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的故事|偷偷報名應聘報社編輯記者,考了第一名

彩色港 發佈 2020-06-17T03:18:43+00:00

1984年4月28日,南京日報頭版刊出《南京日報招聘編輯、記者、經營管理人員啟事》,面對社會公開招聘編輯、記者和經營管理人員,在新中國的新聞界,是件破天荒的事。

老照片的故事⑮ 應聘報社編輯記者,考第一

▓ 王增陵

1984年4月28日,南京日報頭版刊出《南京日報招聘編輯、記者、經營管理人員啟事》,面對社會公開招聘編輯、記者和經營管理人員,在新中國的新聞界,是件破天荒的事。正是這個啟事,讓我進入了新聞界,改變了我的人生之路。

南京日報創刊於1956年,是市委機關報,WG中停刋。1978年復刋,在市委大院的地下室里辦公。1980年遷至新街口(中山路2號)。

南京日報1990年遷到解放路53號,2003年遷到龍蟠中路233號。新街口的老報社,2005年拆了,原址上建起了德基大廈。我在老報社待了6年。老報社的模樣,最能勾起我親切的懷想。

啟事裡列的招聘條件:年齡20歲一40歲;有大專以上學歷;家住本市,全民單位正式職工,我都符合。我決定試試。

此前一年,我已從南師夜大畢業,拿到大專文憑。身份也由「以工代干」,轉為編制內的正式幹部,任港務管理處辦公室副主任,還被列為「第三梯隊」,前途看好。

我把想法與太太白之錫商量,她全力支持。她深知我個性耿直,官場是不適合我的。當記者,寫文章,是我的夢想和最愛。父親也支持我去考。他一輩子都愛讀報紙,在內心裡,對記者這個職業,也是認可的。

我是背著單位領導,偷偷去報名的。一者尚無把握,二者單位待我不薄,怕單位不同意。報名處負責登記的,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身材高大,面如重棗,長發飄飄。後來才知道,他叫曹書良,50年代留學蘇聯,後任內蒙古日報記者,是位資深媒體人。曹老看到我的簡歷,有點驚訝,說:「你都當辦公室主任了,為什麼還要來考報社,當記者啊?"我答:「我喜歡干記者啊!"他說:「記者很辛苦的,工資也沒有你現在高啊。」我說:「我知道。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比什麼都好。」

考試分兩個階段進行。先是初試,考政治基礎知識(包括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共黨史、時事)和其他基礎知識(包括語文、歷史、地理、自然科學),還有作文。考編輯記者的,還要測試新聞基礎知識。

筆試在我的母校金陵中學進行。太太帶著三歲多的女兒,陪我來到金陵中學,在草坪上等我考完,一道回家。也許是有親情的鼓勵,也許是有母校的加持,也許還要感謝插隊最後三年,在公社搞宣傳報導的新聞歷練,我發揮不錯,取得第一名的成績。

300多人參加初試,38人取得複試資格。複試分三批進行,每批3天。除了面試,評報,通訊改寫消息,新聞基礎知識外,最關鍵的一項是實地採訪,限時寫出一篇新聞稿。

曹書良是複試的主考官。他帶我們這一批12人,前往下關白雲亭農貿市場採訪。白雲亭農貿市場,是南京第一家由工商局主辦的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那時剛建成不久。設施、環境、服務,存在諸多問題。採訪結束,曹老帶我們回報社,大家在辦公室里限時寫稿,交稿。我寫出一篇批評稿,第三天就在南京日報刋出了。署名是「本報通訊員王增陵」。這是我在南京日報發表的新聞處女作,也是以「通訊員」身份發表的唯一一篇新聞。

沒想到,在我後來長達25年的新聞生涯中,批評報導成了我的主調,輿論監督成為我的特色。白雲亭農貿市場,後來也發展成全國聞名的農貿市場、南京市民最大的菜籃子。我和市場負責人、工商所長卜寧,成為好朋友。我為白雲亭市場采寫的系列報導,也產生了很大反響。

那時候,人是屬於單位的。報社錄取了,單位放不放還是個問題。報社分管組織的伍愛鳳親自出馬,到港務管理處商調。港務處主任徐金鈺(後來成為南京改革開放的風雲人物)顧全大局,慨然放人。我至今感激他。

我是1984年7月下旬,到報社報到的。此次招聘,報社共招聘10位編輯記者(好像沒有招到經營管理者)。我被分配到評論部當編輯。評論部主任呂德雄把我帶到辦公室,捧起一堆稿件,放到我手上,說:「都交給你了。"當天上崗,我就坐下來編稿子。

評論部負責兩個言論專欄《金陵論壇》和《見聞譚》,還有一個《文摘》版。《金陵論壇》每周一期,《見聞譚》每周2一3期,由我負責。《文摘》每周一期,編輯是嚴中,後來成為著名紅學家。

以評論編輯開始我的新聞生涯,也是原來沒想到的。呂德雄後來告訴我,他是到報社力爭,好不容易才搶到我這個「狀元」的。這個崗位,讓我經受鍛鍊,培養了我的新聞敏感和思維深度,為今後的新聞生涯,打下堅實基礎。

王增陵,祖籍福建永定,生於江蘇南京。插隊老知青,資深媒體人,奇石愛好者。著有《人生處處有風景——王增陵隨筆集》《奇石雅記》《金陵石痴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