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李清照,喝酒賭博愛作詞,兩件事令她終身無法釋懷

唐風宋月 發佈 2020-06-26T10:19:04+00:00

李清照出身名門,父親李格非「幼時俊警異甚」,是大文豪蘇東坡的弟子,時人譽其文「自太史公之後,一人而已。」此說雖有溢美之嫌,但李格非心性學問可見一斑。李格非是真名士,其妻也非尋常人,乃宰相王珪之女,「亦工文章」。

李清照出身名門,父親李格非「幼時俊警異甚」,是大文豪蘇東坡的弟子,時人譽其文「自太史公之後,一人而已。」此說雖有溢美之嫌,但李格非心性學問可見一斑。李格非是真名士,其妻也非尋常人,乃宰相王珪之女,「亦工文章」。在如此具有文學細胞的父母薰陶之下,潤物細無聲,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李清照「幼有才藻」,名動京師。

李清照一生嗜酒,在少女時期就貪杯。《如夢令》:嘗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詞明白如話,不事雕琢。雖為小令,但景象開闊,極具逸興豪情,不見絲毫脂粉氣。沈曾植《菌閣瑣談》評道:「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軾)、辛(棄疾),非秦(觀)、柳(永)。」

李清照任性、直率的真性情與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李格非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勢必受到蘇軾自由通脫的思想影響。三十六歲方有此女,更是呵愛有加,任由女兒自由發展身心,為李清照的個性形成提供了寬鬆環境,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北宋,實在難能可貴。

十九歲,李清照嫁於趙明誠為妻。宋代法定婚齡,男子十五、女子十三,十九歲已成大齡剩女了。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李清照幸運地嫁給了才情兼備、意趣相投的趙明誠,真可謂珠聯璧合,佳偶天成。

新婚燕爾的李清照曾作《減字木蘭花》表達喜悅之情: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叫郎比並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脫脫刻畫出一個好強自負,又有些小妒嫉的新婦形象。「雲鬢斜簪」更顯風情萬種,丰神如畫。這首小令將一個沉浸在愛河中的小女子率性天真、千嬌百媚的形態表達的惟妙惟肖,新婦活潑俏皮的模樣躍然紙間。

趙明誠人品學識俱佳,涉獵極廣,尤其喜歡金石學。如願抱得美人歸的他,與李清照甚是相得。婚後二人吟詩作詞,相互唱和,共同賞玩金石,研究書畫。搞收藏是個燒錢的嗜好,每月初一、十五兩日,趙明誠就向學校請假,先到當鋪把衣服換半千錢,然後直奔大相國寺撿漏。一旦有所收穫,「夫妻相對展玩咀嚼」。為了支持丈夫的收藏事業,李清照「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塗金、刺繡之具」,還曾「典釵釧得一碑版」,與丈夫互相搜校。不僅物質水平降到最低,吃穿用度不講究,還把陪嫁的首飾都典當了。

快樂日子沒過多久,趙明誠便要出門求學,好男兒志在四方,李清照雖然不舍,但是理解,找手帕寫了首《一剪梅》送別: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明人李廷機《草堂詩餘評林》稱頌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確是切中肯綮之語;晚清詞家陳庭焯則認為「紅藕香殘玉簟秋」之句精秀特絕,渾似不食人間煙火語。以尋常語入詞,卻達到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足見李清照創作水平的確高超絕倫。

李清照與趙明誠婚後恩愛異常,卻一直沒有子嗣,這是她身為一介女子難以言喻的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趙家人表面上即便不說什麼,難免也會有言語閃爍之事,但在丈夫的呵護和父親的關愛下,李清照日子過得還行。可惜雪上加霜,婚後第二年,宋徽宗親書元祐黨人名單刻石端禮門,李格非名列其中,被貶職發回原籍居住。與娘家每況愈下的窘境截然相反,夫家卻蒸蒸日上,公公趙挺之升任尚書左丞。李清照上詩救父,有「何況人間父子情」之句。趙挺之對兒媳的請求直接無視,李清照悲憤莫名,再次上詩諷諫道:「炙手可熱心可寒。」

這種率性泄憤的行為不僅於事無補,而且將父親和丈夫推上了十分尷尬的境地。趙明誠雖與妻子感情篤厚,但在父親壓力下,即便不向李清照惡語相向,也不能排除對她逐漸疏遠。隨著趙挺之步步升遷,李清照在夫家如履薄冰。生性敏感的她難抑心底悲憤,寫下《滿庭芳》,寄寓這種難以言表的哀傷。

小閣藏春,閒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手種江梅漸好,又何必臨水登樓。無人到,寂寞渾似,何遜在揚州。

從來知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流。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莫恨香消玉減,須信道,掃跡情留。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流。

李清照手種江梅的院落,已經變得無限幽深。「無人到」一語隱約告訴讀者,趙明誠受家庭影響,已經開始疏遠自己。「何遜在揚州」句,則是借何遜《詠早梅》詩「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句抒發胸臆。「長門」是指漢武帝愛妃阿嬌長門冷落,「臨邛」是講卓文君擔心為司馬相如所棄之典故。

詞人將一腔心事,講給了江梅。

但是,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大觀元年(1107年)三月,趙挺之卒於汴梁城。因為趙挺之得罪過蔡京,蔡京趁機落井下石,將趙挺之全家逐出京城。時任鴻臚少卿的趙明誠攜李清照回到青州,開始了十年屏居生活。二人用陶淵明《歸去辭來》之意,為居所起名「歸來堂」,決心在青州過「甘心老是鄉」的隱居生活。「歸來堂」的命名,與夫妻二人隨遇而安,「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窮」的豁達心態有關。

遠離廟堂喧囂,專心一意研究金石,自得其樂,才是李清照想要的理想生活。她決心將「歸來堂」建成心靈避難所,因此起號「易安」。「易安」二字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句,意為自甘淡泊,知足於貧寒,不汲汲於富貴。

隱居青州期間,李清照逐漸走出心理陰影,再次變得開朗起來。在《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深情憶及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夫妻二人樂此不疲,《古今女史卷一》稱:「自古夫妻擅朋友之勝,從來未有如李易安與趙德甫(趙明誠字德甫)者。佳人才子,千古絕唱。」

在青州隱居的歲月,是趙明誠與李清照伉儷情深,幾勝新婚的十年。

宣和初年,趙明誠出知萊州。宣和三年,趙明誠將留居青州的李清照接往萊州團聚,李清照風塵僕僕趕往丈夫任所。一路曉行夜宿、鞍馬勞頓,作《感懷詩》記述當時情景: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青州從事孔方兄,終日紛紛喜生事。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靜中吾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來到丈夫居所,觸目可及四壁空空,沒有可供隨手翻閱的史書,更沒有可供把玩的金石器物。面對丈夫的輕慢,李清照用怨懟的語氣數說美酒與錢的種種不是:人之所以痛苦,正是因為貪得身外之物和無厭的口腹之慾。因為錢,人們背井離鄉四處奔波;為了錢,有了無休止的雜務與俗事。因為這些身外之物,詞人不得不放棄安逸的閒居生活,追隨丈夫到遙遠的異鄉。即便團聚了,趙明誠因應付公事,無暇分身喧寒問暖,而令李清照獨守空室。

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中回顧丈夫臨終之際,「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分香賣履」典出曹操《遺令》,曹操臨終前安排後事:「余香可分與諸夫人,諸舍中無所為,學做祖履賣也。」由此可知,趙明誠有侍妾,而且不止一人。而趙明誠不斷納妾,恰由李清照不能生育所致。隨著歲月流逝,李清照已由豪情逸致的文藝青年變為年老色衰的家庭婦女,奔四之人也早就過了最佳生育年齡。所以她對趙明誠納妾採取了默認態度。

綜合史料可知,趙明誠與李清照無子女,其他侍妾也未能為他生育一兒半女,這說明問題出在趙明誠身上。但在專制夫權的封建社會中,人們總是輕易將過錯簡單推在婦人身上。趙明誠嘴上不說,心中也會與妻子產生隔閡。出身大家閨秀的李清照無力阻止丈夫納妾,也不能阻止,成為她的隱痛。

宋室南渡之後,李清照的詞作風格有了明顯改變。在金陵期間,有《鷓鴣天》一闕,寫的是客中逢秋之嘆:寒夜蕭蕭上鎖窗,梧桐慶恨夜來霜。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秋已至,日猶長,仲宣懷遠更淒涼。不如隨分樽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在建康客居的日子裡,李清照仍是以酒打發寂寞光陰。「酒闌」、「夢斷」二句,如實記載了她在寂寞秋晨自遣自慰的生活與心境。酒意闌珊時候,來一杯濃釅的團茶提神;睡意朦朧的時候,新燃的瑞腦恰好送來沁人心脾的清香。苦茶與清香為愁苦萬分的詞人送來絲絲溫馨,為她百無聊賴的客居生活增添了一抹搖曳生姿的亮麗色彩。

不久趙明誠病逝,留下李清照孤身一人。在經歷一連串打擊之後,身心俱疲的李清照詞風發生了微妙變化,代表作《聲聲慢》就是作於此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和,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聲聲慢》具有無可比擬的藝術水準,成就了它在詞史中無法超越的地位。清人沈謙在《填詞雜說》中寫道:「予少時和唐、宋詞三百闕,獨不敢次『尋尋覓覓』一篇,恐為婦人所笑 。」

兩年後,就在李清照重拾自信,準備積極面對未來人生的時候,一個名叫張汝舟的陌生男子闖入她的情感世界。這個渣男抓住李清照身心俱疲、急需撫慰的空窗期乘虛而入,花言巧語騙得李清照信任。(李清照《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寫道,「信彼如簧之說,惑茲似錦之言。」)不久,李清照改嫁張汝舟。很快,李清照發現自己上當了。原來張汝舟根本不是看上人老珠黃的她,而是妄圖覬覦她手中僅餘的收藏品。當張汝舟發現李清照手中所藏無多,而且愛愈性命,根本不會交由他處理之後,立即露出猙獰本色,開始拳腳相向,施以家暴。

李清照不是逆來順受的女子,當她看清楚張汝舟醜惡嘴臉後,立即尋求解脫之道。不久就抓住張汝舟利用欺騙手段獲得官職的隱私,將其舉報。很快,張汝舟被柳州編管。按宋律,妻告夫,即使事實確鑿,妻子也得從坐服徒刑兩年。李清照寧願身陷囹圄,也不願與張汝舟維持名存實亡的婚姻。李清照入獄後,親友很快施以援手,九天後,李清照被釋放。出獄後,她寫下《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表示感激之情。從改嫁到離異,前後不過半年,對她而言,卻宛若半個世紀。

就在這年冬天,李清照寫下傳之後世的文學力作《打馬賦》。此賦寓意深刻,駢偶工整,聲情並茂,氣勢恢宏,大有東漢、六朝以來小賦遺風。

「打馬」是古時一種博輸贏的棋類遊戲,棋子稱為「馬」。雙方用馬來排兵布陣,相互攻,根據闖關、近塹、計襲戰績,定賞罰、判輸贏。明人朱凱在《欣賞篇-打馬圖跋》中寫道:「打馬為戲,其來久矣。宋易安李氏以為閨房雅戲。」為了排遣寂寞,打馬成了李清照的嗜好。精通此道的李清照,在掌握了「慧」、「通」、「專」、「精」訣竅後,可以達到「無所不妙」的境界。

清人李漢章在《題李易安(打馬賦)並跋》中有「桑榆晚景無人惜,聊與驊騮遣歲寒」之句,說的就是李清照《打馬賦》創作的原因。在跋中他不忘感慨道:「若夫生際亂離,去國懷土,天涯遲暮,感慨無聊,既隨事以行文,亦因文以見志,又足悲矣。」

在漫長的南渡歲月中,李清照為自己的沉淪際遇感傷不已。她的詞作多了淒婉之氣,極具藝術感染力,所謂「窮愁之詞易工」。《永遇樂》:落日熔金,暮雲衙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此詞「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實為難得之佳作。歷史證明,大凡人生旅途遭受過沉重打擊的作者,他們晚年的藝術風格,往往趨於平淡無奇。蘇東坡曾形象地總結這種文風的轉變道:「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晚年的李清照,在飽經風霜離亂之後,不復當年的逞才使能,從最初的驚詞險句轉向平易淺近,創造出了獨特風格的「易安體」。

「平淡入調者難」,《永遇樂》就是李清照晚年作品之集大成者。讀了《永遇樂》,恍然間,仿佛看到一個滿面風霜的老婦,淌著熱淚煢煢孑立於簾下,側耳傾聽他人的歡聲笑語。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句非景非情,卻又是景是情。情景交融,平易淺近。「向以俚詞歌於坐花醉月之際,似乎擊缶韶外,良可嘆也!」(張炎《詞源》語)。南宋末年的詞人劉辰翁每讀此詞,涕泗滂沱,此事距李清照作《永遇樂》,已經是百餘年後南宋覆亡的前夜了。

縱觀李清照一生,雖瀟洒肆意,喝酒賭博交遊作詞,可謂不枉此生,但有兩件事令她終身無法釋懷。一是沒有生育(雖然問題出在趙明誠身上),沒有子嗣的生活讓她晚年尤為悽慘孤涼。一是改節再嫁,雖然被渣男花言巧語所惑,再婚時間也就區區百餘日,卻成一生揮之不去的污點,被後世騷人墨客指指點點。這位一生「乘風破浪」的姐姐,最終敗在了世俗傳統的桎梏中,無力自拔。

「如果你心裡藏著一個人,一定要讀李清照。」「北大民謠女神」程碧導讀,十三位名家評析,81幅傳世名畫,手繪李清照行跡圖,講述李清照顛沛流離的一生,紙張精良,賞心悅目,這版《李清照詩詞全集》,值得入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