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畝收益1.2萬元!生態農業觀光,寧夏是怎麼做的?

一花一世界ice 發佈 2020-06-20T06:03:16+00:00

地處西北的寧夏賀蘭縣,不僅種起了水稻,而且種出了新花樣,去年還吸引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行業來這裡現場觀摩。

導語:生態農業、種養共生在全國多地蓬勃發展,比單一品種發展更加綠色而且富民。寧夏賀蘭的稻漁空間、江蘇盱眙的蝦稻共生是其中的典型,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

你知道嗎?地處西北的寧夏賀蘭縣,不僅種起了水稻,而且種出了新花樣,去年還吸引了全國稻漁綜合種養行業來這裡現場觀摩。

所謂「稻漁綜合種養」,就是在稻田養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水稻、魚、鴨、螃蟹、田螺等和諧共生,實現立體種養、一田多用。

2016年,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建立了廣銀米業稻漁生態產業觀光園。2017年,成立稻漁空間,總占地3600餘畝。稻漁空間充分利用農業和環境資源,打造了一處集有機水稻特色生態農業生產、漁業養殖、餐飲垂釣、觀光旅遊、休閒娛樂、婚紗攝影、有機農產品加工、電商銷售、農民培訓為一體的「銀川一流寧夏領先」的黃河金岸休閒農業產業示範基地。

「稻漁空間」積極發展節水型農業,這裡的稻田北高南低逐塊排開,灌溉水可以形成自然流動,最後匯聚到低處的荷花池內完成生物凈化,再通過水泵揚到高處最終實現循環澆灌。「這與『澆一次水,排一次水』的傳統灌溉方式相比,節水量超過了30%。」

寧夏賀蘭「稻漁空間」,做活生態農業觀光

「一開始是種有機水稻提高大米品質,漸漸發展成稻漁立體種養模式,形成現在的休閒觀光農業。」寧夏稻漁空間生態休閒觀光園相關負責人趙凱介紹,剛開始種水稻時也遭遇了一些困難,例如稻米破碎率高、品質低等問題長期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2012年起,寧夏廣銀米業有限公司開始打造水稻立體生態種養示範區,希望將水稻產業做強做優,例如學習先進理念和技術,推動農田基礎建設,提高機械化使用率等,同時企業結合旱育稀植技術和「稻漁共生」。

有了水稻立體生態種養示範區的基礎,2017年廣銀米業投資800多萬元,在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打造了寧夏稻漁空間生態休閒觀光園。稻漁空間的稻田不僅種稻子,還能搞養殖。魚、蟹、鴨子、小龍蝦和泥鰍每天在稻田裡不停地遊動,既鬆動了禾苗下方的泥土,幫助禾苗生長,也給禾苗生長提供了肥料,豐富了遊客遊玩的項目。

「不是我自賣自誇,我們這兒可真是銀川都市圈休閒旅遊的一個『網紅』點,2017年一成立就火了,有大量遊客慕名湧入這片以大地為紙、以稻禾為顏料『作畫』的田園綜合體。」稻魚空間負責人趙建文說。

在基礎設施方面,園區依託2000畝有機稻田建設生態休閒觀光園,建設了觀景塔、玻璃棧道、稻田畫、科普教育長廊、農業物聯網及產品質量追溯信息平台等,並先後舉辦了農耕文化插秧節、攝影大賽、秋季豐收節等休閒節慶活動。

遊客在這裡可以體驗農耕、垂釣等,小孩子們可以在稻田裡摸魚和撿鴨蛋。遊客還能通過信息平台追溯有機水稻、有機瓜果等產品質量。目前,園區每年產出大米260萬公斤,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遊客還買走了150萬元的鴨子、鴨蛋、魚、螃蟹、大米。一二三產融合使「稻漁空間」每畝收益突破1.2萬元。

「稻漁空間」模式的創新也是賀蘭縣近年來三產融合試點工作的有益探索。通過開展試點工作,累計實現新增效益近2000萬元,其中企業新增效益580萬元,帶動項目區農戶新增收入1337萬元,涉及農戶1.6萬人,人均增收834元。近年來,寧夏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業發展迅速,各類相關經營主體有近900家,讓17萬農民受益。

盱眙龍蝦「蝦稻共生」,產業富民新引擎

江蘇盱眙縣也在做「稻漁綜合種養」,在稻田養蝦的基礎上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典型。

近年來,盱眙縣充分發揮盱眙龍蝦的品牌優勢、110萬畝水稻面積的資源優勢和國家級生態縣的山水生態優勢,大力示範推廣蝦稻共生綜合種養模式,開闢了一條綠色富民、振興鄉村的新路徑,先後榮獲全國生態龍蝦第一縣、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全省首批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等稱號。

稻漁綜合種養,一水兩用、一田雙收,讓稻田裡"長出"經濟價值高的蝦蟹魚鴨,不僅有效改善了農業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更讓農民朋友實現"大豐收"。農民純收入是單一種植水稻的4倍以上,並且小龍蝦由於不受陽光直射,品質也更好。

蝦稻共生綜合種養模式不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和激素,產出的龍蝦和大米都是綠色有機產品的優勢,積極打造「盱眙龍蝦香米」品牌,創新舉辦首屆盱眙龍蝦香米綠色豐收節。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赴上海、南京、北京、深圳開展專題推介活動,接連斬獲首屆全國優質漁米評比金獎和江蘇好大米十大品牌等殊榮,成為蝦稻共生產業新的增長極。

盱眙縣蝦稻共生面積從2015年初的1100畝,到2019年上半年將突破60萬畝;全縣從事蝦稻共生50畝以上的種養大戶共有4000餘戶,其中500畝以上的共有198戶;縣級層面打造了沿洪澤湖大道10萬畝、盱馬路沿線2萬畝集中連片蝦稻共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鎮級建立了5000畝以上的示範基地,村級建立了1000畝以上的示範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