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你存什麼,買什麼,丟什麼,早已暴露了你的內心

心理學神奇小小 發佈 2020-06-26T13:23:05+00:00

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態度,它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著作《斷舍離》中提出,指的是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把那些不是必須的、令人感到冗雜的事物通通捨棄掉,並且切斷對它們的眷戀之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什麼是「斷舍離」?斷舍離是一種生活態度,它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著作《斷舍離》中提出,指的是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把那些不是必須的、令人感到冗雜的事物通通捨棄掉,並且切斷對它們的眷戀之情。

斷舍離不僅僅是對待物品,對待感情也是如此。

心理學行為主義認為,一個人的外在行動可以顯示他的內在思維,所以我們可以仔細觀察身邊的人的行為,通過他所做出的事情來推斷他的內心世界,了解他的內心活動。

比如,看他在平時生活中買些什麼,會對什麼東西進行收藏,喜歡與厭惡什麼來猜測其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們身邊常常有這樣的人:在外出住酒店時,即使用不上,你要把酒店的牙刷梳子等全部帶走。

面對「雙11」 、「618」等網購節日時,總是不顧一切的購買用不上的便宜的商品,只是因為覺得它們划算,從不考慮是否實用;家裡總是堆滿了大大小小的物品,塞滿了整個房間,卻從來不捨得丟掉。

對於這些人來講,一味地購買商品與囤積,只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並且浪費錢財。但是,為什麼這些人仍然樂此不疲呢?

他們可能有囤積症

囤積症,又名強迫性囤積症(compulsive hoarding),是一種心理疾病,指的是一種過度收集購買以及無法丟棄物品的強迫性行為,與物品的價值無關。

研究表明大多囤積症患者都是完美主義者,希望能將任何事情都做到最好。心理學家認為囤積症患者把物品當成了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如果讓他們丟掉物品,就仿佛丟失了自我。

所以,在家裡囤積了大量沒用的東西,占據了其他的空間,他們也不會將其扔掉,並且可能不斷添置新的東西。囤積症患者可以對家中凌亂的雜物視而不見,這可能是創傷性事件所導致。

難以丟棄的物品代表著過去

精神分析認為,人們之所以會保存著許多沒用的物品,是因為這些物品中有著我們曾經許多深刻的情感。

每一個物品都有其特殊的意義,有著代表過往的印證。所以,當他們面對舊衣服、舊報紙,穿過的舊鞋子,甚至空瓶子與空罐子,便會將其積攢下來。

這反映了他們內心深處對從前難以割捨的情感,以及對過往深深的眷戀。在他們心中,物品承載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他們難以放下過去的自己。

過去長期的匱乏

一個人越缺少著什麼,就越想去抓住什麼。有的人之所以無法捨棄無用的東西,是因為在過去的經歷中,有著極度的物質匱乏,所以造成現在極度的不安全感。

一位來訪者告訴心理諮詢師,她常常捨不得扔掉那些無用的衣服與東西,並且會因為這些與丈夫吵架。心理諮詢師通過諮詢,明白了這位女士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原來這位女士從小生活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家裡兄弟姐妹眾多,物質十分缺乏。她回憶到:每次在飯桌上吃飯的時候,如果沒有多夾點菜,可能就不會再吃到菜了,因為兄弟姐妹立馬就搶光了。

這種不安全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她,對物質匱乏的恐懼時刻籠罩著她。於是在超市搞活動時,她習慣性的會買一大堆食物積攢在家中,直至過期也吃不完。

但是,這種行為給她帶來了極大的安全感,會讓她感到物質不再匱乏。

弗洛伊德認為,人都有補償心理,對於我們曾經的缺失,在之後的人生中,我們會加倍補償回來。所以,在兒童時期所產生的心理缺失,會一直影響之後個人的發展。

慾望就像彈簧一般,你壓的越厲害,反彈的越高。所以,如果我們想做的事情長期得不到滿足,慾望便會被壓抑在內心深處,但仍然存在。如果某天有機會可以去滿足我們的渴望,我們將會報復性的消費。

所以,如果你難以做到「斷舍離」,就要仔細思考自己是否有以上這幾點特徵。節約是美德,但是過度懷舊會阻礙我們的發展。

當你發現自己內心有所缺失時,不要自暴自棄,明白自己內心缺失所在,利用以後的人生慢慢修復,不要讓過度的積攢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General psychology》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