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心腸狠毒殺人如麻?還被司馬懿嚇死?這些史書黑料從何而來

千古名將英雄夢 發佈 2020-06-16T10:34:38+00:00

《資治通鑑》在寫到曹操占領漢中後,劉燁、司馬懿就勸曹操趁勝攻取益州,曹操不從,過了七天,突然來了一些投降的蜀人,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39)

主筆:閒樂生

《資治通鑑》在寫到曹操占領漢中後,劉燁、司馬懿就勸曹操趁勝攻取益州,曹操不從,過了七天,突然來了一些投降的蜀人,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然後曹操的小心思又活動了,想著不然打益州試試,劉燁卻說:「今已小定,未可擊也。」然後曹操就回老窩去了。

這段記載的原始資料出自曹魏文學家傅玄的《傅子》,不算正統史書,主要寫的是一些「經國九流及三史故事」(《晉書 傅玄傳》),其原文是:

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

不過,事實上,劉備當時還在荊州與孫權談判南四郡的分配問題,不可能有分身術去蜀中殺人,所以《資治通鑑》說的是「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問題,因為當時為劉備鎮守後方的正是諸葛亮。那麼這裡難道是諸葛亮心狠手辣,一日數十殺嗎?

真若如此,諸葛亮在我們心中的形象就要改觀了,看來,諸葛亮也是一個狠人,殺伐決斷,殺人如麻,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啊!

然而,《傅子》中的這段記載其實是有問題的,且不說這是一篇二手材料,傅玄本身也是著名的魏吹與郭嘉、劉燁粉,就說這些莫名其妙的蜀降者,其言也不一定可信。無非是些被劉備諸葛亮收拾了的益州豪強想爭當帶路黨罷了,當然是有多誇張說多誇張。

當然,益州人心惶惶的情況還是屬實的,所以諸葛亮此時其實並不在成都,而在江陽(今四川瀘州江陽區)。見《太平寰宇記》引《蜀志》:「曹公入漢中,諸葛亮出屯江陽。」

江陽在哪兒呢,不如來看看地圖,但看完後是不是覺得更懵了——曹操大軍壓境,諸葛亮不在成都,為何反而往南邊跑了。其實答案很簡單,要從漢中攻向成都必須通過一夫當關的劍閣,這對強弩之末的曹操來說太難了。所以曹操的計劃是,先讓張郃率軍透入巴中,搶奪人口,伺機奪取閬中、宕渠與江州,這樣就可以控制住包括嘉陵江與長江的東川水道,切斷劉備從荊州回援益州之路,然後各個擊破,方為上策。

所以,諸葛亮才從成都出屯江陽,也就是沱江與長江交匯之處,以就近支援巴中與東川戰場。若張郃膽敢進犯江州,那麼諸葛亮就可以和回援的劉備大軍兩面夾擊,保准你曹軍來多少滅多少。

這就是高手過招,不用打,只要擺個架勢,曹操就知道自己贏不了了,所以打道回府,只留夏侯淵和張郃在這兒隨便玩玩兒,能上王者固然好,不然升點銘文也是可以的。

好了,我們現在把事情理清楚了,現在來看看《傅子》這些不靠譜的史料到底是咋回事兒,其實很簡單,傅玄身為關中世家子弟,還曾任司馬氏老家河內溫縣縣令,他不僅是魏臣,且與司馬氏關係密切,後來甚至還給司馬懿唱過讚歌《宣受命》:

宣受命,應天機。風雲時動,神龍飛。御諸葛,鎮雍梁。邊境安,夷夏康。務節事,勤定傾。攬英雄,保持盈。淵穆穆。赫明明。沖而泰,天之經。養威重,運神兵。亮乃震斃,天下寧。

這可噁心他媽給噁心開門,噁心到家了。居然說諸葛亮眼睜睜地看著司馬懿「養威重,運神兵」,還沒有等到開戰,就精神受創被震死了。這種馬屁毫無美感,也沒有一點技術含量,虧他寫得出來。

以這樣的心態來寫歷史,其水平可想而知。所以傅玄與王沈在寫《魏書》時,也是大放厥詞:

糧盡勢窮,憂慮嘔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發病卒。

竟然說諸葛亮不是病死五丈原,而是嚇得吐血,然後燒營逃走,在逃走路上病死的。至於《晉書 宣帝紀》中對雙方戰績的描述那就更是大放厥詞了,這個我們後面的篇章再來詳細分析。

王沈出身太原王氏,本是曹爽的故吏,高平陵政變被牽連而免職。但後來高貴鄉公曹髦欲起兵討伐司馬昭,召王沈商議,王沈一看這是機會啊就立刻向司馬昭告密,導致曹髦尚未衝出宮就被弒殺。而王沈也從此轉換命運、平步青雲,最後官至驃騎將軍、博陵縣公。看來是比司隸校尉傅玄還要忠犬。所以房玄齡在《晉書 王沈傳》中也說《魏書》「多為時諱,未若陳壽之實錄也。」所謂實錄,就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史書;而所謂「時諱」,就是對執政者所忌諱的重大政治話題避而不談,對政治黑幕和敏感事件諱莫如深 ,甚至為了趨勢求榮不惜按照當權者的意圖杜撰故事,這類「史書」就屬於「多為時諱」的「穢史」。

再比如東晉史官孫盛寫的《魏氏春秋》也很有問題。孫盛出身魏晉名門太原孫氏,高祖孫資是司馬懿上位的最大推手,所以在政治立場上,孫盛也是親魏黑蜀的。

比如孫盛《魏氏春秋》在講到南中叛亂時,有這麼一段:

初,益州從事常房行部,聞(朱)褒將有異志,收其主簿案問,殺之。褒怒,攻殺房,誣以謀反。諸葛亮誅房諸子,徙其四弟於越雋,欲以安之。褒猶不悛改,遂以郡叛應雍闓。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劉備夷陵慘敗後病重期間,益州從事常房在巡視南中時,聽說牂柯郡太守朱褒「將有異志」,於是抓了朱褒的主簿進行審訊,不小心給審死了。朱褒大怒,於是殺了常房,並誣陷常房謀反。而諸葛亮為了安撫朱褒,竟不惜下令將常房的幾個兒子全部殺死,並將他四個弟弟全都流放到越雋郡的蠻夷之地。沒想到朱褒還是死性不改,等到劉備一死,就立刻響應雍闓造反!

這段史料如果是真的,那麼諸葛亮也太不是東西了,人家常房就算犯了錯,但也已經被朱褒殺了,也算是為國犧牲,諸葛亮哪有為了安撫奸人而枉殺無辜的道理?而且最終也沒能防止朱褒造反,只是將時間推遲了幾個月,等到劉備死了以後再集體爆炸,危害更大。諸葛亮此舉,不但殘忍,而且愚蠢。

相信很多諸葛黑看到這段史料後一定欣喜若狂:原來諸葛村夫如此不堪,總算挖到他的大黑料了,還不趕緊搬運去群里轟炸那些蜀吹?

然而,很可惜,這段史料是假的,假的,假的,重要事情說三遍。

南中叛亂,看起來很嚇人。其實並沒有威脅到蜀漢的核心統治。事實上,雍闓叛亂後,光打個永昌郡就打了三年,毛都沒啃下來一點。而越雋郡的治所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雖然被越雋夷王高定占住了,但諸葛亮派去的越雋郡太守龔祿也不過是換個地方、在邛都北部的安上縣(今四川屏山縣西北)駐守,高定也不敢打過來。另外,南中叛亂爆發後,蜀漢的庲降都督李恢一直駐紮在牂牁郡平夷縣(今貴州畢節市)進行鎮撫,雖無法平息叛亂,但也好神在在的管著手頭的事情,該吃吃該喝喝,完全沒有分崩離析落荒而逃的感覺。

所以,諸葛亮也沒有急著解決南中問題,而是「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一直等了三年才動手南征。總之,諸葛亮沒必要大費周章去穩住朱褒,他還不夠格!事實上,甚至相對於雍闓孟獲高定而言,朱褒都只是小角色。因為其他三位還是諸葛亮親自平定的,朱褒卻只是諸葛亮派了門下督馬忠就搞定了。

那麼關於常房的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不要看《魏氏春秋》,看看巴蜀本身的地方志《華陽國志》就可以了:

先主薨後,從事蜀郡常頎行部南入,以都護李嚴書曉喻(雍)闓。闓答曰:『愚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派敝,正朔有三,遠人惶惑,不知所歸。』其傲慢如此。(常)頎至牂柯,收郡主簿考訊奸。(朱)褒因殺頎為亂。」

《華陽國志》里記載的常頎,應該和常房是同一個人。而根據《華陽國志》,常房巡行南中並不在劉備死前,而在劉備死之後(注1),而且只是抓了主簿審訊,並沒有殺主簿,然後朱褒就直接殺了常頎(房)響應雍闓造反了。根本沒有留給諸葛亮安撫朱褒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華陽國志》的作者常璩,乃蜀郡江原(今四川成都崇州)人,與常房正是同族,他對常氏家族的事兒非常清楚,如果諸葛亮有惡待常氏家族,他不可能不在書中寫到。

注1:《三國志 呂凱傳》也證明了該時間點:「時雍闓等聞先主薨於永安,驕黠滋甚。都護李嚴與闓書六紙,解喻利害,闓但答一紙曰:「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

總之,《魏氏春秋》中這段諸葛亮的黑料根本經不起推敲,南朝史學家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時,雖然引用了這段史料,但隨後就說:「安有妄殺不辜以悅奸慝?斯殆妄矣!」認為這都是假的,不足為信。

總之,看三國史還是得專注於陳壽的《三國志》,雖然稍嫌簡略,但史料有據,不會被帶偏(注2)。而對於裴松之注引的諸多魏晉時史獻,還是要多加甄別,獨立思考才行。

當然,從這一點也可以證明,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魏晉士人很喜歡寫史,關於三國時期的史書多如牛毛,但只有陳壽的《三國志》千古流芳,而其他史書則默默無聞(注3),某些穢史則直接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注4),如果不是有南朝裴松之這個考據狂的存在,那些穢史連隻言片語都不會留下來。所以唐朝史學家劉知己在《史通 》之《曲筆》一篇說:「蜀老猶存,知葛亮之多枉「。所有試圖篡改歷史的帝王都應該好好聽聽這句話,當你胡說八道的時候,要想想那些蜀老尚在,到時被無情戳穿,則更丟面子,何必呢?

注2:但也正因為如此,陳壽在西晉仕途非常坎坷,雖大有才華,卻只官至太子中庶子。晚年更是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看來,說實話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注3: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 史傳》所云:「及魏代三雄,記傳互出,《陽秋》《魏略》之屬,《江表》《吳錄》之類,或激抗難征,或疏闊寡要,唯陳壽《三志》,文質辨洽,荀(勖)、張(華)比之(司馬)遷、(班)固,非妄譽也。」


注4:當然,當時也有一些作者,在看到陳壽的《三國志》後,自愧弗如,主動放棄了類似的寫作計劃,如與潘岳有雙壁之稱的夏侯淵曾孫夏侯湛,便是銷毀了他正在撰寫的《魏書》,而從吳國來的陸遜之孫陸機,本來正在醞釀《吳書》,也被打亂了節奏,最終沒能寫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