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給了張杰這樣一個忠告......

小樓聊心理 發佈 2020-06-24T22:39:22+00:00

黃磊最近在節目《嚮往的生活》里,和新晉爸爸張杰聊到了養育女兒的事情,很是感慨。「擁抱」這種行為,在中國人的家庭中並不常見,尤其是父親和子女之間的擁抱,更加少。


01


黃磊:抱她這事算結束了


黃磊最近在節目《嚮往的生活》里,和新晉爸爸張杰聊到了養育女兒的事情,很是感慨。

黃磊說,小孩長大挺不容易的。

看到女兒一天天長大,知道她長大了就要離開自己。


黃磊接著講了一件小事。

有一天晚上,多多和媽媽睡一張床上,他想把多多叫起來回自己小房間睡。

後來想了想,還是把多多抱回去吧。



但是在抱多多的時候,他突然覺得吃力——

抱起來容易,放下卻不再容易。


黃磊當時心裡就感嘆:抱女兒這件事,就算結束了。



他當時坐在多多床邊感嘆,時光飛逝,當時的多多還是個小寶寶,但一轉身就十二歲了。


他一臉認真的對張杰說,你現在要好好的抱她們。



聽完黃磊講述,張杰也十分認可,要珍惜現在能抱女兒的時光。


02

女兒買內衣那晚

他喝掉了半瓶威士忌


「擁抱」這種行為,在中國人的家庭中並不常見,尤其是父親和子女之間的擁抱,更加少。


我曾看過台灣一位主持人寫的一篇文章,非常感慨。


這位主持人叫岑永康,他成長於一個農村家庭,父母在他國中時離異。

他和母親雖然都深愛彼此,愛的互動卻非常少。

當他的女兒5歲時,他和妻子辭去工作帶著女兒去紐西蘭讀書。


去學校半個多月後某一天,女兒下了車後遲遲不肯進入校門。

岑永康觀察到,是因為女兒有了「同伴壓力」。


外國小孩爸爸送他們上學的時候,總是對他們又親又抱,但是自己卻沒有。


猜到女兒心理以後,他也學著外國爸爸說:


好啦,Have a good day唷~來抱一下。


慢慢的,父女兩人養成了上課前擁抱一下才進教室的習慣。



岑永康後來說:


雖然一開始是因為女兒有同儕壓力而需要這個擁抱,但是當這個習慣建立之後,在家裡面,這兩個姊弟開始會爬到我身上,以前不敢;


然後當他們爬到我身上,我才發現,原來我需要他們抱我、遠勝於我抱他們,原來孩子抱我,是那麼快樂的一件事情。

岑永康的母親一直不太同意他們夫婦帶著兩個小孩前往紐西蘭生活的事,事所以回到台灣母親來接機的時候,她看起來都還沒消氣。


他說:


我遠遠看到我媽媽的線條,是比較扭曲的,我甚至可以聽到她心理面的OS是「你們玩夠了沒有?終於要回來了?」


但他一見到母親就說:


媽,好久沒看到了,抱一下。


母親的線條馬上都柔和了,現在想到他都覺得快哭了。

有時化解親人間的小衝突,擁抱比語言更有力。

就從一個擁抱開始,世代間的關係完全改變。


很多爸爸媽媽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能夠經常和孩子肢體親密接觸、親吻,抱著他們的時間,其實非常有限。


孩子成長太快,他們會越來越獨立,越來越少願意讓父母抱著,父母也會漸漸抱不動他們。

而且總有一天,隨著他們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父母也不能再和他們親密接觸…….

岑永康說,有一天晚上老婆帶女兒去買少女內衣,他當時有點歇斯底里地「質問」老婆:


幹嘛那麼早買!一定要穿嗎?


其實他內心真正的感覺是,想到一對兒女都即將進入青春期,內心就一陣惆悵……

她再也不是爸爸懷裡的小女孩了,而是一個青春活力少女,爸爸再也不能隨便抱著她了。


那個晚上,老婆小孩都睡了,他自己一個人在客廳喝掉了半瓶威士忌……



03

讓擁抱成為你的家庭傳統


雖然父母和子女之間親密的肢體接觸,會隨著孩子長大而越來越少,但「擁抱」這個行為卻可以在一個家庭中延續,永不消失,也永遠恰當。

只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庭里並不存在「擁抱」的習慣。


和所有情感表達的行為一樣,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並未和父母建立起擁抱的習慣,擁抱這種行為會在家庭中消失。

如果父母能夠從小幫助孩子養成「擁抱」這個習慣,就是幫他建立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情緒通道,這個通道對他與家庭成員的關係有積極效果。


更重要的是,當一個人形成某種習慣以後,他會將這種習慣傳遞到自己的後代中。


所以,如果「擁抱」這一行為成為一個孩子的習慣,它將如同傳家寶一樣在家族後代中傳遞下去。


如果你已經是成年人了,擁抱並不是你和你家人的習慣,而你又想要改善與父母的關係,你可以嘗試擁抱一下爸媽。

就如同岑永康那樣,主動抱抱你的父母。

而對你的孩子,也多抱抱他們吧,讓擁抱成為他的一種習慣。


你還有多少時間,抱著你的小寶貝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