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一理歐洲「大轉折」宗教改革全過程,循序漸進下依然代價慘重

三匠畫片 發佈 2020-06-24T08:55:46+00:00

其次,裡面所有的論綱全是關於批判贖罪券的,主題明確,絲毫不跑題,也就是說一開始馬丁路德對於把批判矛頭直指羅馬教廷這件事,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1517年,德意志一個大學教授叫馬丁路德的,跑到一個教堂的大門上貼了張「小廣告」,上面羅列了近百條關於贖罪券到底有多麼不合理的論斷。

首先貼教堂門上這一做法,一方面為了讓更多人看到,另一方面也能夠避免這種史無前例的質疑而可能引起的教徒對自身群起而攻之。其次,裡面所有的論綱全是關於批判贖罪券的,主題明確,絲毫不跑題,也就是說一開始馬丁路德對於把批判矛頭直指羅馬教廷這件事,是連想都不敢想的。所以任何事件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如果是一個「楞頭青」跳出來直接罵羅馬,估計也就早已被施以絞刑了,更沒有後面的事了。



就算是這樣一份溫和的批評,教皇聽說後依然要置路德於死地,但遠在千里之外的羅馬,沒有這份傳單在德意志內部傳的快。那張富人買了輕鬆「贖罪」,窮人卻買不起的贖罪券,早已被德意志農民恨之入骨,可能連路德自己也沒想到這份論綱居然能夠迅速得到那麼多人的支持。而且貴族們也不傻,他們再有錢也不想這麼亂花,有一部分思想先進一點的諸侯,也開始宣布支持路德理論。

論綱的廣泛傳播而獲取的越來越多人的支持,使事態發生了兩方面的逆轉。一方面路德不再悄悄「發傳單」,而敢於站在人大庭廣眾之下發表演說,也就是說他對自己的思想能不能被廣大基督徒接受這一點,已經變得很有信心了。另一方面有如此多人支持下的狀態中,教皇已無法做到直接給路德定罪,為了避嫌也不好派人刺殺,只好採用比較文明的方式,派出代表與路德進行公開辯論。



那意思就是「你一個大學教授又怎麼了?難道比我們羅馬總部的神學知識面還廣嗎?要知道,連那些神學教科書都是我們制定發布的。」既然路德是通過理論被人們認可而獲得支持,那麼教皇就寄希望於通過這次公開辯論,把人們心裏面的理論扭轉回來。

結果在辯論中,教皇的代表們發現,正方與反方的觀點完全不是出於一個同一個主題。本來他們在家寫了長長的稿子來論述贖罪券的合理性,結果到了之後才發現,自信心膨脹的路德已經把矛頭直指教皇,全盤否定了教皇權力神授這一條。既然連教皇本人都給否定了,那麼教皇統治下的教廷所發布的贖罪券自然沒有合理性可言。所以辯論不可能有勝敗,只能使路德派與教皇徹底走向決裂。



其實從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建立那天起,開朝皇帝奧托一世就看教皇不順眼,「我在危機中出兵羅馬救了你們,你們只不過對我進行了一個加冕的動作,就開始不斷的插手德意志內部的世俗權利。」本來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稅收,這是既定的,收的太高了百姓也受不了,教會還要不停的從這些既定稅收里,也就是本來是貴族們該拿的部分中又拿走一部分。所以從奧托一世開始,前幾代神聖羅馬皇帝一直在與教皇做鬥爭,甚至幾次兵戎相見,只不過沒斗過教皇而已。

善於思考的路德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於1520年發表了另一份影響深遠的公告——《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書》。這份公告的核心內容通俗表達就是:「只要你自己內心是真誠的信仰上帝,那麼就不需要通過教會的插手,也能最終獲救。所以你們這些貴族們,完全應該把現在教會保有的土地收回來,而且你們也完全不需要繼續向羅馬輸送錢財。」



如此深入人心的理論,不僅把原先教會與貴族之間的「捆綁繩」解開,而且還直達了貴族的核心利益,就是土地和錢。這一下使德意志境內那些年輕的諸侯開始紛紛勇於站出來成為路德派,這一派占了帝國諸侯數量的將近一半。另一半有的是對教皇的崇拜已經深入內心,不可能改變觀點,有的是深思熟慮、老謀深算,生怕第一個被打倒的是教皇,第二個被打倒的就是他們貴族了,所以他們還是希望保持原有的舊世界秩序。

至此新教正式誕生,因為它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核心思想也已確定,就是那句「只要自己內心真誠的信仰上帝,不需要教會插手也能得救」。伴隨而來的,是一盤散沙的德意志凝結成了對立的兩大陣營。



宗教改革雖然起始於德意志,但不可能僅限於德意志,創立固然偉大,傳播更為重要,真正對宗教改革推動最大的人物加爾文來了。作為法國人的他,經常參與從德意志傳過來的新教思想傳播活動,並開始提出自己的主張,進一步完善了新教的核心理念。在支持路德那套「信仰得救」的基礎上,同時又強調人們應該把精力用在努力工作上。

現在看來努力工作是每一個賺錢養家的人都毋庸置疑需要去做的,但在歐洲中世紀,什麼社會生產力、什麼季節性播種收割,到了禮拜日你都得放下鋤頭去做禮拜。加爾文的這一理念實際上是一種「注意力集中的轉移大法」,解決了大家不再圍著教會轉後,要圍著什麼轉的問題,在當時具有破天荒的意義。



但法國不是德意志,它沒有那麼分裂,也就沒有讓諸侯們隨便選邊站的土壤,它可以輕鬆的壓制這些新教徒。為了保命加爾文逃亡今天的瑞士,當時還沒有瑞士,日內瓦這個地方原先是勃艮第的首都,後來法蘭克王國通過聯姻合併了勃艮第,由於與羅馬挨得近,它是最早信仰基督教的日耳曼分支王國。聯姻後致使法蘭克王國也開始皈依基督教,直到法蘭克王國成長為查理曼帝國,進一步影響了整個歐洲。因此可以說日內瓦是古羅馬滅亡後,讓新來的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的出發地。加爾文逃亡的時候,日內瓦是個公國,而且是法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之間反覆爭奪的地區,因此這裡有相對的獨立性。加爾文到來後其理念大受歡迎,並逐步控制了日內瓦教區,加爾文開始按照自己的理想在日內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府,為日內瓦共和國。

原先只有一個基督教,現在分成了老派和新派,老派被稱之為天主教,它的核心還是在羅馬;新派被稱為新教,他的核心就在日內瓦。



在政教合一的體制下,對一個步道者來說,可以輕鬆的實現自己內心的理想。加爾文在日內瓦創辦了新教的學院,培養了大批新教牧師,然後像當初羅馬教廷派出牧師向歐洲各地布道一樣,新教思想被傳往了其他地區,這其中當然包括大不列顛群島。當時的英國由於手工業的大發展,中小資產階級已經成為一股龐大的力量,在聽說了基督徒應該把精力集中到努力工作上這一條之後,加爾文思想大受歡迎。

加爾文的思想也從日內瓦傳回了他的母國法國。法國歷史上的加洛林王朝,也就是有矮子丕平和查理曼大帝他爺倆在裡面的那個王朝,是法國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王朝之一。改朝換代後的第一個國王叫胡格諾,這種反叛精神也被用在了持新教思想的信徒身上,因此後來加爾文派也被稱為胡格諾派。

在法國天主教派和胡格諾派爆發了無數次衝突和暗殺,其血腥程度很像是「黎明前的黑暗」。舉個例子你就明白,天主教徒會在白天悄悄的在胡格諾派人員家的外牆上畫上一個小小的白色十字,到了晚上天主教徒集體出動,趁著人們還在睡夢當中闖入畫有白十字的家庭斬盡殺絕。甚至還有的天主教徒,因為自己的妻子或者兒女改信了新教,從而認為他們已經「背叛了上帝」,會在夜間殺掉自己的親人。可見中世紀的思想控制,已經到了一種什麼樣的程度。



當然胡格諾派也會反抗,法國南部由於集中了大量新興資產階級,能夠有效的建立起與王室的天主教勢力對抗的軍事力量。宗教改革運動從單純的思想傳播和兩派之間的互相暗殺,轉變成了正面的軍事對決,胡格諾戰爭在法國持續了近三十年,最終法王妥協,新教在法國取得合法地位。

新教在英國,被接受的也快、發展的也快,甚至在「衝刺」的過程中「跑過了頭」,出現了一個叫清教徒的特殊群體。如果說新教是要把天主教裡面教會的部分剔除出去,使自己信仰地更輕鬆的話,那麼清教徒們就是要把連新教里建議保留的那些教義也剔除,只剩下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心的真誠信仰。正是由於在歐洲其他國家都只有兩派,而在英國卻有三派,所以在英國的宗教改革比較特殊,最終它在鬥爭中取了一個折中的方案。

你去今天的德國看,由於他是新教國家,所以他的教堂裡面都是白白凈凈,中間放一個十字架,而羅馬的天主教堂就金碧輝煌、各種雕塑。宗教儀式也是與之對應的,天主教繁瑣而宏大,新教簡單又單純。但同樣作為新教國家的英國,教堂的外在裝飾沒有改,還是那麼金碧輝煌,儀式卻跟新教一樣全部簡化,這就是受清教的影響。既然只要內心保留信仰,其他都無所謂了,那麼新教對原天主教教堂的外在裝飾轉化,同樣也應該是無所謂的。



至此,歐洲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第一次形成了如此分化的兩大陣營。一方是英、法等新教國家和分裂的德意志邦國中的新教諸侯,另一方是義大利、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和德意志「老大哥」奧地利為首的天主教諸侯。這樣一來,雙方的裂痕就集中在了德意志,於是新教各國就開始紛紛往德意志派兵,支持那些新教諸侯國去吞併那些天主教諸侯國,天主教各國則以相同的方式來應對,終於爆發了歐洲30年戰爭。這是歐洲一戰之前最大規模的戰爭,戰火幾乎全部發生在德意志境內,關於這次戰爭的具體過程,之前我寫過專門的文章,放個傳送門,這裡就不細聊了。

30年戰爭對現代歐洲版圖的決定性作用,德意志涅槃前的最大打擊

最終戰爭以德意志人口銳減三分之一為代價落下帷幕,新教終於宣告在歐洲的勝利,同時也確立了近代歐洲的政治格局。比如在戰爭中,德意志北方新教諸侯布蘭登堡崛起,成長為後來的普魯士,為德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總之,歐洲宗教改革始於馬丁路德對贖罪券的反對,深層根源則在於長期以來教會的腐敗和搜刮。本來只是基於信仰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兩派,結果各封建主們為了自己的利益,把一些世俗鬥爭也雜糅進去,最終演變為胡格諾戰爭和歐洲30年戰爭。雖然本來簡單的事情被複雜化,但最終結果是好的,那就是這次運動徹底摧毀了羅馬教皇的獨裁地位,上帝回歸成為人們心目中唯一的信仰,而不再需要信仰那些「上帝在人間的代表」。這就意味著基督徒們可以放下各種思想掣肘和束縛,全身心的把精力用在提高生活水平也就是提高生產力上,既然「鬆了綁」,接下來就可以邁開雙腿大膽往前跑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