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螺螄粉的前世今生

魅力魚峰 發佈 2020-06-23T15:20:12+00:00

柳州盛產螺螄,世人皆知。岩溶峰林窪地的柳州地貌,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降水豐沛,山地植被茂盛,創造了螺螄生長的有利條件。

柳州盛產螺螄,世人皆知。山多水豐地濕是螺螄繁衍的溫床。岩溶峰林窪地的柳州地貌,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降水豐沛,山地植被茂盛,創造了螺螄生長的有利條件。從古老的山洞到繁華的都市,變化的時代蘊藏著品味螺螄更新疊代的故事;從偏僻的故土到旅遊的勝地,體驗著花樣嗍螺的無窮樂趣。

關於螺螄的食用,40多年前,中國考古界在白蓮洞、鯉魚嘴遺址發現的螺螄殼堆積物,見證了2萬年多前,火的使用讓群居的白蓮洞人有了捕撈螺類食用的開端。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螺螄情結世代沿襲。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嶺南各地依然內亂不止,大量中原人在平定內亂中陸續南遷,有將領、士卒、商賈、贅婿和謫徙罪人及平民百姓。他們入鄉隨俗,不乏燒煮螺螄。

至於米粉的起源,傳說是古代中國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民眾避居南方而產生類似麵條的食品。也有說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期,北方將士在南方作戰,吃不慣南方的米飯,用米磨成粉狀並做成麵條的形狀,來緩解將士們的思鄉之情。

相傳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率十萬大軍南征,留守嶺南九郡。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與百姓為伍,與百姓為伴,百姓就是軍隊的「補給線」。傳說他也常與部屬深入百姓,並一道撿螺、砸螺、煮螺、嗍螺、聊天,聯繫群眾,掌握軍情,謀略軍務,為劉秀平定天下,贏得生前身後名,被廣西民眾奉為平安信神,並立廟(南評宮)祭祀。

明代末期,辣椒從美洲傳入中國。它的出現,讓中國菜譜多了一些元素,並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飲食革命。


柳江作為珠江水系西江幹流第二大支流,八百多年前,先人們發現,通達是柳州的原始資本。柳棺、柳木、柳布等商品因對外交易而享有盛名,來自廣東、湖南、貴州、雲南、四川的商賈們也開始了商業貿易。到清乾隆年間,廂外太平圩(今太平街)形成山貨土產市場。光緒末年(1908年),由於輪船的使用,柳州與外埠交易更加頻繁。桂中商埠的美稱便在大江南北叫響開來。南來北往的商賈,走親訪友的過客,眾多民族的融合,飲食習慣的浸潤,同時也改變著本地人食螺的味覺。

隨著時代的推移,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文明理念已廣播人心。吃螺便有了「原料跟著季節體質走」的講究,加工有了「色、香、味;炒、煮、燉」的差異,廚藝有了「營養搭配不油膩」的考量。

歷史遺蹟能夠穿越時空,歷史遺存庚續地域文化。「睹物」可以「思人」,走在柳州老城的街道上,看到人們那樣地生活,螺螄那樣地吃,你就能感受到柳州文化在交頭接耳、歡聲笑語中流淌。

關於螺螄粉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為適應環境而進化,這是大自然不變的法則。追尋一座城和一碗粉之間的奇妙緣分,平凡的螺螄演繹了傳奇的身世和極致的柳州風情。



伴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洶湧澎湃,經濟領域的革新探索,社會百業像龍舟競渡,百舸爭流。20世紀80年代,柳州有了自己的生螺批發集散地,車站旁、影院邊、集市里、校園外,凡是人流量大的地方都興起了宵夜攤點,精明的生意人各有各的招數,有賣米粉的、也有賣螺螄的、有賣茶葉蛋的、也有賣油條豆漿的……術業有專攻嘛,都得有自己的看家本領。這些大大小小宵夜攤一組合,便有了螺螄街、麵條街、螺螄巷、牛奶巷、螺螄攤的雅稱。久而久之,來自五湖四海食客們的嘴也開始刁鑽起來,不再拘泥於果腹的粉,更溺愛於香辣爽口的螺。善於揣摩、變著花樣的攤主們看在眼裡,記在心上,盤算著螺螄與米粉的搭配滿足食客。

一些柳州傳統餐飲匠人琢磨著螺肉、豬骨、藥材、天然香料等民間秘方熬制的螺螄粉湯料,使其精華都濃縮入湯里。所以一些粉友質疑螺螄粉里沒有一顆螺螄,也就不足為奇了。

2008年,柳州螺螄粉手工製作技藝,納入廣西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民間創造,成為柳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五好友,不邀自來,一壺夜酒,無邊瞎話。」這句話描述柳州人典型的夜生活、慢生活。


都說不吃柳州螺螄粉就不算到過柳州,那些傳統製作的本地油蔥、酸筍、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黃花菜、鮮嫩青菜等看得見的食材,也著實給食客帶來了慾望,再加上民間秘方熬制的螺螄湯料,不怕辣的淋上一層紅紅燙燙的辣椒油,箇中滋味,怎一個爽字了得!

順應著新時代的發展步伐,工業經濟的穩健前行,一個年產值超30億元的柳州螺螄粉產業園已經在魚峰區崛起,一個擁有上千家配套企業的產業相繼成熟,一座立足中國、服務全球引領餐飲新風尚的城市更加充滿活力。一個個關於螺螄粉的新老故事,綿長而令人回味。

信息來源:魚峰區志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