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美法中三版《觸不可及》,經典始終無法被超越

未來電影局 發佈 2019-11-21T07:06:45+00:00

論起法國最近幾年最火熱的電影作品,很詫異的居然是2011年的《觸不可及》。這一部法國年度票房冠軍,觀影人次達到1760萬,相當於法國居民每4個人就有一個進過影院看過這部電影。​為此,大名鼎鼎的它進入中國境內,被眾多文藝青年所尊崇,迅速在豆瓣評分系統里達到了評分9.

論起法國最近幾年最火熱的電影作品,很詫異的居然是2011年的《觸不可及》。這一部法國年度票房冠軍,觀影人次達到1760萬,相當於法國居民每4個人就有一個進過影院看過這部電影。


為此,大名鼎鼎的它進入中國境內,被眾多文藝青年所尊崇,迅速在豆瓣評分系統里達到了評分9.2,直接衝進豆瓣電影排行榜Top30,最後穩定在25位。

兩個人相遇,讓遙遠的距離變得觸手可及!

《觸不可及》所講述的是以為名叫菲利普的法國富翁,在享受一生的快意人生後,卻在老年的一次跳傘事故里受到致命的事故,不僅僅痛失愛人,還造成自己高位截癱,原本意氣風發的正常人變得不良於行,衣食起居都需要專人護理。

但是菲利普得意了一輩子,性情高傲,而且心裡有心結鬱積,對前來應聘的貼身護理人員橫看鼻子豎挑眼,最後鬼使神差的相中了有前科的黑人戴里克。究其原因,菲利普有些李安自己都說服不了——戴里克的心思在能夠得到充足的佣金,但是,根本沒有把菲利普當作一個病人。

於是,和那些小心翼翼的專業護理人員不同,粗枝大葉的戴里克手忙腳亂的照顧著菲利普。從最初那些極端不專業的行為,到一點點的開啟菲利普的心結,這個呆頭愣腦的小伙子,將菲利普當作一個完全健康的同伴,一起享受生活里那些細微瑣碎的幸福,軟化了菲利普禮節性的拒人千里之外,也讓菲利普心裡那些隱秘的心結逐漸散開。

說起來其實有些傳統與老套的故事,在現在這個人情逐漸淡漠的世道里,反而散發出彌足珍貴的溫暖與柔軟來。於是,這樣輝煌的成績和良好的口碑,引起好萊塢的興趣,在五年以後,《觸不可及》被好萊塢翻拍,出動了金球視帝「老白」布萊恩·科蘭斯頓,和明星凱文哈特,來重複這個故事。

而且,一貫嗅覺靈敏的香港電影製作人也不甘人後,年僅30的製作人陳小娟,也拿著《觸不可及》的原始劇本心潮澎湃,結合自己在香港生活多年的閱歷和本土特色,將這個故事改頭換面,變成了最具有港產味道的《淪落人》,奪得2019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

但是,看完三部主題和內核完全一致的故事,個人心理還是會分出個高低的。三個版本環比下來,最為淺薄和浮誇的當然就是美版,他基本就是原原本本照著法版的劇情,讓原本發生在巴黎的故事一模一樣的發生在紐約。

可問題是,巴黎作為浪漫之都的那種氛圍無可複製,紐約的那種簡潔的時尚又沒有滲透進劇情,總體而言,整體就變得模稜兩可,變得沒有地域特色,也沒有特別的人文代表性。

美版淡化了生活里那些細微瑣碎的心理疊加,添加了很多相對刻意和突出的戲劇衝突來展現主題。

因為沒有提煉出紐約那些日常生活里的細緻入微的感覺,戲劇衝突就變成了骨子裡最突出的膚色主題——白人富豪與黑人護工,然後,與菲利普同級別的都是白人,而要命的是,服務於菲利普的下屬,除了經紀人伊芳是法國白人之外,戴爾是黑人,康復護士麥姬是典型的中亞血統後裔,就連露面不多的廚師,司機,門房也全部都是有色人種。

於是美版《觸不可及》的潛台詞很明顯——傳統的白人精英固步自封,需要黑人來開拓思路,拉近人際關係。呃,想到這裡,空氣里突然間瀰漫了一股惡臭氣。

突破一個認知點,為何菲利普相中了什麼事兒都不會的戴里克

《觸不可及》的劇情里,有一個很讓觀眾費解的橋段——為嘛菲利普拒絕了那麼多專業過硬,言語圓滑的專業護理人員,獨獨相中了混不吝的德里克?難道是因為愛咩?

就心理學範疇而言,病人是最不好揣度他們的心思的,因為他們知曉自己身體的弱勢,反而希望身邊的人將他們平等相待。為了這份平等以待,反而會下意識的偽裝自己或者虛張聲勢,把自己強勢的一面顯露出來,讓別人不敢小看。推衍開來,病人尚且如此,而殘疾和缺陷的人,其心理就更加明顯。

任何一個後天殘疾的人,最初都不願意別人把受傷的他們看做殘疾。不論你是關愛還是歧視,你將他們視為弱者的那一刻,無形中就形成了一種霸凌,讓他們強行置於與正常人不同的地步。

不論是關愛或是歧視的動機出發,交付他們一種與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卻從來沒有想過,是不是你這樣的態度與方式,將原本可以回復到之前生活狀態的他們,固定在了需要人去關心而限制自由的,他們並不需要的生活方式里。

所以,菲利普是因為戴里克從來沒有把他當作一個病人甚至殘疾人,才會選擇其作為自己的貼身生活助理吧。就算戴爾以後的工作里透露出他完全欠缺足夠的急救與護理知識,但是,僅僅是把菲利普當作一個有錢的平常人看待這一點,才是真正讓菲利普動容的原始動機。

這一點,讓菲利普看清了德里克的底線,使得閱人無數的老爺子放心將自己不良於行的身體交付給他照管。更要命的一點,其實菲利普估計想借著德里克不熟練的護理,用意外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是他潛意識裡的需求吧!

細節不夠,只好重複老版的橋段,結果,錯失了紐約獨有的韻味!

美版的問題很明顯,他拋棄了巴黎那個隨時散發著人文光環的環境,來到走商務簡約風格的紐約,卻沒有想領會紐約時尚前衛的新文化中心的內在含義,照搬照抄法國版的細節橋段,結果,形成了水土不服,無法打動人心。

首先一點,凱文·哈特有奧馬·希的憨厚,卻沒有他在鏡頭前恣意放縱的靈氣。所以,原本在巴黎隨性自在的德里克,來到紐約就變得世俗而瑣碎。凱文·哈特的表演集中於台詞的幽默,缺乏奧馬·希那種肢體與個性的釋放。

觀眾很用力的領會哈特台詞裡那些黑人笑話含羞帶騷的笑點,卻感覺不到哈特自身對於情緒的投入。就像一個脫口秀演員,在自顧自的講段子抖包袱,觀眾卻忙著用爆米花與可樂填充自己無聊的時間一樣,各自忙著各自的滿足!

而貴為視帝的「老白」,在電影圈的發展一直不溫不火。這次很有發掘潛力的角色,卻沒有展現出菲利普的層次感來。作為資深勵志小說作家和著名投資人,老白強烈的表達著菲利普的商業敏感與為人處事的通情達理,卻沒有給觀眾看到菲利普經受那次重大事故之後的心理創傷。

菲利普對於一切的不在乎,就像選擇德里克那樣的決定,表明他其實抱著一顆必死的心願。所以,他希望生活在不經意間帶走他殘缺到無法復原的生命。從頭到尾,法國紳士的心理有一個必死的意念,而老白那種從頭到尾沒有流露出頹喪的狀態,感覺不到他心理對於妻子過世,自己高位截癱的任何愧疚或者傷懷的情緒。

作為兩大主角,他們之間缺乏需要彼此的任何理由。在美版里,菲利普自己就活得很堅強,尤其是那個十項全能的商業助理伊芳的幫助下,他基本沒必要一個貼身助理。而凱文哈特扮演的德里克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不夠,並不足以扭轉一個尋死之人的內心。

所以,劇情只好脫離紐約那些現代藝術構建的新時代文藝之美,去強行重複法國那些以及經歷過的細小幸福感——比如,去藝術中心看畫展,去聽歌劇,甚至強行去迎合法國男性那種無性不歡的浪漫,讓華爾街精英也躺床上享受了一把特殊服務……

一板一眼的重複法國的片段,卻沒有讓觀眾感受到紐約獨有的味道,反而很多時候讓觀眾覺得在紐約這樣做,格局很LOW。就像在巴黎行人較少的地段開輪椅的橋段,弄到人流熙攘的紐約街頭,觀眾就感覺不到那一剎那的放鬆,只覺得,撞著了人可咋辦?

論細節,還不如去看港版《淪落人》

美版《觸不可及》因為細節的不考究,使得自己成為三部曲里最為薄弱的一環。就連他的後來者《淪落人》,都可以在大洋彼岸拿到一個獎項作為對於自己接地氣的鼓勵。

《淪落人》的格局比《觸不可及》小很多,也沒有富可敵國的菲利普,更沒有天性樂觀到不識愁滋味的德里克。只有住在廉租房裡的梁昌榮和為了逃離家庭而從菲律賓到香港做工的Evelyn,兩個社會最底層的人物,在狹小的空間裡,相依相伴又因為地位和其他很多事情摩擦不斷。

30歲的陳小娟用最本土的方式,展現本土底層居民和基數龐大的外來務工人員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一個和菲利普一樣不良於行的男子,遇見要靠他低微工資生存的菲傭,兩者之間天生有著一種敵對感。所以前半部分凸顯著本土居民對於外來人口的不信任與居高臨下。而後,懷揣夢想的少女,用自己的堅韌一點點說服了刻薄的僱主,讓他願意扶植自己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從頭到尾純正的僱傭關係,因為兩個主角男女的關係,所以《淪落人》裡面兩個人有一種似是而非的曖昧,時而如父女時而又如情人,導演在表現情感的時候很克制,後半段劇情始終在男女關防這一點上試探觸碰,但是又保留了最後的理智和暖意。

《淪落人》吃透了《觸不可及》法國版的精髓,用最平實的手法,來勾描兩個人如何從相互牴觸到相互理解和促進。最底層的那些拮据並不算阻止人們相互靠近的理由,反而因為一天柴米油鹽的算計,讓彼此之間有更多交流的契機,反而能夠督促兩者必須的交流,在逼迫彼此袒露出自己的內心,在疼痛里相互慰藉和溫暖。

如果《觸不可及》美版能夠有這種細細體會生活的耐心與細緻,估計會延續法版的輝煌,成為一部足以代表紐約時代精神的佳作。可惜,好萊塢純商業化的風氣,阻止了紐約這個國際化大都會內核的包裝與展示,僅僅淪為法國精神的再現與附庸。

恍如一個紐約的計程車司機,想要用巴黎的美夢去感染觀眾,卻因為所處地方不同,只能用拉斯維加斯的小了十倍的巴黎鐵塔來聊以自慰,卻無法打動觀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