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一對父子相繼病倒,兒子術後復發母親崩潰:每天都是世界末日

黑土影像 發佈 2020-06-16T07:02:05+00:00

「每一天都當是世界末日來活吧,過好今天再說。只要小孩能吃得下飯,開心就好,就是這樣。」在廣州某醫院飯堂,來自廣西賀州,37 歲的李冬梅說完這句話,淚流就掉了下來。丈夫腦病未愈,小兒子又患上惡性腫瘤,好不容易湊到錢給兒子做了手術,可現在又復發了。這一刻,李冬梅情緒崩潰。(圖為李冬梅說起這兩年經歷忍不住掉下眼淚)

李冬梅和丈夫黃漢輝是初中同學,兩人2007年結婚。婚後,李冬梅一直留在家中務農,丈夫到廣東電子廠打工賺錢養家。婚後第一年,大兒子黃政出生,2011年後生下小兒子黃睿,一家人生活過得平淡而幸福。(圖為李冬梅一家從出租屋去醫院的路上)

「2018 年初,我們省吃儉用蓋了一間房子,可還沒有好裝門窗,孩子爸爸就出事了。」2018 年 9 月一天中午,剛剛學會開挖掘機的黃漢輝工作時突然昏倒在地,經工友及時送到賀州人民醫院搶救後,拾回了條性命,黃漢輝得了腦溢血。家中頂樑柱突然倒下,讓上有老下有小的李冬梅一下子不知所措。(圖為2018年黃漢輝腦出血送到醫院搶救,家屬提供)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019 年 4月,丈夫的腦病還未好,8歲的兒子黃睿在老家醫院又被查出腦子裡有個直徑 3 厘米的惡性腫瘤「顱內生殖細胞瘤」。醫生說,如果不儘快手術,將面臨生命危險。就這薄薄一張診斷證明書,徹底將李冬梅擊倒了。(圖為黃睿在去醫院路上坐在休息 )

李冬梅安頓好丈夫後,帶兒子黃睿來到廣州某醫院治療。一連幾個月,兒子做了腦積水分流手術,也做了化療和放療。李冬梅前後向親戚朋友借了 20 萬。李冬梅以為兒子病情能穩定下來,然而,命運沒有給李冬梅喘氣的機會。今年 4月份,兒子的病不幸復發。不僅腦子裡的腫瘤又回到原來大小,身體其他部位也有了癌細胞。(圖為黃睿的疾病診斷證明書)

腫瘤復發,意味著好不容易熬過去的痛苦又要再熬一遍。接受接二連三的打擊,眼淚流多了,李冬梅怕影響孩子情緒,不敢再在兒子面前哭了。後來,李冬梅經常對兒子說這句話:「你知道病魔最怕什麼嗎?」兒子每次也很有默契地笑著回答:「它最怕我們開心,最怕我們笑,要是我們開開心心地過好每一天,就能打敗它。」經歷大病的黃睿,慢慢變得懂事起來,時常安慰媽媽。(圖為李冬梅陪兒子外出)

「丈夫做完手術之後,記憶力不行,思考能力也很差,像個小孩一樣。」李冬梅說。有段時間,丈夫甚至連怎麼煮飯都忘了,只能讓大兒子煮飯給他吃,「成了孩子照顧爸爸。」有一次讓丈夫幫忙送飯到醫院,從出租屋到醫院那幾分鐘的路程,他就是想不起來要怎麼走。「他想打車過來,卻跑到另外一個醫院去了,去到那邊又覺得那個樓不像,可能是忘了醫院的名字。」李冬梅說。(圖為黃漢輝和妻子在家)

如今的黃漢輝,已經沒有能力打工掙錢。李冬梅想過找一份臨時工,但兒子在醫院做化療下不了床,需要有人陪護。她也不放心讓丈夫過來照顧兒子,「怕有什麼事他處理不來」,便放棄了打工的想法。她也想讓丈夫繼續用藥治療。「去年吃了藥後記憶好了很多,我也想讓他繼續吃,但每月花費要一千多元。現在沒有錢,只能讓丈夫停藥,讓小孩先治療。」(圖為黃漢輝在李冬梅的指引下在出租屋附近學買菜)

李冬梅說,兒子患病前,是個很喜歡上學的孩子。去年在醫院治療的時候,兒子整天都看著旁邊的學校。「你想回去讀書嗎?」李冬梅問孩子。「想啊,但是現在也沒辦法。」每次走在路上經過學校,黃睿都會站在欄杆處往裡看。有時候,他看到校園裡的小同學正在課外活動,熱熱鬧鬧地笑著,會在門口站很久,不捨得離開。(圖為去醫院的路上途經學校,黃睿忍不住停下來張望)

從第一次治療到現在,李冬梅一直在借錢。醫生說,後續還得準備近20萬。沒有錢,兒子就得結束治療,這是李冬梅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圖為李冬梅在出租屋內晾衣服)

6月3日上午檢查完,醫生髮現黃睿病情復發後更顯複雜和緊迫,建議儘快轉至北京進行手術治療。為了爭取時間,也為了避免旅途顛簸,囊中羞澀的李冬梅借了1560元買了她和兒子飛往北京的機票。出發前,兒子格外興奮,他沒有坐過飛機,他渴望到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可是李冬梅的心情卻越加沉重,無論是廣州還是北京,都是她覺得遙不可及的地方,不知道自己能為孩子走多遠。(圖為準備去北京,黃睿心情不錯)

為了丈夫安全,李冬梅親自送丈夫回到老家賀州,並交代好大兒子好好照顧爸爸,不要讓他亂走。6 月 6 日,李冬梅回到廣州,收拾好簡易行李後帶兒子出發去機場,兩人都是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去北京。「我們一家人共同經歷了很多的第一次。」李冬梅安慰自己,好讓舟車勞頓的就醫之路變成一次新奇的旅程。(圖為李冬梅送丈夫黃漢輝回老家之前,在出租屋整理東西)

如您願意幫助這個家庭,可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項目詳情,進行捐助。如不能識別,可將二維碼保存到手機相冊,打開掃一掃,從相冊中選取二維碼進行識別。項目由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9958兒童緊急救助中心,在民政部指定的網際網路募捐信息平台「水滴公益」發起募捐,並負責項目的審核、執行及信息反饋。該項目最終解釋權歸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詳情請關注「水滴公益」平台動態。監督電話:400-006-9958。

「感光計劃」為公益攝影師、慈善組織、募捐平台搭橋,發布困境家庭的圖片故事,助力募集善款。該計劃是由今日頭條攜手中國攝影家協會與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等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聯合發起的圖片公益項目。如有困難,可私信「感光計劃」官方頭條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