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家國情,沉潛天地間——去往基層的青年博士

環球網 發佈 2020-06-17T06:19:55+00:00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而這些青年博士去了相反的方向,他們首先選擇了一線、選擇了基層,他們說,「只有切身體驗和觸摸真問題,沉浸在火熱生活中思考,我們才知道高精尖的學問為誰而做、做什麼、怎麼做。

來源:光明網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

當心懷天地的博士走出象牙塔,用先進的專業技術服務基層,他們迎來了美好的人生際遇。正是在基層、在田野、在老百姓最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中,他們找到了書本和實驗室中「陽春白雪」的價值所在,重拾起自己曾經立志發奮學習的初衷。

有的人認為博士代表著高學歷、掌握著高精技術,理應在所謂的「更高端」的地方發光發熱。而這些青年博士去了相反的方向,他們首先選擇了一線、選擇了基層,他們說,「只有切身體驗和觸摸真問題,沉浸在火熱生活中思考,我們才知道高精尖的學問為誰而做、做什麼、怎麼做。」

中國海洋大學紅旗智援博士團走進山東省樂陵市朱集鎮開展智援服務活動,與農戶結成智援幫扶對子進行長期跟蹤指導。圖為博士團成員在朱集鎮大常村棗林向果農了解果樹種植情況。新華社發

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四棵樹鄉三棵樹村「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在讀博士陳臘在測量玉米根系長度,他一邊做試驗一邊還給農民開展技術服務。新華社發

1.向上生長的大樹,先要把根深埋

對一名工科博士來說,臨近畢業的時期尤為關鍵,去基層服務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會對科研任務有多少影響?出發奔赴農村,還是繼續待在實驗室?

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文鎧認真思考了這些問題後,選擇了出發。2019年,武漢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繼續開展「博士基層服務團」計劃,郭昌明、嚴渙、趙朝陽、趙歡、文鎧5名博士研究生奔赴湖北荊門京山、十堰張灣兩地。「吃苦耐勞、勇於探索、奮發有為」,這是他們上路時隨身攜帶的精神「乾糧」。

在十堰市張灣區方灘鄉幹部的眼中,「文鎧博士動手好像比動腦還快」。來到方灘鄉第一周,他便仔細閱讀了近年來全鄉的政府工作報告、會議紀要、年度工作計劃、年度工作總結等材料,對全鄉現有11個項目概況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有機會到基層鍛鍊,我不僅要多聽多看多了解,還要真正把自己投入進去。」在四個月的時間裡,他參與了方灘鄉各村黨建、部分村飲水困難問題等調研,把汗水與智慧揮灑在方灘鄉鄉村振興示範村項目方案、方灘鄉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考核等工作中。

「深入田間地頭才是了解農村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這是實踐鍛鍊中文鎧深有感觸的一句話。儘管按照工作安排,文鎧協助負責產業項目建設,但一有機會,他便主動申請下鄉調研。

「村裡建設占了我的地,現在國家政策好我知道,要搞建設我也支持,但種了一輩子地,沒有地種心裡不踏實。」調研中,八十多歲老農曹善正跟他說。「通過實地調研,我不僅了解了老鄉對農村發展的真實想法,也對全鄉脫貧攻堅、產業項目、基層黨建、社會保障等工作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文鎧在調研基礎上,撰寫了全鄉「十四五規劃基本思路研究報告」,在《中國農民合作社》上發表了調研文章《貧困偏遠地區基層農民合作社助力鄉村振興的思考》。

文鎧細緻縝密的思考方式,重步驟、有章法的調研方法,悄然地影響著鄉里的幹部;鄉幹部重實幹、講效果的工作作風,也豐富著文鎧的學習經驗。他說,如果博士的科研人生猶如向上生長的大樹,那麼首先要把根深埋於土壤,在這裡吸取發展的養分。

2.去最需要的地方,服務最需要的人

2019年4月21日凌晨2點,劉火旺博士用衝刺速度奔跑在住所去往醫院的路上。跑,他來不及顧及衣服是否穿戴整齊,來不及整理頭髮,因為前方人命關天。

那是個難得的周末夜晚,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醫師、駐點新疆幫扶博士劉火旺帶著疲憊剛入眠不久,便接到了緊急電話。醫院裡,一名84歲的老人鼻腔大出血,近乎休克,急需手術。

「建立靜脈通路!避免患者誤吸!送手術室,等我!」值班醫生護士至今仍記得劉火旺乾淨利落的囑咐,他們說劉火旺博士再緊急也忘不了本行技術活兒。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手術,老人的出血徹底被止住,並順利甦醒。

2018年10月至今,已是劉火旺第二次援疆,他深知當地對醫療人才的渴望。作為耳鼻喉科主任,他堅持每周兩次專家門診。科室從他來之前的每月手術量25台次左右,增加至如今的每月75台次左右,他自己開展或指導的各類手術已達1400餘台次。讓他最為驕傲的,是他始終努力帶動學科發展,在技術上實現傳幫帶,為當地醫院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工作隊。

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博士實踐服務活動除了常年的青年博士駐點幫扶、基層醫改與精準扶貧博士調研團系列活動,還有「三下鄉」社會實踐博士團暑期活動。

2019年12月,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麻醉科醫師、駐點湖南江華幫扶博士唐永忠來到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開始駐點幫扶工作。這半年時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為最緊迫的工作。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專業業務,唐永忠這次下鄉異常忙碌。作為一名主治醫生、麻醉科博士,他把自己「豁了出去」:幫助江華縣人民醫院麻醉科完善晨交班制度,組織應急演練,培訓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他在推廣臨床新技術的同時,也幫助總結臨床病例,將之轉化為可以推廣的科研成果,培訓基於手麻系統的臨床科研新力量。

「博士下鄉實踐半年是我難忘的記憶。」唐永忠認為他與江華的緣分還未了,更進一步的交流合作還將繼續,他特別希望醫院的新樓順利竣工,三級醫院創建成功。

劉火旺已把新疆當作第二故鄉。「我不為名利,只為不負醫生的使命。」他第二次援疆,是帶著妻兒一起的。妻子為了支持他,放棄了在澳洲優越的生活,帶著孩子與他一起去往新疆,義無反顧。

3.鑽進問題,帶出收穫

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科技創新博士服務團的汪艷濤所研究的專業是農業經濟管理,他帶領學生們在調研的第一天就感覺到:「這裡的地瓜明明可以更好賣。」

4月29日,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科技創新博士服務團來到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張家樓鎮的青島紅寨嶺地瓜專業合作社。「這裡種植地瓜的歷史悠久,地理優勢得天獨厚,但科學打開營銷渠道的問題仍困擾著大家。」汪艷濤鑽進問題中。

「當地賣的是初級產品,缺乏深化設計和加工,產品附加值較小。」汪艷濤意識到,紅寨嶺地瓜缺乏有辨識度的包裝,也缺少契合農產品本身的宣傳策略,這些因素限制了紅寨嶺地瓜產品的品牌化發展。利用專業技能,博士團認真為合作社制定科學的解決方案。

他們沒讓合作社等太久。6月5日,博士團一行再次來到合作社,在對前期工作進行細緻的分析匯報後,簽署了雙方深化服務合作協議,他們將進一步為合作社量身定製合適又有特色的發展路徑,以達到「助力地標產業發展、促進特色產品營銷、實現農戶增收創收」的目標。

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營銷策略在曾經「靠天吃飯」的田地里發揮了作用,世代依賴土地獲得收入的農民也開始主動向博士們請教,他們相信這群有學問、有見識的年輕人。

青島理工大學商學院科技創新博士服務團組建於2019年8月,由博士教師帶隊,依託專業開展科技興農、智援扶貧等系列工作。他們翔實評估相關政策實施情況,以走訪調研成果提供決策參考,在社會實踐中為6個貧困縣提供線上線下6.8萬個小時幫扶。

「能助力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我們的書就讀得值,學問就沒白做。」汪艷濤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