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其實錯怪韓國了,韓國申遺中國的「端午祭」,其實是件益事

金蛋的旅程 發佈 2020-06-25T05:43:46+00:00

如果不是韓國申遺端午,很多人還以為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起源。如此的分析說來,你下次聽到韓國申遺中國端午習俗,就不會忿忿不平的要跳起來了,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壞事呢,是益事。

  • 如果不是韓國申遺端午,很多人還以為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起源

在很多的中文民俗介紹書上,關於「端午節」的由來,都會說是古代為了紀念投江的楚國詩人屈原,而誕生了「端午」這個節日。對於這個說法,很多人從來沒有質疑或懷疑過,貌似這是一個「鐵定」了的事實,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流傳。直到韓國將「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之後,我們才發現原來端午節起源,原來並不那麼簡單。

韓國將「江陵端午祭」,申請世界遺產成功,該韓國民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我們才突然發現,原來端午在韓國還流傳著這麼一個另外的版本,韓國申遺材料也說,「端午祭」的傳統是來源於中國。但在韓國,這種古老端午傳統,被保留得比國內更為原始,非常接近千年之前原始的端午習俗

對於韓國申遺「端午」這件事,其實完全不用去用批判的角度去看待,反而應該充分認真地閱讀韓國申遺材料,然後其實你會發現,這件事可能還要感謝韓國所做的文化傳承、保留和發揚,韓國可能真的做了一件好事。在韓國「端午祭」的舉行時間,於中國的端午節一樣,都是在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祭在韓國一些地區相當普遍。據韓國文獻記載,「端午祭」在「朝鮮時代」南孝溫的《秋江集》就有表述,江陵端午祭至少已經在韓國流傳了一千年以上。

韓國申遺中國起源的「端午」成功,倒逼我們開始重視,平時習以為常的傳統民俗節日的研究。通過全國性的端午節民俗傳統研究,我們發現了很多教科書上沒有涉及的知識內容,其實端午節並不只是一個紀念古代詩人屈原的節日活動,我們的教科書以點帶面來介紹民俗,忽略了全國各地不同的風土人情差別,也忽略了很多還沒有最終研究定論的線索。

按照韓國端午祭的表述,韓國端午祭起源來自於中國。記載中國的端午節起源,是與稻作農業的起源有關,與水有關。每年農曆5月正是漲水的季節,所以農業社會地區,為了祈求大水不把田地淹沒,祈求不要洪水泛濫傷害人畜,每年農曆5月都要祭神,而且是相關的水神。如此延續下來,就形成了端午這個祭奠節日,最原始的端午祭起源,真的和屈原沒有關係,後來才因為發生時間重合,逐漸習俗和民間信仰融合在了一起。這就像4月1日愚人節長期一直存在,而現在的4月1日卻又增添了紀念張國榮的內容一樣。

  • 中國和韓國的端午申遺材料明顯有差別,這種差別很耐人尋味,這是件好事

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我國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其中關於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內容被淡化了,增加了全國各地新端午文化的民俗內容。

我國端午節申遺內容,表述內容標籤為「節日、傳說中的人(Legendary creatures)、船」,而韓國的端午申遺內容主要標籤是「節日,舞蹈、演出」。在我國湖北和湖南,端午節祭奠的是屈原,而在江蘇蘇州的端午節祭奠主角卻是是伍子胥。在中國各地端午節習俗之中,以及一些古文獻記載之中,端午除了紀念伍子胥以外,還有紀念曹娥、勾踐、周處、春秋介子推等人的內容,屈原並不是端午祭奠的唯一歷史主角。

中國端午節申遺的次要標籤「飲料、釀造、日曆、服飾、驅魔、民間藝術、食物、器樂、歌劇 、詩人、繁榮儀式、宗教信仰 、祭祀、體育比賽、聲樂」,韓國的次要標籤是「釀造、佛教、儒學、服飾、戲劇、手工藝品、器樂、市場、面具、詩歌、宗教融合、儀式用品、儀式、原始宗教、體育比賽」。中國端午重視的是對屈原的紀念、粽子、龍舟,還比如掛菖蒲、艾葉,薰蒼朮,喝雄黃酒,戴荷包、五毒兜兜等。而韓國重視的是宗教融合、節日市場、面具,具體有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拔河、摔跤、盪鞦韆、漢詩創作比賽、射箭、投壺等,韓國還會在端午祭的五月初一到初十,舉辦盛大的「亂場」(廟會集市),各地特產商品集中展銷,規模很大的市集活動。

韓國和楚國有很多相似地名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韓國東部的江原道,這裡有江陵、襄陽、洞庭湖等地名,江原道有周圍群山圍繞保護,所以這裡遺留下來的古代文化遺書很多,當地韓國人也深以為傲。歷史上每逢中國遇到的戰亂,戰敗一國的遺民就會北遷或南遷,殷商滅亡後、秦滅六國後、漢滅楚之後,文獻都有記載敗國貴族和遺民流落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上文化傳統的流傳也驗證,證明這種傳說的事實存在,所以韓國保留下的一些中國歷史傳統習俗,其實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揣摩的,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韓國保留下的端午祭,對於反過來研究中國的文化歷史,具有很好的擴展參考。我們會發現,可能幾千年的時間,已經讓端午節的內容改變了不少,也許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會真的是更為原始純粹的中國歷史習俗活化石。我們的悠久中華歷史文化傳統,也是需要向周邊鄰國去取經學習分析的,端午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先後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 亞塞拜然木卡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中國申報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在世界文化共享傳播之下,這種情況其實不需要奇怪。

就像佛教從印度發源,時間發展到了今日,中國、日本保留下來的佛教經書和文化,反而又重新復興了原始印度佛教的一部分。用放開的心態,學習鄰國古老傳承的文化知識,用來反證和思考中國文化的發展和起源,其實沒有什麼壞處,這是值得肯定去做的事。如此的分析說來,你下次聽到韓國申遺中國端午習俗,就不會忿忿不平的要跳起來了,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壞事呢,是益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