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愛情觀:長久的婚姻是夫妻「性向一致」的友情,而非愛情

心理學簡報 發佈 2020-06-17T07:37:00+00:00

《心理學簡報》|品質原創。《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他認為,愛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性慾,性的目的是使男女繁衍種族,婚姻的目的是為了未出世的兒女著想。

《心理學簡報》|品質原創

《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

本期內容中,我們《心理學簡報》將為讀者總結叔本華關於愛情的哲學思想,並結合心理學知識分析叔本華的愛情觀。

(本文共計約一千四百字,閱讀時間約3分鐘)


叔本華認為:愛情的目的是為了種族利益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關於愛情的思想是主張家族生殖意志論。他認為,愛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性慾,性的目的是使男女繁衍種族,婚姻的目的是為了未出世的兒女著想[1]。

因此,叔本華認為愛的維持是基於性慾,激情的本質是人類本能的迷妄,是為了產生後代維持種族的利益而非個人利益。

叔本華認為:愛情的幸福感是一種錯誤的幻覺

愛情帶來的幸福感是一種幻覺,這種幻覺使人誤以為本來只對種族有價值的事情也有利於個人,讓人誤以為愛上一個人能使自己感到快樂和幸福。叔本華認為愛情的幸福感是人的錯誤幻想,這種幻想在種族的目的達成後,愛情的幸福感就隨即消失[1]。

叔本華在《愛與生的苦惱》中曾這樣寫道:

「婚姻本來就是維持種族的特別安排,只要達成生殖的目的,造化便不再惦念嬰兒的雙親是「永浴愛河」,還是只有一日之歡而已。」

叔本華認為:幸福的婚姻是「性向一致」的友情

叔本華認為,所謂幸福的婚姻是需要夫妻能夠在肉體、智慧、道德、精神方面相互彌補和適應;白頭偕老的婚姻需要雙方在性愛的基礎上加上「性向一致」的友情

這種「友情」與「性」是由完全不同的根源所產生的感情,雙方以最貼切的心情相互慰藉,這是在性慾得到滿足且激情消失後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和諧和融合[1]。

心理學分析:愛情最終只能轉化為友情嗎?

叔本華認為長久幸福的婚姻需要在性愛的基礎上加上友情,是否愛情最終只能轉化為「友情」呢?為了解釋這個疑問,我們《心理學簡報》團隊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將從心理學角度為讀者分析長久的愛情是什麼樣。

  • 長久的愛情需要同時滿足3個維度

曾經在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執教的頂級心理學家Robert 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了經典愛情理論「愛情三因論」[2]。

Robert Sternberg指出愛情由三個因素組成[2]:

  1. 親密關係(intimacy)
  2. 激情(passion)
  3. 責任(commitment)

同時擁有這三個因素的愛情被稱作為「完美式愛情」[2];據Robert Sternberg在1998年的調查顯示,擁有完美式愛情的戀人享受著「靈魂伴侶」式的真愛體驗,在陷入愛河至少15年或更長的時間內都會維持良好的愛情關係,這樣的戀人們無法想像世間還有其他任何人能替代彼此並度過如此漫長的時光,他們攜手並肩優雅地解決了人生中的一系列困難並享受和對方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寫在最後:長久的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

每個人對愛情的理解並不相同,叔本華認為愛情的狂喜是人類的迷惘,愛情帶來的幸福感是錯誤的幻覺,而長久的婚姻需要友情的加持而並不再需要愛情。

但到底什麼才是愛情呢?天長地久的朝朝暮暮中,握著那隻熟悉的手,說著柴米油鹽的點滴生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或許,那才是愛情的「孵化器」,幸福的始發地。

最後,與各位讀者進行一個互動,您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嗎?


參考文獻

[1] [德]叔本華.叔本華人生哲學[M]. 李成銘等譯註.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7.

[2]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原創作者|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

歡迎關注《心理學簡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