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包和理想哪個更重要?看這些大師是怎麼做的,"成名之路"各不同

饕餮小娘子 發佈 2020-06-19T11:27:09+00:00

那個時候是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全世界3/4的商船都是荷蘭製造,比英,法,德等國船隻的總數還多。

「梵谷之路」荷蘭比利時深度游全攻略(7)——荷蘭國立博物館之「榮譽畫廊」

麵包和理想哪個更重要?17世紀的大多數荷蘭人都選了麵包。那個時候是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全世界3/4的商船都是荷蘭製造,比英,法,德等國船隻的總數還多。荷蘭人是個非常愛做生意的民族,甚至在博物館內的畫作上都能時時能感受到當時的氣息。

17世紀荷蘭的黃金時代推動了本地繪畫藝術作為一種商業行為加速發展,平民集體眾籌肖像畫盛行。但是如今荷蘭最著名的梵谷和「17世界繪畫三傑」卻不為世俗所折腰,而是忠於內心、忠於藝術,這才有了如今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 museum)的鎮館寶——《夜巡》和以下這些。

上一篇小娘子介紹了《夜巡》和倫勃朗(對此感興趣的親可點擊《「世界十大頂尖博物館」之一的鎮館寶,價值連城,曾經卻沒人想要》),這一篇,我們來看看荷蘭國立博物館內其它那些不朽之作。

《夜巡》正對的這條走廊被博物館稱為「榮譽畫廊(Gallery of Honour)」,也就是說,能放在這條走廊里的畫都是荷蘭16、17世紀黃金時代最重要、最有價值的畫家的作品。我們今天就來看這榮譽畫廊里的重中之重。

目前大家公認的荷蘭國立博物館內除倫勃朗的《夜巡》外,最著名的當屬約翰內斯·維米爾(Johannes Vermeer)的《倒牛奶的女傭》(The Milkmaid),當然也在榮譽畫廊內。出生於荷蘭代爾夫特的維米爾被看作「荷蘭小畫派」的代表畫家,意思就是說畫的主要是市民階層、靜物、風景、風俗之類,而不是為教會和貴族作畫。

不過說實話,我覺得這是美化了「小畫派」這個詞,畫家就算有自己的理想,也需要賣畫餬口,如果出價高的教會或貴族願意向他們下訂單,是沒有人會拒絕的。但這並不是說維米爾是被炒作的,維米爾確實是傑出的風俗畫家,他是描繪荷蘭普通婦女市井生活的高手。

看這幅《倒牛奶的女傭》,她正全神貫注的忙著自己的工作,仿佛根本就不是在做模特。陽光從窗子照進來,照亮了屋子,最明顯的是女傭和她手裡的牛奶壺,從壺口倒出來的牛奶好像真的正在流淌。這奇妙神韻是因為維米爾畫了許多細小的色點來表示光的反射,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對他而言,從牆上的釘子到地下的雜物,哪怕再小的細節也是舉足輕重的。

在這間看起來井井有條的廚房中可以看到光禿禿的牆壁存在著破損,窗戶的一塊玻璃破了,麵包籃周圍堆放著零散的麵包塊,但人們一般很難注意到這些細節,因為大家的焦點都會集中在女傭那從容自在的姿態和「流動」的牛奶上。女傭黃色加藍色的裙裝雖不搶眼卻很容易抓住眼球,舒適、寧靜,這是維米爾最善用的兩種顏色。

不過這幅還不是維米爾最有名的畫作,最著名的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收藏在海牙的莫里茨皇家美術館,被譽為荷蘭的《蒙娜麗莎》,我會在之後海牙的遊記中為大家介紹。不過和梵谷、倫勃朗一樣,維米爾在生前也沒有被認可,晚年一貧如洗,負債纍纍,1675年還參加了防禦法蘭西軍隊的入侵反抗,過度勞累加極度貧困讓他在43歲時就留下妻子兒女,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人世,從此他在荷蘭畫壇上銷聲匿跡了。直到19世紀中期,他的畫作才被藝術評論家們重新發現,從此名聲日隆,人們稱他為「沉睡了兩個世紀的司芬克斯(獅身人面像)」,如今他是荷蘭繪畫史上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現如今,被公認的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繪畫三傑」包括我們前面介紹過的倫勃朗和維米爾,還有就是這幅《艾薩克·馬薩和比阿特麗克斯·凡·德蘭的肖像》(Portrait of a couple, Probably Isaac Abrahamsz Massa and Beatrix van der Laen)的作者弗朗斯·哈爾斯(Frans·Hals)。

出色的藝術家們經常有著相似的處境,哈爾斯當時的生活比前面兩位更為窘迫,他的作品也是在他死後一段時間才被重視的,還成為了荷蘭美術史中現實主義肖像畫和風俗畫的奠基者。

當然出色的藝術家們也絕對都是有著各自與眾不同的獨特性,哈爾斯最擅長的就是抓住人物一瞬間的表情,並把它們精準地描繪在畫布上,尤其是那種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挑逗、魅惑,或輕蔑、正在打壞注意的神色,這讓整幅畫都因為轉瞬即逝的表情動了起來,我都可以想像出做成GIF表情包的樣子。這完全不同於維米爾安靜、祥和的風格,相比較的話,我更喜歡哈爾斯的,他畫的分明就是人心。他最著名的《吉普賽女郎》收藏在巴黎羅浮宮內。

費迪南德·波爾(ferdinand bol)的《維納斯和阿多尼斯》(enus and Adonis)。畫作是根據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Ovids' Metamorphosis)中一個章節的部分繪畫的場景。女神維納斯愛上了人間美男子阿多尼斯,阿多尼斯是名獵人,於是維納斯離開了奧林匹斯山也扮成女獵人與阿多尼斯一起打獵、遊玩。畫中是維納斯和她的兒子埃莫(即希臘神話中的丘比特)勸阿多尼斯不要去打野豬時的場景。這位畫家是倫勃朗的弟子,所以畫風很像倫勃朗,不過他倖存下來的作品很少,還曾有一幅在19世紀時被認為是倫勃朗的作品。

有興趣看故事的親們可以繼續聽小娘子接著講這個有意思的故事:酷愛打獵的阿多尼斯後來到底也沒有聽從維納斯的勸告,結果被野豬咬成重傷。維納斯得知後急忙跑去救他,路上的白玫瑰扎破了她的腳,鮮血滴下來便從此有了紅玫瑰。所以今天西方人在祈求愛情的時候總會使用紅玫瑰,就是希望掌管愛的女神維納斯在看到紅玫瑰的時候,會想起自己與情人曾經追求的幸福,從而能得到她的祝福。

最終女神的愛人還是死了,維納斯悲痛欲絕,詛咒世間男女的愛情永遠滲有猜疑、恐懼及悲痛。所以因愛而傷的親們不要太難過了,這是神的旨意,連掌管愛的神也沒有得到完美的愛情。

神話中說維納斯的悲慟感動了冥王哈迪斯,他允許已入冥界的阿多尼斯在每年有6個月回到大地與愛神歡會。後來阿多尼斯成了植物和美之神,每年死而復生,永遠年輕,容顏不老,所以阿多尼斯也是西方「美男子」最早的出處。

「榮譽畫廊」里有至少三幅揚·哈維克斯·斯蒂恩(Jan Havicksz Steen)的作品,這位風俗畫家是以畫敘事的高手,他的作品主要都是表現百姓日常生活的嘈雜,但時不時的會透露出對人性墮落造成自我不幸的諷刺和一些教誨的意味。

這幅《聖尼古拉斯節》(The Feast of St Nicholas)描繪的是聖尼古拉斯節那天一家人的情景。聖尼古拉斯節是荷蘭延續了幾個世紀的傳統節日,12月5日晚上,孩子們將一隻鞋放在壁爐旁邊,並唱起聖尼古拉斯歌曲,然後他們的鞋子會被裝上禮物,就像諺語裡所說,聽話的孩子有糖吃,不聽話的孩子挨棍子。

看,畫中的小女孩和笑著的小男孩就是乖孩子,他們都收到了禮物和糖果,而淘氣的孩子——畫中左邊哭鼻子的男孩得到的是一小束樹枝,他旁邊的女士手裡拿著他的一隻鞋,鞋子裡露出幾枝小樹枝,意思就得說他要挨打了。他的弟弟指著他笑,明顯在幸災樂禍。不過仔細看,最後面男孩的祖母在向他招手,或許窗簾後面有個驚喜在等著他。非常生動的一個場面。

荷蘭17世紀最傑出的靜物畫家威廉·克拉斯·赫達(Willem Claesz Heda)的《金杯靜物畫》(Still life with a Gilt Cup)。他總是用灰色色調錶現出餐具、燭台和食物的一種高雅氣質。畫得是很好,但說實話,太千篇一律了,永遠的銀制器皿中有一兩個金色的、永遠的大玻璃杯、永遠的白色緞布、永遠的帶著削了一段皮的檸檬,永遠的麵包或是牡蠣。

不過這也說明了一個狀況,就是荷蘭在擺脫西班牙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後,人們富裕起來了,所以畫餐桌、食物和廚房的畫作特別多。試想如果連肚子都填不飽,哪兒來的錢買這麼貴重的食材和餐具作畫呢。雖說前面那幾位著名畫家都窮困潦倒,那是不是因為他們不願意為世俗折腰麼。

在鎮館寶倫勃朗《夜巡》的兩旁各有一幅超級大的畫作,其中一幅是17世紀荷蘭肖像畫家巴斯勒莫斯·范·德·赫斯特(Bartholomeus van der Helst),他創作了真人大小的肖像畫,滿足了阿姆斯特丹貴族們對肖像畫的需求。這幅龐大的作品其實與倫勃朗的《夜巡》同出一轍,也是民兵連的「集體照」,《夜巡》是「弗蘭斯·班尼克·庫克隊長率領的二區民兵連隊」,這個是「羅洛夫·比克上尉率領的八區民兵連」。不過有意思的是,畫家把他自己也畫了進去,在最左邊。

「榮譽畫廊」的盡頭出門後是博物館的西面前廳,美輪美奐的彩繪的大玻璃窗讓人立即就聯想到了大教堂,然而設計師皮埃爾·庫伊博斯這麼設計是要表達對藝術的敬意。最左邊的窗戶是對繪畫藝術的致敬,右邊的窗戶是對雕塑藝術的致敬,中間是向建築藝術致敬,他認為建築是最高形式的藝術。

玻璃窗上的人物像有藝術家、作家、哲學家,還有不同職業的人們,比如漁夫、農夫、商人等。半圓里是一年12個月的象徵,最上方是信仰、期望與愛的象徵。庫伊博斯所想表達的是理想的社會,每個人都有各自清晰的使命和定位,藝術日常生活與信仰之間的永恆關聯。

想看《「梵谷之路」荷比深度游全攻略》文章的親可點擊:

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辜負熱愛——「梵谷之路」荷比深度游全攻略1

生命只是一個播種的季節——「梵谷之路」荷比深度游全攻略3

船游阿姆斯特丹,怪事真不少——「梵谷之路」荷比深度游全攻略4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游!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適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駕游,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