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國最正者是趙匡胤?別扯了

獨行客地圖帝 發佈 2020-06-26T20:26:18+00:00

簡直是滑天下之稽的觀點,趙匡胤忘恩負義,有付柴榮託孤之重,篡位建宋。劉承佑對不起郭威,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郭威取天下,天經地義,為史上得國最正之一。


簡直是滑天下之稽的觀點,趙匡胤忘恩負義,有付柴榮託孤之重,篡位建宋。

《宋史-符彥卿傳》載,趙匡胤要重用符彥卿,說彥卿必不負我。(奸相)趙普語趙匡胤曰:陛下為何負周世宗?趙匡胤默然。趙匡胤陳橋叛變學的是郭威澶州兵變?郭威才是真正的為眾所推。郭威殺死漢隱帝?知道劉承佑殺了多少人嗎?知道郭威家人和柴榮家人在乾祐之變死了多少人嗎?劉承佑對不起郭威,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郭威取天下,天經地義,為史上得國最正之一。郭威確實對不住劉崇之子,這是郭威少有的污點之一,但郭威篡位後事李太后如母,趙匡胤可有事符太后如母?居然說後周得國沒有倫理道德?柴榮可殺過趙匡胤一個親屬?

最可笑的是吹捧趙匡胤在高平之戰的表現。高平之戰,柴榮是第一個衝上陣的,根本不是趙匡胤,而在臣下第一個衝上去的是內殿直馬仁禹。趙匡胤挺身而出才救了柴榮在高平之戰?是不是可以說王全斌攻蜀救了趙匡胤,潘美伐南漢救了趙匡胤?曹彬伐南唐救了趙匡胤?這些戰爭趙匡胤全都沒親自參加,而他親自參加的兩次伐北漢之戰,勝了哪次?還放水淹太原城,自己在高處觀看,仁愛之心何在?


柴榮南征北戰首功是趙匡胤?除了取後蜀四州之戰,趙匡胤作為將軍參加的戰爭,柴榮哪次沒參加?按這個邏輯,趙匡胤的所謂統一之戰,首功是王全斌、潘美、曹彬?朱元璋沒親自攻打大都,所以朱元璋不是明朝統一戰爭的首功?這是什麼邏輯。柴榮是皇帝,天下之重,自己沒有畏難而退,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針。

可笑的觀點太多了。三州對契丹不重要?契丹當然重點軍防於幽州,但看看柴榮北伐時,契丹人的表現。首先是守將蕭思溫(蕭燕燕之父)計不出所出,已被柴榮嚇破膽。契丹君臣聞柴榮親征,「君臣恐懼」,契丹君臣對柴榮北伐已喪失信心,這本是柴榮北伐成功最有利的保證。柴榮在中原橫掃天下時,契丹人屏氣不敢南下侵犯,「近者周世宗西取秦鳳,南平淮甸,北收關南,數年間威震天下,契丹屏氣不敢南牧。」這還是宋人的記載。只記得宋真宗趙恆說過柴榮性急?不記得趙恆還說過:「性雖急智算卻雄武。當時親征下瀛莫,如不遇疾班師,必克復幽薊!」

論治國柴榮不如趙匡胤呢?簡單說吧,柴榮治國,從軍事、土地、貨幣、佛教、政治、文化、精神層面、法律、工商業、城建進行了全面而徹底的改革。相關內容,除了《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舊唐書》、《新唐書》、《宋史》、《資治通鑑》外,還可以去看《五代會要》、《文獻通考》、《冊府元龜》、《宋會要》、《夢梁錄》等書。


說柴榮的定數不是千古大帝?總知道宋神宗吧,趙頊曾說過:「假如給周世宗天年,其功業可比之於漢高帝。」可以去看看西方史學界對劉邦的評價,那是真正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當然也是。)

柴榮好殺人,所以失國,這是南宋洪邁的觀點。按這個邏輯,漢朝在武帝劉徹時就該亡國了,劉徹殺了多少人?柴榮殺人多,未必有趙匡胤殺人多。且不算趙匡胤縱容士兵屠蜀,屠江州,就是他篡位後,族滅了多少人?去《續通鑑》算一算,會有很大的收穫。

趙匡胤篡位是中華民族的幸運?少數食百姓之肥的士大夫的幸運吧。看看宋朝之後的漢人氣勢一代不如一代,都是趙匡胤造的孽!趙匡胤實是中華民族第一罪人,是至今中國落後於西方的罪魁禍首,罪大惡極!還不如其弟宋太宗趙匡義仁厚,治國有道。且不說宋朝百姓是歷代百姓生活最為艱苦的時代,所謂宋富裕,得利的不過是少數帝王將相和士大夫階層,與百姓沒關係。

王全斌屠蜀給蜀中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趙匡胤可曾殺王全斌謝蜀人?(南宋人洪邁吹捧所謂國朝滅蜀為弔民伐罪,簡直是毫無廉恥!)

沒有,因為他不敢。趙匡胤篡位是因為他控制了由柴榮打造的禁軍,軍中大佬是他都得罪不起的,那些軍功資歷都在趙匡胤之上的大佬根本不服趙匡胤。趙匡胤心胸狹窄,睚眥必報,報復董遵誨、王彥超,逼死曾在淮南戰場上救過自己的張瓊。為霸占花蕊夫人,毒死了蜀後主孟昶。叛變入宮後,要殺柴榮幼子,潘美不忍,趙匡胤厲聲大罵潘美:「汝以為不可耶!」汝以為不可耶!這就是被吹成中華民族幸運的「仁君」所為?他坐的那個位置,董遵誨、王彥超一樣能做,只要忘恩負義就可以了。

趙匡胤統一中原(還不包括北漢和吳越),首功是柴榮。別不服氣,去翻翻《宋史-范質傳》,「至周世宗時,天下將定之時。」


關於柴榮的人品,《冊府元龜》有關帝王有德的篇章全都有柴榮事跡,《帝德》、《誡勵》、《革弊》、《招懷》、《卻貢獻》、《明罰》、《慎罰夫》、《念良臣》、《愍征役》、《褒功》、《惠民》、《納諫》、《講善.禮賢》、《禮大臣.褒賢》、《務農》、《英斷.明察》、《文學》、《仁慈》、《節儉》、《神武》、《悔過》、《崇儒術》、《寬恕》、《孝德》、《功業》、《興教化》、《審官》、《立制度》、《赦宥》、《訪問》、《選將》、《修武備》、《明賞》、《延賞》。而有關帝王失德的篇章全都沒有柴榮,《惡直》、《猜忌》、《無斷》、《失政濫賞》、《姑息》。這都是宋人的記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