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由盛轉衰的歷史節點—安史之亂

芒果酸味 發佈 2020-06-25T23:51:51+00:00

755年12月16日,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平盧(平盧節度區治所營州,在今遼寧省朝陽市)、范陽(范陽節度區治所幽州,在今北京市)以及河東(河東節度區治所太原府,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軍政長官)在范陽起兵叛唐。

755年12月16日,即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平盧(平盧節度區治所營州,在今遼寧省朝陽市)、范陽(范陽節度區治所幽州,在今北京市)以及河東(河東節度區治所太原府,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軍政長官)在范陽起兵叛唐。此次叛亂長達七年多,因為指揮官以安祿山和史思明二人為主,所以史稱「安史之亂」,又稱天寶之亂。

史思明劇照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歷史被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安史之亂前,唐朝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安史之亂後,則成了藩鎮割據、多種勢力角逐的政治局面。對地方武裝的抑制讓中國尚武精神開始衰落,對外族的排斥,也讓漢唐以來對各種文化兼容並蓄的大國氣象不復存在。這些都對五代和宋初的政治走向也造成巨大影響,所以說安史之亂的影響力是持續的、跨時代的。

玄宗統治初期,以姚崇、宋璟為相,改革吏治,勵精圖治,使國力強盛,社會經濟異常繁榮,史稱「開元盛世」。這種現象在天寶初年達到鼎盛,但繁榮的背後,一些危機開始醞釀。當時,唐朝繼承北魏開闢的均田制,但由於土地兼并之風盛行,貧富差距增大,均田制逐漸瓦解,失地農民越來越多。農民沒有土地收入,就沒有能力繳納賦稅,為了擺脫官府管控,開始外逃至欠發達地區。所以政府能夠管控的人口越來越少,兵制和稅收等都有相應的影響。安史之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唐玄宗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歷史被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安史之亂前,唐朝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大帝國;安史之亂後,則成了藩鎮割據、多種勢力角逐的政治局面。對地方武裝的抑制讓中國尚武精神開始衰落,對外族的排斥,也讓漢唐以來對各種文化兼容並蓄的大國氣象不復存在。這些都對五代和宋初的政治走向也造成巨大影響,所以說安史之亂的影響力是持續的、跨時代的。

玄宗統治初期,以姚崇、宋璟為相,改革吏治,勵精圖治,使國力強盛,社會經濟異常繁榮,史稱「開元盛世」。這種現象在天寶初年達到鼎盛,但繁榮的背後,一些危機開始醞釀。當時,唐朝繼承北魏開闢的均田制,但由於土地兼并之風盛行,貧富差距增大,均田制逐漸瓦解,失地農民越來越多。農民沒有土地收入,就沒有能力繳納賦稅,為了擺脫官府管控,開始外逃至欠發達地區。所以政府能夠管控的人口越來越少,兵制和稅收等都有相應的影響。安史之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安祿山所轄三鎮

第二個原因,安祿山、楊國忠將相失和。

李林甫是安祿山的貴人,安祿山敬他畏他。但後來楊國忠任宰相,安祿山覺得他只是靠裙帶關係上位的小混混,對他嗤之以鼻。這種跟對待李林甫截然相反的態度,讓楊國忠咬牙切齒,所以楊國忠一有機會就跟唐玄宗說安祿山要謀反。但玄宗信任安祿山,沒採取任何防範措施。

說服不了唐玄宗,楊國忠自己動手搜集安祿山謀反的證據,秘密逮捕並殺害了安祿山留在長安的線人。隨著楊國忠「逼迫」的腳步越發緊湊,安祿山大概除了加快謀反的步伐也別無選擇了。所以很多人說,安祿山造反,是楊國忠逼迫的。

楊國忠

那麼,叛亂的經過又如何呢?

一、安祿山起兵-洛陽稱帝(755年十一月初九-756年正月初一)

755年十一月初九(12月16日),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唐玄宗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任命榮王李琬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但唐朝的精銳邊軍大多還沒有趕回,高仙芝、封常清臨時在長安、洛陽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戰鬥經驗,而且還沒有經過訓練,不久安祿山就占領洛陽。退守潼關(長安東側屏障)的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不出。可是唐玄宗聽信讒言,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756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二、馬嵬兵變-唐肅宗稱帝(756年六-七月)

封常清、高仙芝被殺後,唐玄宗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哥舒翰加固城防,深溝高壘,閉關固守,安祿山久攻不下,隱藏精銳,意在引誘哥舒翰出戰。楊國忠懷疑哥舒翰在保存實力,就對唐玄宗說,哥舒翰按兵不動,會坐失良機。玄宗輕信楊國忠,連續催促哥舒翰出戰,哥舒翰無奈,只得引兵出戰,隨即陷入安祿山布下的陷阱,全軍覆沒,潼關失守,長安告急。

長安不保,唐玄宗帶著楊貴妃、太子李亨等人,在禁衛軍的護衛下,打算出逃至成都。但行至馬嵬坡,禁衛軍將士們覺得這一切都是楊國忠惹的禍,遂發動兵變將其殺死,又逼唐玄宗下令縊殺楊貴妃。

隨後,玄宗前往成都,太子李亨與其分道揚鑣,北上朔方,自行登基,遙奉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這就是唐肅宗。郭子儀被封為兵部尚書,兼朔方節度使;李光弼被封為戶部尚書,後任河東節度使。二人奉詔討伐叛軍,在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安祿山起兵和唐王朝應對大意示圖

三、睢陽之戰-安祿山被殺(757年正月-十月)

757年正月,安祿山大軍掃蕩河南,河南城鎮紛紛陷落,惟有軍事重鎮睢陽未陷(今商丘)。唐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率眾堅守,晝夜苦戰,有時一天之內打退叛軍20餘次進攻、連續戰鬥16晝夜。

張巡以不足萬人,抵抗叛軍十幾萬人,堅守10個月,最後病餓力竭,寡不敵眾,睢陽失守。但堅守的十個月,讓江淮兩地免於戰亂,當時江淮兩地的賦稅是支撐唐朝的命脈,郭子儀、李光弼的軍隊靠此補給,完成了恢復長安和洛陽的準備工作,開始反攻。可以說,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陽堅守10月之久。

安祿山有眼疾,自起兵以來,視力漸漸減退,以致失明。他又有疽病,性情變得格外暴躁,對左右侍從稍不如意,非打即罵。稍有過失,便行殺戮。再者,安祿山寵幸的段氏,生下兒子安慶恩,頗受祿山寵愛。當時,安祿山次子安慶緒頗有戰功,在諸子中地位最高,他擔心父親重視慶恩,所以聯合安祿山身邊宦官,將其殺害。安慶緒自立為帝,年號載初。

安慶旭劇照

四、鄴城之戰-安慶緒被殺(757年十月-759年四月左右)

757年,唐軍收復長安,向洛陽進發,安慶緒敗逃至鄴城(今河北邯鄲),向鎮守范陽的史思明求救,史思明忌憚安慶緒勢大,宣布歸降唐朝,但不久復又反叛,支援安慶緒,然後戰勝郭子儀、李光弼率領的唐九路大軍。史思明重新占領洛陽。

758年,郭子儀等又率60萬大軍進攻鄴城的安慶緒。因唐肅宗好猜忌,各路大軍不設統帥,以致戰事久拖不下。後來史思明率軍來援,唐軍敗退。史思明陳兵鄴城城外,誘殺安慶緒,留兒子史朝義守鄴城,自己返回范陽,自稱大燕皇帝。

五、史思明被殺-叛亂結束(761年三月-763年春)

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762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僕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

唐軍從正面,唐軍騎兵與回紇軍從側面,叛軍戰敗。史朝義派10萬精兵增援,復又打敗,史朝義向東逃跑,唐軍攻占洛陽城。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連連取得大勝。

763年春,叛軍部將屢屢歸降唐朝,史朝義走投無路,在林中自縊而死,餘部皆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

安史之亂的爆發,自然是唐朝社會制度出現危機使然,也有唐玄宗晚年不復英武的原因。但大唐盛世一落千丈,以致對後世也影響深遠,這估計是誰也始料未及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