《天龍八部》:段譽放棄王語嫣是敗筆?這恰是書本的精華

星空婉兒 發佈 2020-06-26T21:47:13+00:00

作為一個金庸迷,在金庸眾多作品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天龍八部》和《倚天屠龍記》。這兩部作品是金庸思想的集大成者,《射鵰》三部曲中,《倚天屠龍記》立意最高,從最初的「漢民族本位」到後來的「民族融合」的思想,可見金庸思想的轉變。

文/星空婉兒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作為一個金庸迷,在金庸眾多作品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天龍八部》和《倚天屠龍記》。這兩部作品是金庸思想的集大成者,《射鵰》三部曲中,《倚天屠龍記》立意最高,從最初的「漢民族本位」到後來的「民族融合」的思想,可見金庸思想的轉變。

《天龍八部》人物眾多,情節複雜,劇情精彩,環環相扣,受眾眾多。但是新修版的《天龍八部》比起三聯版,做出了幾處重大修改,有一處遭到廣泛吐槽,人們直呼金庸老了,新修版是敗筆。

在三聯版中,段譽和王語嫣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到了新修版中,王語嫣因為一根白髮,非要去尋找長生不老的東西,最終找到了玉像山洞,王語嫣親手推倒了玉像,當玉像碎落一地時,段譽的心魔也碎了,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並不愛王語嫣,只是將她視為玉像的替身罷了。

最後王語嫣與阿碧常伴在慕容復身邊,陪著瘋癲的慕容復生活在大理國內。

這一改編很多網友難以接受,也無法理解金庸的用意。在我看來,這一改編是《天龍八部》的精髓,更加符合《天龍八部》的主題了。《天龍八部》不是一本簡單的情愛小說,而是一本集江湖、政權、人性、儒家、道家、佛家於一體的小說,其立意遠在情愛之上。

本文將從「儒釋道」的角度來分析《天龍八部》的內涵,解釋為什麼金庸會做出如此改編。


01

佛:從強求到放下,修心之旅

《天龍八部》主要講述了喬峰、段譽、虛竹三人的奇遇,他們各有各的身世,各有各的機遇,他們身上承載著不同的文化,但因相同三觀走在一起,最終完成了與社會的和解,也完成了與自己的和解。

金庸深受儒釋道文化的影響,其作品中經常彰顯著儒釋道文化。所謂儒,即儒家文化;所謂釋,即佛家文化;所謂道,即道家文化。這三者從最初的對立到最終的融合,三者互為補充。

《天龍八部》作為金庸的代表作,小說場面宏大,結構嚴謹,情節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在思想上,蘊含了金庸對儒釋道文化的理解,意義深遠。

何為「天龍八部」?金庸在小說開頭有一個《釋名》。所謂「天龍八部」,是佛經中的八類護法天神。

八部者: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達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摹呼羅迦。因為以「天」及「龍」為首,所以也稱為「天龍八部」。


段譽身為大理國的王孫,從小受到佛教的影響,大理國國王多為佛教弟子,喜歡參悟與修行。大理國最高武功秘籍——六脈神劍和一陽指,更是與佛教有著密切關係。

段譽出生高貴,家族人人會武,而他卻排斥武功,對武林絕學毫無興趣,不願打打殺殺,只願做個文弱書生。段譽身上有著濃厚的書生氣,他是典型的翩翩公子,溫潤如玉。為了逃離練武,他不惜離家出走,由此人生發生逆轉。

機緣巧合下,他在一個山洞中看到了一尊玉像,對玉像心生膜拜,極為虔誠。對著玉佛,他不停地磕頭跪拜,最終得到了「凌波微步」的武功秘籍,習得了「凌波微步」的本領。

如此厭惡武功的段譽竟然願意學習「凌波微步」,主要原因便是這玉像。試想一下,如果「凌波微步」也是大理的武功絕學,段譽可會自主學習?我想,大機率是不會的。

書中這樣描寫玉像:「瞧她容貌約莫十八九歲,眉梢眼角,頗有天真稚氣,嘴角邊微露笑容,說不盡的嫵媚可親,上唇處有一點細細黑痣,更增淡雅。」


此時,玉像已經在段譽心中生根發芽,段譽自己都未察覺到自己對玉像的特殊情感,這便是段譽的「心魔」。段譽像他的父親一般處處留情,但是唯獨對王語嫣,未見其人就已經情根深種,甚至到達頂禮膜拜的程度,這顯然是不合情理的。

他對王語嫣的情感,其實是一種「移情」。段譽將對玉像的情感轉移到王語嫣身上,從初見王語嫣時,便喚她「神仙姐姐」,儘管王語嫣對他冷眼相待,儘管王語嫣眼中只有表哥慕容復,段譽始終一腔熱誠。這種愛戀,是超越世俗的愛戀,是一種對神仙姐姐的崇拜,而不是對王語嫣本人的痴戀。

後來他看到王語嫣親手推倒了玉像,看著自己曾經奉為神仙的玉像化為碎片,此時,段譽終於清醒了,化解了心中的「心魔」。再看王語嫣時,眼前的人已不再有任何想像的色彩,此時段譽想到王語嫣曾經對自己的冷言冷語,甚至在自己被慕容復打得將死時,王語嫣還在一旁為慕容復拍手叫好。段譽意識到,自己從未愛過王語嫣,他愛的,不過是虛幻的想像罷了,也就是「心魔」。

佛家講究修心,破除心中雜念,清除心魔。金庸《天龍八部》中這一點與《西遊記》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西遊記》中,我們發現唐僧師徒4人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了真經,後來卻發現這些磨難不過是如來佛祖人為設置的災難罷了,那麼他們取經的意義何在呢?

就現實而言,取經前後並沒有任何改變,但是就內心而言,他們四人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取經之旅便是修心之旅。同樣,對段譽而言,從最初痴戀王語嫣,到放棄王語嫣,看似一場空,實則亦是修心之旅。這一段改變,正是佛學文化的體現。


02

道:從排斥到接受,辯證統一

段譽和慕容復看似是敵對的關係,其實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說他們命運是相似的。表面來看,段譽比慕容復要幸運得多,段譽得到了一切,而慕容復最終瘋瘋癲癲;在很多影視劇中,將慕容復塑造成一個負面形象,其實是有悖金庸初衷的。

「北喬峰,南慕容」,慕容復與段譽一樣,出生高貴,只是不同的是,慕容復國破家亡,一生要背負著「復國」的使命。慕容復一生所求,便是皇位與絕世武功,一個象徵著權力,一個象徵著能力。段譽則相反,一生所求,便是逃離皇位,拒絕學武,做一個悠閒書生,遊戲人間。

慕容復與段譽就如同一個人的正反面,所求所願截然相反。最終結果如何?費盡心機的慕容復始終沒有得到心儀的皇位,絕世武功也與他無緣。而段譽呢?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學會了六脈神劍、凌波微步等絕世武功,自己被困在一心想逃離的皇位上,過著曾經自己厭惡的生活。

段譽和慕容復,看似相反,卻是統一的關係。終其一生,他們也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最終,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接受命運的安排罷了。段譽痴戀王語嫣,奈何王語嫣不為所動;慕容復更愛江山,奈何江山難得,美人卻不離不棄。他們何嘗不是過著對方艷羨的生活呢?又何嘗不是過著自己厭惡的生活呢?


金庸通過這兩個人的命運,來表達道家的思想。何為好?何為壞?何為喜?何為悲?江山美人、武功造化均不是好壞的判斷標準,真正的標準是心之所向。若不是自己的目標,即便江山在手,美人在懷,也不過是無奈接受命運的結局罷了。

對於慕容復的結局,書中這樣寫道:「墳邊垂首站著兩個女子,卻是王語嫣和阿碧。王語嫣衣衫華麗,兩頰輕搽胭脂。阿碧身穿淺綠色衣衫,明艷的臉上頗有淒楚憔悴之色,她從一隻籃中取出糖果糕餅,分給眾小兒。」

除此以外,虛竹的人生軌跡也無時不彰顯著道家文化。虛竹本出身佛門,最後卻成為了靈鷲宮的主人。靈鷲宮與「逍遙派」有著密切聯繫,而「逍遙派」正是道家文化的代表。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曾寫了著名的《逍遙遊》,以表達自己追求精神自由,達到「無待」的思想。

虛竹本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小和尚,因為意外破解了「珍瓏局」,而得到了「逍遙派」掌門人無崖子的功力。小說重點描寫了「珍瓏棋局」的破解過程,很多下棋高手都無法破解,因為內心都有欲求。唯有虛竹,閉眼隨意下了一招,竟意外破解棋局。

因為虛竹這一招並不雜念,不計輸贏,只求救人,無怨無恨,不嗔不貪,這不正是道家所追求的「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嗎?

虛竹一直守著清規戒律,不願殺生,不吃葷,不近女色,最終卻愛上了「夢姑」,也大口吃肉,隨心所欲。虛竹的人生軌跡,正是佛家與道家融合的體現。


03

儒:從出世到入世,勇擔責任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家一向推崇以天下為己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士人一生的追求。儒家與道家相反,道家主張「出世」,即拒絕做官;而儒家主張「入世」,即爭取做官,勇擔責任。

段譽最開始的目標便是「出世」,只想天地間任逍遙,不願意承擔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後來經過一番遊歷,他不只是結識了一群紅顏知己,更是完成了心靈的蛻變,開始主動承擔身上的責任,主動「入世」,肩負起百姓的命運。

在新修版《天龍八部》中寫道這樣一個情節:段譽成為皇帝後,大理髮生天災,民不聊生,段譽微服私訪時,看到路有餓殍,想到自己錦衣玉食,子民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段譽自責地扇了自己一個耳光,甚至認為這場災難由自己而起,百姓過不好都是自己的錯。

曾經的段譽,看到的只是自己內心的慾望,卻看不到家庭的責任與皇子的責任,否則又怎會為了逃避皇位和學武,不惜離家出走呢?如果說曾經的段譽,身上主要是佛家和道家思想,那麼,經過修心之旅、破除「心魔」後的段譽便是儒家的代表。

對虛竹而言,亦是如此。虛竹從最開始的不問世事,到後來肩負起靈鷲宮的重任,帶領靈鷲宮走向正確的道路。段譽和虛竹,一個身處皇宮,一個身處江湖,但本質是一樣的,都是以天下為己任,努力完成他人的夙願,犧牲自己以成就天下。


結語

金庸在《天龍八部》中表達了自己對儒釋道的理解,新修版的情節,看似是敗筆,其實正是思想的集中體現。

就江湖而言,武功便是成功的象徵,是江湖人士的慾望。儒家通過「有為」的方式來消除貪念,道家通過「無為」的方式放棄貪念,而佛家則不再強調放棄,而強調如何正確地使用武功。「武功」本身既非褒義,也非貶義,關鍵在於使用之人懷有怎樣的心境。

作者介紹:星空婉兒,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得者,一個酷愛讀書、酷愛旅遊的漢語言人,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座右銘: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希望能以文會友,歡迎大家一起暢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