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優質老年教育成就優雅夕陽生活

學習時報 發佈 2020-06-19T09:03:54+00:00

老年人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奉獻者,教育是老年人「再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是老年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滿足老年人美好生活的教育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讓夕陽生活更優雅。

老年人是美好生活的創造者、奉獻者,教育是老年人「再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是老年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活到老,學到老」,繼續受教育,既是老年人的權利,也是需求。我們需要滿足老年人美好生活的教育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讓夕陽生活更優雅。

優化供給,滿足平等多樣化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豐厚的物質條件,延長的健康壽命,豐富的精神世界,增多的閒暇時間,帶動了老年學習、教育活動發展,老年大學發展迅速。現階段,老年教育供需矛盾表現為教育供給方是有層級的單一主體與教育需求方平等公平多樣性的需求之間。公辦老年大學性價比高,往往招生報名異常火爆,旺盛的求知慾和擠不進的校門,有時令老年人感到遺憾。在廣大農村地區、邊緣地區,有些教育供給還處於從「無」到「有」的階段。

老年教育供給形式不應局限於老幹部大學、老年大學這些有限的傳統資源。《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對大力發展老年教育提出要求:優先發展社區老年教育,建立健全「縣(市、區)—鄉鎮(街道)—村(居委會)」三級社區老年教育辦學網絡,方便老年人就近學習。我們需要積極探索部門、行業企業、高校所辦老年大學的途徑和方法,發揮社會、政府、市場的力量,為老年教育提供高質量、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

植根社區,緊跟信息化腳步。老年人退出職業生涯,最難適應的不僅是日漸老去的自然現象,還有離開職場後人際關係的衰減和變化、生活和活動的舞台變小帶來的失落感、邊緣感、孤獨感等心理情緒。傳統社會中老年人經驗、閱歷是通行社會生活的資本,但在網際網路和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科技日新月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與社會脫節,適應不斷變革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老年人需要「再社會化」,接受新知識、新技能,尤其是網際網路知識。

僅僅依靠傳統的老年大學,已經無法完全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發展老年教育應以社區教育為根,以老年大學為骨幹,要把老年教育辦到家門口。在教育內容上,要跟上信息化的腳步,不斷提升老年人的辯證思維能力、掌握信息化的能力,特別是在網際網路海量信息中甄別真偽的能力。發展遠程老年教育,破解老年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強化服務,做好「人」對「人」的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最後一公里」,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特殊形式,是「人」對「人」的活動。老年教育重在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獲得精神歸屬。老年教育活動是特殊的交往實踐,與義務教育不同,更多的是一種服務,是老年群體之間的活動教育。老年教育需要的是更好更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通過開展團隊學習,為老年人的學習教育創造條件、創造氛圍。

老年教育的對象是離開工作崗位或勞作場所的老年人,身心和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等方面發生系列變化,必然會由此產生諸多思想矛盾。我們要主動地關心老年人,既要研究老年人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共性,更要深入地研究不同老年人的個性,應儘可能地根據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上的特點和物質、精神上的需要,給他們在學習、生活方面提供更多的幫助,使他們度過愉快的、有意義的晚年。

讓老人們體驗到更美好的教育過程。教育是民生之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越來越多地體現在對美好教育的需求上。老年人嚮往的美好教育是公平、優質、多樣化的教育。我們要不斷改進老年教育的管理、評價、教學體制機制,讓老人們體驗到更美好的教育過程。

從老年教育推動力量上看,主要包括政府、社會組織和個體三個要素。政府是老年教育的組織者、推動者,需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以促進社會公平與社會發展;社會組織需要在政府的財政、稅收等槓桿的引導下,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增強核心競爭力;個體是老年教育的最基本力量,需要在充滿變革的社會環境中,把學習貫徹到老年生活中。現有優質教育資源,需要通過政府資源配置和教育政策的完善,讓老年人體驗到教育的公平與效率。尤其要落實「管辦評分離」,發展第三方教育評價,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增加老年人教育過程中的獲得感。

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階段,是仍然可以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重要人生階段。只要不斷學習,人生自會開闊。隨著老年教育不斷推進,相信每個老人都可以更優雅地過好夕陽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