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的肉|《人力資本管理》專欄

職場 發佈 2020-06-24T08:58:31+00:00

徐亦立,演講者 、諮詢師 ,《人力資本管理》專欄作家徐亦立,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在蘇州,九十年代移居到上海,先後獲得文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進修心理學課程。


徐亦立,上世紀七十年代出生在蘇州,九十年代移居到上海,先後獲得文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進修心理學課程。


徐亦立先生曾就職於多家知名跨國公司,在組織發展、人才發展、戰略招聘和人員開發方面擁有二十年經驗,他的興趣包括旅行、攝影、閱讀和寫作,以及間斷的管理諮詢。


徐亦立先生在領英有超過一百七十萬關注者,併入選「領英最強音2018」和「領英最強檔案2017」。


2012年,我開始為《人力資本管理》寫專欄。如今到了第一百零一篇。


當時全世界都在擔心,瑪雅人曆法意味著世界末日。如今全世界都在擔心,流行病、生態災難加上種族騷亂,意味著世界末日。


當時王力宏還是單身,王寶強已有老婆。如今兩人婚姻狀態換了位。


當時魔力紅樂隊主唱亞當·列文身上還很乾凈,如今布滿了刺青。


就連《人力資本管理》也從紙質雜誌變成了電子刊物。


時代變了,審美變了,媒體變了,文字也變了。


第一篇專欄《人力資源的肉》(文章見本文末),名字有些古怪。文中特地有段註解:


受人之邀擔任一場研討會的主持,席間一位嘉賓激動地說道:人力資源工作者一定要知道我們的肉在哪裡!當時我徹底愣住了,作為在人力資源行業工作多年的人,一直以為我們的肉就在自己身上連著骨頭呢,就跟其他人一樣。這演的是哪一出啊。


直到後半段,嘉賓再次重複這句名言時,我才幡然醒悟,他其實說的是中英混雜語——人力資源的role(角色)在哪裡,而不是肉(flesh)。


八年之後,人力資源的肉——或者說role——有沒有發生變化?


疫情發生前後,我看到兩個相關例子。先有華為員工體驗官胡玲發文聲討人力資源部,


奉勸各位兄弟,不要相信HR,他們沒有誠信。員工關係高級專家,每年最主要的績效就是緊急事件處理,如果有兄弟累死了,他能想辦法讓公司沒有責任。


後有雲南某總經理郵件公開斥責人力資源總監,


在這企業生死存亡期,我需要的不再是數字遊戲!更不需要你那些花花綠綠的圖表!我需要你從人力資源的角度告訴我,企業怎麼可以活下去?


後來看到報導,該企業宣布,撤銷人力資源部。


員工的思路通常和胡玲一樣,人力資源部要為勞動者,尤其是基層利益代言。管理層的思路通常和那位總經理一樣,人力資源部要為企業,尤其是股東利益代言。


從兩起事件前後的眾多爭論來看,對於人力資源部究竟為誰代言,目前並未形成社會共識。當企業利益和員工利益有衝突時,人力資源部總是首當其衝,被架在火上烤。我有親身經歷,苦不堪言。


這種困境在入行時已然註定,時至今日未有改善。人力資源從業者可說是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我請教同行,人力資源如何定位。她們的答案部分證實了我的想法:


有時候是變革的推動者,有時候政策的執行者。HR可能相對其他職能部門,有時候被過度簡單化有時候又被過度神秘化。

一是公司制度的管理維護和強有力的實施者。二是人力資源各個模塊的最佳服務供應商。第一個是這個企業多年來形成的。第二個是現在領導要求的,讓人事轉變些角色。


當然,有識之士或正能量專家會說,人力資源的價值就在於通過努力加智慧,在兩者間找到最佳平衡點。這個想法貌似合理,但平衡點是否穩定存在,我高度懷疑。調和企業與員工間的矛盾,難度不亞於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間的和平。目前來看,兩者都遙遙無期。


管理大師拉姆查蘭說,要拆掉人力資源部。我的理解是,作為組織形態,人力資源部越來越難以落實定位、彰顯價值,不如拆散成更小的功能單元,有些併入前線業務,有些充實到中台,有些成長為獨立機構。每個單元交付結果明確,生存空間反而會更大。


打比方的話,整豬越來越不好賣,索性切開,分成豬頸肉、梅花肉、裡脊肉、五花肉、坐臀肉、後腿肉等等,精準滿足顧客需求,就連豬下水也有人要。


人力資源的肉,未來會長成這樣子嗎?未來到來前,我又寫了多少篇專欄呢?


下文為徐亦立先生在《人力資本管理》發表的第一篇專欄文章,首發於《人力資本管理》2012年03月刊


人力資源的肉


作為HR,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肉(role)」在哪裡!人力資源的角色包羅萬象,與人相關的事都沾得上邊,同時又在不斷演變的過程中,每過幾年再看都會不同。HR們,你知道自己的「肉」是什麼嗎?


受人之邀擔任一場研討會(seminar)的主持,席間一位嘉賓激動地說道:「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工作者一定要知道我們的肉在哪裡!」當時我徹底愣住了,作為在人力資源行業工作多年的人,一直以為我們的肉就在自己身上連著骨頭呢,就跟其他人一樣。這演的是哪一出啊?


直到後半段,嘉賓再次重複這句名言時,我才幡然醒悟,他其實說的是中英混雜語「人力資源的role(角色)在哪裡」,而不是「肉(flesh)」。顯然在場聽眾和我一樣,被他的口音和重音位置帶入了迷惘,在我的解釋後則陷入大笑。我當然不會放棄調侃的機會,總結道:在外資企業呆久了就會有這個毛病,英文沒學好,中文也說不利索。


這讓我不禁想到,是時候向同仁們提供些實在的英文指導了。我說的不是正規教育(formal education),那應該在大家踏入職場前就該完成的;我說的也不是號稱語言培訓專家的商業機構,在那裡你不一定會學好英文,卻有可能變得瘋狂(crazy),甚至像某機構創始人一樣實施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


我敢於承擔這份重大責任,基於以下幾個因素:一來我的本科就是讀師範專業的,對如何進行外語教學有紮實的訓練,雖然我必須說明本人當時主修的並不是英語;二來我在外資企業工作的十多年間,以英語為媒介和各色各樣的外國人一同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聽說讀寫實戰經驗;三來我長期積累的講師資歷和心理學知識,讓我能理解學員面臨的各項困惑,並提出有見地的回答;最後的要點(last but not least),我小時候進修的相聲表演(stand-upcomedy),能保證無論大家最終的學習效果如何,過程一定是非常愉快的。


怎麼樣,現在有沒有覺得信心倍增(take a leap of faith)?不管你是與不是,反正我是。


說正經的(on a serious note),人力資源的肉,呃,role(角色)究竟在哪裡?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the whole story, the long and short of it)。企業剛剛成立,或者規模還很小的時候,企業主包攬一切管理工作,即使發展到一定程度,工作量仍然不足以支持設立專職部門的動議。我熟悉的一家民營企業的人員管理等工作,就是長期由老闆娘親自負責的,頗符合中國文化「男主外,女主內」的教誨。


人力資源的前身是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是在企業發展到相當規模後才出現的,主要的重點在於人員工資定額管理、勞動效率和紀律等,而在今天這仍然是人力資源管理中很重要的部分。


我大學剛畢業時進了國營外貿公司,遇到的第一個人就是人事勞動科長,這個名稱包含兩部分:「人事」指代對幹部(cadre)的管理,就如我這樣坐辦公室搞外貿業務的人;「勞動」指代對工人(worker)的管理,包括倉庫車隊等等。當時這條鴻溝很深,「提干」對很多人是可望不可及的目標。科長是個性情好的阿姨,當時她的角色也就是每個月發工資獎金,發點福利品,平時考勤,年底讓大家交總結,夏天組織大家出去旅遊一類的事。擱在今天的人力資源人士眼裡,簡直「弱爆了」!其實沒有這些基礎工作,其他人力資源的功能,如緣木求魚(seek roses in December),是難以實現的。


在今天比較流行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中,人事管理都是通過共享服務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實現的。據我在一家跨國企業的近距離觀察,服務中心的人通常是人力資源部門中最辛苦、加班最多、但又最不討好的,做錯了有人罵,做好了沒人表揚。確實,哪個員工會因為每個月都準時收到正確的工資而給你發錦旗呢?難怪有人形容當年我們那位服務中心負責女士是「披頭散髮」了。


到上海進外資企業工作後,發現負責同樣工作的人的頭銜變成了人力資源經理,而且部門還下設多個組,呈現專業化(specialization)程度提高的趨勢。具體來說,人力資源包括了多項功能,如招聘、薪酬、培訓等等。後來發現,這是進入正規運作的人力資源部門的典型配備。與時俱進,專家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COE)模式的設立將它們的專業性又推到新的高度。


招聘(recruitment)人員,有時也叫員工配置(staffing),主要負責給公司在合適時候找到合適的人填補合適的崗位,如今這工作難度很大,因為提出要求的經理多半像大齡單身女青年一樣,老想著不費吹灰之力找到一個完美對象。於是,招聘人員把這些難題扔給外部的一些倒霉蛋,這就是「獵頭(headhunter)」,但他們通常不喜歡這個名字中人類學語義所帶來的不快聯想,偏好被叫做尋才(executive search)公司。


培訓(training)人員的任務是提高整個員工和組織的知識、能力、工作態度,開發員工的智力潛能,以增強人力資源的貢獻率。很多工作是通過課程(course)或者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展開,內部資源充分或者預算有限時,培訓人員比較多利用內部講師(internal trainer),否則他們會依賴培訓公司或者獨立顧問(freelanceconsultant)。很多培訓人員自己也講課,雖然不一定都講得很出色。有時他們根本不用講師,而買現成的教學資料讓學員自學,比如那些你在機場經常看到的管理大師們唾沫橫飛的DVD。


薪酬(compensation & benefit)人員喜歡管自己叫C&B,就像英特爾的工程喜歡標榜自己學的是double E(electrical engineering 電子工程)一樣,沒必要的縮寫形式帶給他們高人一等的感覺。他們分析大量數據,建立薪資結構,設立績效考核體系,期望能激勵員工更加努力地為公司工作。從事該項工作的人通常不善言辭,我曾同事過的薪酬總監被人送外號「漫反射」,以突出其思路的發散和說話的無序。所以當有人宣稱某位薪酬職能出身的人力資源總監「簡報做得很棒(great presentation skills)」時,我真的不敢相信。後來了解到說話的朋友是折服於他出色的PowerPoint和Excel技巧,我莞爾一笑,原來如此。


總結一下,招聘人員的特長是循循善誘,誘到應聘者被忽悠進來為止;培訓人員則是侃侃而談,侃到學員對老師佩服為止;薪酬人員應當是悶騷內秀,秀到決策者被數據折服為止。


非常有趣的是,近來有對職能重新命名的做法,比如招聘如今被時髦地叫做人才引進(talent acquisition);培訓升級成了學習發展(learning anddevelopment, L&D),甚至組織發展(organization development,OD);我還見到本來就不太讓外行看得懂的C&B(薪酬福利)被改成讓圈內人都搖頭的R&R(rewards & recognition, 獎勵和表揚)。改名可能代表了一種很好的意圖,預示著更為精深的工作內容和更為專業的工作表現,但很多時候與現實並不配套,由於從業人員的素質沒有提高,給人「換湯不換藥」的感覺,只是加速名詞的貶值。打個比方,鳳姐光改名為李冰冰不整容,一不會讓男人對她動心,二讓其他女人鬧心,三給真李冰冰添噁心,完全達不到她的初衷,所以我有理由懷疑她去日本從事女優行業的前景。


讀完商學院後,我自己也開始從事人力資源工作,接觸到了人力資源的最新發明——業務夥伴(business partner),理論上說,業務夥伴要起到業務部門與人力資源之間橋樑的作用,擔負起組織重構(restructuring)、建立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和推動企業變革等責任。


但凡是和我一樣真的做過這工作的人都會發現,實際情況完全取決於個人的造化,可以變成空談為主的所謂人力資源戰略家(strategist),也可以繼續是沉浸在具體事務中的人事行政操作者(administrator),或者是跟在老闆背後團團轉聽指揮打雜的handy man(小工)。我尤其對「夥伴」這個詞感到不解,至少在人際關係中,它往往含有「享受共同的活動,但不願意或不能用法律形式確定關係」的含義,比如婚姻法只保護夫妻,而不保護夥伴。用這樣的方法來形容人力資源與業務部門的關聯,實在是很詭異。


所以人力資源的角色包羅萬象,與人相關的事都沾得上邊,同時又在不斷演變(evolution)的過程中,每過幾年再看都會不同。


怎樣,這一課講得還不賴吧?有什麼不足,還請讀者多包涵,我都說了不是念的英語專業。最後用我的本行俄語向您表示感謝吧,большоеспасиб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