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道必死,為何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小虎侃風雲 發佈 2020-06-15T07:26:08+00:00

而且古代戰爭,特別是中國戰爭的最大特點,是完整的陣行起主要作用,第一排人最早迎敵,但事實上,這個時候是陣行最完整,體力最好的時候也就是,第一排可以全神貫注進攻或者防禦,熬過去就可以換到後排的,而第二排二三排的時候陣型已經開始缺失,地面上已經有死人或者掉落的裝備,開始混亂起來,這時候才是最容易被不知道何處來的武器攻擊的時候,所以第一排死亡率不一定最高。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道必死,為何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相信很多愛看古裝劇的朋友對古裝劇中打仗的場面都不陌生,小編印象最深的就有《穆桂英挂帥》《隋唐英雄傳》《薛仁貴傳奇》等大型古裝劇的戰鬥畫面,打仗和江湖比武華山論劍不同,講究策略。就像我們曾經學過的文言文《曹劌論戰》中寫到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那麼可能很多人就會有怎樣的問題,在戰場上前排的士兵明知道危險性最大,為什麼還要去呢?


其實這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大家都知道的軍令如山,其二自然就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而且古代戰爭,特別是中國戰爭的最大特點,是完整的陣行起主要作用,第一排人最早迎敵,但事實上,這個時候是陣行最完整,體力最好的時候也就是,第一排可以全神貫注進攻或者防禦,熬過去就可以換到後排的,而第二排二三排的時候陣型已經開始缺失,地面上已經有死人或者掉落的裝備,開始混亂起來,這時候才是最容易被不知道何處來的武器攻擊的時候,所以第一排死亡率不一定最高。還有士兵素質,上中下三品。戰爭形式,強平弱三態。戰鬥速度,速常緩三狀。每個統帥都會有上千百種考量,若以強凌弱速戰速決放心前排全是精銳。若想以弱勝強只能以時間空間換消耗,肯定上中下摻雜。


若想牽制達到快速迂迴包抄的目的,前排絕對是消耗。說白了給你一萬頭豬你都要殺半天,等碰中排精銳後面釘子也壓過來了。所以古代不僅前中後,還有左右。前中軍扛不住左右會幫忙,若不是大兵團決一死戰。打仗不會這麼死搬硬套,反正中國人戰略思想是攻其不備弱點擊破不正面鋼。


是不是一下子茅塞頓開了呢,那麼你對這個問題又是怎麼看的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