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吹牛」真的要上稅了!國稅總局喊你自查

化妝品報 發佈 2020-06-22T05:05:56+00:00

「全部收入里可能有一部分是店家花錢刷出來的,但真實情況是,店鋪並沒有銷售這麼多,一旦要求對這部分虛擬收入繳稅,對賣家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刷單行為是違法的,補繳稅款更是一筆巨款,可以說是左右為難。

吹牛真的要上稅了。

文丨王欽

近日,多家電商企業收到國家稅務總局發的一條「風險自查提示」。信息顯示,相關企業存在少計銷售收入的情況,需補繳稅款及滯納金,並將自查結果通過電子稅務局反饋。

電商的稅務問題的確一直飽受詬病。但與之相反的是,近年來電商業一年高過一年的GMV,特別是近期以來直播電商的巨量成交額,讓質疑聲此起彼伏。

辛有志在6月14日的一場直播中帶貨12.5億元,其銷售的whoo天氣丹套盒產品就曾遭到「刷單」質疑。原淘寶直播電商負責人趙圓圓近日也發文吐槽:「現在一場直播沒有幾個億都不好意思發新聞稿了!」

一面是水漲船高的銷售業績,一面是稅務總局的「風險自查提示」,電商業究竟是真的光鮮,還是「吹牛不上稅」的灰色產業?

定點打擊稅務問題 網店「刷單」潛規則浮出水面

「經核實,你單位為天貓、京東等電商平台註冊用戶,從事網上商品銷售行為。通過大數據分析比對,發現你單位2017-01-01至2019-12-31申報的銷售收入與電商平台統計的銷售收入差異較大,存在少計銷售收入的風險。根據……相關規定,請你單位結合實際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自查自糾,修改相關申報表,補繳稅款及滯納金,並將自查自糾結果通過電子稅務局反饋。」

長期以來,由於稅務機關和電商平台的數據不互通,且很多線上店鋪的企業化運作也一直未能完全推廣,加之,不少線上消費者並沒有索要電子發票的習慣,因此電商平台的店鋪存在廣泛存在的漏稅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在電商領域,還有另一個飽受詬病的「灰色地帶」——刷單,即利用虛假交易獲取平台的推薦和流量。

一位專業電商賣家對記者表示,刷單其實一直是業內的潛規則,在618、雙11等節日,電商平台諸如阿里等,也會給到某些頭部品牌或者店鋪KPI考核,同時給予一定的刷單指標,藉以提升店鋪和全平台的「數據」。該人士表示,這是行業的歷史遺留問題,當下要完全根除並不容易。

但是,當此次國家稅務機關定點監測淘寶等平台的營收大數據後,刷單帶來的稅務問題也首次公然浮現在社會大眾面前。

「全部收入里可能有一部分是店家花錢刷出來的,但真實情況是,店鋪並沒有銷售這麼多,一旦要求對這部分虛擬收入繳稅,對賣家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刷單行為是違法的,補繳稅款更是一筆巨款,可以說是左右為難。」該人士表示。

「刷單找死,不刷等死」 中小店鋪陷入死循環

眾所周知,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台,流量基本以平台為中心進行派發。隨著電商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越來越多的個人或企業在線上開店,流量越來越稀薄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不少線上店鋪不得不以「刷單」的形式獲取平台推薦量和曝光量,藉以形成更大的銷售。

由於刷單等虛假交易是《反不正當競爭法》明文禁止的,因此,業內有句俗語:「不刷等死,刷單找死」。

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刷單同樣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電商行業里的「刷單」潛規則盛行,並且,刷單的費用並不低,其中包括給刷單機構的佣金(按單付費)、還有電商平台的扣點(5%)、快遞費等。

對於某些大品牌來說,以刷單提高曝光,還可以一定程度地實現品牌線上的營銷目的,其投入產出比尚可。但對於那些中小店鋪來說,刷單成本是較高的。如果在此次清查中被監測到和補稅,即使不算滯納金和罰款,資金壓力也非常大。

該人士認為,此番清查只是國家試圖小規模「警示」電商行業的納稅問題,並非大規模鋪開清查,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國稅收管理按照註冊地原則。比如,山東的稅務部門不能直接檢查在湖南註冊和經營的企業,且由於淘寶的數據並不與地方稅務機關打通,只有國家稅務總局才能獲取淘寶等平台的數據。同時,各行各業線上店鋪數量眾多、分布太廣,總局難以全面監測,因而存在電商行業監管不順暢的現實問題。該人士例舉,在雲南,某翡翠銷售商家在淘寶等平台年銷即可達12億元,由於其銀行帳戶分散在各地,地方稅務機關也無法同步監管,其避稅空間就非常大。

其次,在後疫情時代的大背景下,採取「一刀切」的方式進行稅收調節顯然是不現實的。電商行業專家金戈透露,不少C店商家的凈利潤不足10%,如果進行大範圍的稅收監管,必然要壓垮大部分電商賣家。

虛假繁榮,越走越窄,刷單沒有未來

監管難度大、利潤不足,這當然不能成為線上商家「刷單」和不繳稅的理由。對於商家來說,長期在違法的邊緣試探,其生存狀態無疑是「頭懸利劍」,一旦政策收緊,商家們勢必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另一方面,金戈向記者透露,在「刷單」普遍化的電商平台,由於越來越多的店鋪和機構參與到刷單的業務中,對於二者來說,其實利潤都在攤薄,業績也難以提升。金戈也表示,當下火熱的直播電商業務其實也面臨困境,不少也會採取刷單行為,其實是試圖以「數據」獲得資本青睞,一旦無法得到資本注入,大家又要陷入到「不刷必死,刷單找死」的死循環中。

因此,在金戈看來,在流量見頂、流量獲取成本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長久以來靠「刷單」的生存模式在未來是行不通的,對線上運營的企業來說,必須轉型才能生存。他認為,在未來的一段時期,電商行業必然要淘汰一部分小商家的泡沫,而大企業也要走向品牌化和多渠道發展的策略才能生存下去。

「用戶永遠都是平台的,不是品牌自己的」,金戈認為,只有企業能夠打造出自身的品牌力,俘獲能夠長久助力品牌發展的私域流量,才有機會在線上持久地運營下去。企業如果僅靠刷單、虛假的直播帶貨「飲鴆止渴」,打造虛假繁榮,將來不僅要面對稅務問題,更多的是難以為繼的線上店鋪的「流量危機」。那麼,對企業來說,結局很可能會走向最黑暗的那一面。

而本次的電商的稅務清查行動,無疑是從給電商行業的一次警告。刷單之路遲早越走越窄,對廣大的電商從業者來說,只有改變業務模式,及早轉型,才能走出「刷單找死,不刷等死」的困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