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國庫夠用60年,為何楊廣14年就敗光所有家底?

岩岩說史 發佈 2020-06-23T11:48:08+00:00

《貞觀政要》對隋文帝末期之國力如此描述:「府藏皆滿,無所容;天下積儲,可供開支五六十年」,經濟實力絕非一般。

《貞觀政要》對隋文帝末期之國力如此描述:「府藏皆滿,無所容;天下積儲,可供開支五六十年」,經濟實力絕非一般。隋朝巔峰時期,人口4600多萬,唐朝在「開元盛世」時才趕得上;唐太宗「貞觀之治」,國力還沒達到隋文帝時水平。就此而言,楊廣繼承的家業非常雄厚,是處在盛世階段的隋朝。

楊廣,604年繼承帝位,618年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處死。此時,李淵在長安、王世充在洛陽,分別擁戴「小皇帝」,但對隋朝沒任何意義。楊廣被殺,宣告隋朝滅亡,中原大地群雄逐鹿,並醞釀著新王朝之建立。那麼,國庫錢財夠用60年,為何楊廣14年就敗光了所有家底呢?


隋朝根基不穩

中華上下五千年,大一統帝國9個,秦、漢、東漢、西晉、隋、唐、元、明、清,都基本將漢地十八省控制在手。宋朝沒能收復燕雲十六州,還被遼、西夏、金壓著打,故而不能算是大一統,只能算局部統一。其中,秦、西晉、隋等三個大一統王朝,都很短命,國祚不到五十年,有些才十幾年。

秦、西晉、隋短命,與其建國方式密切相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決定作用。嬴政滅了六國,但並未消滅六國貴族,其在地方依然有很大影響力;只要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起來鬧事,威脅朝廷,張良、項梁、項羽就是典型。秦朝被誰滅了?六國貴族起兵,滅了秦朝。

隋朝建國方式是「禪讓」,也就是從北周宇文家族手中搶過來。沒經過農民起義就建國,舊的社會統治力量未曾遭受打擊,門閥豪強依然強大,這對王朝統治非常不利。再則,隋朝能玩「禪讓」,所謂君臣綱常,就只能是個笑話;隋朝玩「禪讓」,其他門閥豪族也一樣可以玩。


強敵林立,外患嚴重

楊堅靠「禪讓」方式建國,門閥豪族勢力相當強大,這對王朝生存是個定時炸彈;稍有不慎的話,隋朝就可能被另一個門閥玩「禪讓」取代。事實證明,關隴豪強首領,楊廣老表李淵,就是玩「禪讓」取代了隋朝,還殺了楊氏宗室,非常殘忍。

南北朝時期,北周、北齊為了消滅對方,都藉助突厥力量,對其拉攏、縱容。隋朝建立後,突厥更加強大,楊堅為南下攻取陳朝,還不得不妥協,繼續送錢,送公主。楊廣即位後,突厥時常南下,始畢可汗發兵20萬圍攻雁門,差點就活捉了楊廣。

北方突厥強悍,西邊則是鮮卑後裔土谷渾,他們時常侵擾隴西,威脅帝國西部邊陲。東北方向的高句麗更加厲害,擁兵30餘萬,對中原虎視眈眈。要知道,楊廣、李世民、李治,三位皇帝都是傾盡全國之力,才最終將其滅國。


楊廣操之過急,處置不當

內部門閥勢力強大,外部突厥、土谷渾、高句麗等虎視眈眈,隋朝戰略環境非常不妙。若是處置不當,帝國「炸藥包」就會立刻爆炸,將隋朝炸的稀巴爛。楊廣,雄心勃勃,卻沒有頂級戰略眼光與清晰頭腦;辦事操之過急,處置不當,結果葬送了隋朝基業,給李淵做嫁衣。

楊廣即位後,得益於隋文帝政策(分化瓦解,軍事打擊),突厥實力大不如前,不再對帝國構成致命威脅。西部土谷渾,經過四次征討,也表示臣服,唯有高句麗拒絕納貢,還不時侵擾邊疆。為此,楊廣三次親征高句麗,結果造成極為嚴重之後果,因條件不允許。連年出兵作戰,這對農耕王朝而言,實在無法承受。

對於門閥豪強,楊廣處置更加極端,手段也比較殘暴,導致豪強怨氣很大。再則,楊廣即位後,設置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度正式形成。此後,考試當官逐漸成為主流,門閥進入仕途所依靠的九品中正制退出歷史舞台,門閥豪族對楊廣更加痛恨。


民變四起,門閥豪族拋棄隋朝

楊廣急於解決豪強、外患問題,結果超出了隋朝所能承受之範圍,導致民變四起;門閥豪族則先是坐視局勢混亂,後則趁機起兵,參與中原角逐,奪取政權。

出兵征討高句麗,隋煬帝出動軍隊110萬,動用民夫300餘萬,這絕對大傷國力。全國人口4600萬,除去婦女、兒童、老人等,青壯年不到1500萬,而僅僅征討高句麗就用了400餘萬,其他兵役還未算,人民豈能承受得了呢!

為順利推進改革,不想受制於關隴貴族,楊廣營建東都洛陽,大興土木。營建東都,所徵用的民夫多達200餘萬。定都洛陽,就得靠江南糧食運輸,就得挖掘運河,就得營造更多運輸船隻。為此,楊廣挖掘運河、建造船隻,所用民夫400餘萬。

如此一來,人民不堪重負,紛紛發動起義,如瓦崗李密、翟讓起義,河北竇建德、劉黑犢起義,江淮杜伏威、輔公犢起義,等等。楊廣不怕農民起義,怕的是門閥乘機而起,坐收漁利。例如,楊玄感起兵圍攻洛陽,兵馬30萬;老表李淵屯兵晉陽,手中兵馬10餘萬,不但不幫朝廷解決問題,還偷襲長安。


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門閥豪強先是靜觀局勢,讓朝廷軍隊與農民軍廝殺,後則起兵參與中原角逐,坐收勝利果實。楊廣得罪了門閥士族,關隴集團擁戴李淵,支持唐軍平定各路農民起義軍;李密、竇建德、杜伏威、輔公袥等豪傑率先起義,結果都給李淵做嫁衣。

李世民登基後,借鑑隋朝滅亡之經驗教訓,對豪強妥協,如修著《氏族志》時,「李姓」只能排第三位。不再濫用民力,而是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武則天時期,唐朝建國近百年,庶族地主崛起後,才開始對門閥豪強下狠手。

綜上所述,隋朝根基不穩,內憂外患嚴重。楊廣操之過急,處置不當,結果激起民變,門閥乘機參與角逐,拋棄楊廣。如此,國庫儲蓄夠用60年,楊廣14年就敗光了家底,給李淵做嫁衣。試想,若李世民取代楊廣,處在隋朝糟糕之局勢下,他能搞定局面嗎?

參考書目:《隋書》、《貞觀政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