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拱棚馬鈴薯栽培技術,這些相關的知識,你掌握了嗎?

傳誦農技 發佈 2020-06-15T07:04:50+00:00

早春利用拱棚栽培馬鈴薯,使春季馬鈴薯的收穫期提早至4月底至5月初,較正常收穫期早30d左右,此時正是全國馬鈴薯市場淡季,南方的馬鈴薯是在2~3月收穫,4月已無鮮馬鈴薯收穫供應,北方的馬鈴薯8~9月才能收穫。

早春利用拱棚栽培馬鈴薯,使春季馬鈴薯的收穫期提早至4月底至5月初,較正常收穫期早30d左右,此時正是全國馬鈴薯市場淡季,南方的馬鈴薯是在2~3月收穫,4月已無鮮馬鈴薯收穫供應,北方的馬鈴薯8~9月才能收穫。在馬鈴薯生產淡季,馬鈴薯收穫越早效益越好,因此中原地區通過拱棚栽培,提早收穫的馬鈴薯產值較一般露地栽培的馬鈴薯高1~2倍,畝產值4000元以上,效益可觀。

適合馬鈴薯栽培的有大、中、小拱棚。大拱棚一般棚寬8.0~10.0m,棚高1.8~2.2m,棚長30~50m,棚體採用鋼架或竹木結構,設3~5行立柱,用10~12絲薄膜覆蓋。中拱棚棚寬3.0~6.0m,棚高1.2~1.6m,棚長50~80m,棚體多為竹木結構,設1~3行立柱,用8~12層薄膜覆蓋。小拱棚一般棚寬3.0m左右、棚高0.8~1.2m,棚長50~80m,棚體竹木結構,設1行立柱或不設立柱,用8絲薄膜覆蓋。

拱棚栽培最好採用南北向。因為南北向受光好,棚內溫度均勻;東西向時,南面受光多、北面少,棚內溫度南高北低,植株長勢不均勻。由於春季北風、西北風、東南風多,南北向拱棚順風向,棚體受壓力小;東西向拱棚刮北風或南風時,對棚體壓力大,風大時棚體易被破壞,造成損失。

1、備耕

(1)地塊選擇 拱棚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求平坦、肥沃,旱能澆、澇能排,土壤耕作層深厚、疏鬆,以沙質壤土最佳。

(2)茬口安排 拱棚種植馬鈴薯的前茬以大白菜、蘿蔔、甘藍、大蔥、黃瓜、菜豆、棉花、大豆、玉米等作物較好。應避免連作和與其他茄科作物如番茄、辣椒、茄子等連作。

(3)深耕整地 種植拱棚馬鈴薯的地塊要深耕,一般耕深不能淺於23cm。整地要深淺一致,不漏垡,增加土壤保墒能力,以利於根系的順利伸展,同時,還可增加土壤的透氣性,促進肥料分解,滿足根系對養分的需要。在前茬作物收穫後,應及時滅茬中耕。

(4)施足底肥 冬耕整地後按80cm行距開溝起壟,結合整地,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5000kg。

2、種薯準備及種薯處理

(1)精選種薯 選用品種要以早熟脫毒馬鈴薯為主,如豫馬鈴薯1號和2號、費烏瑞它、中薯3號、早大白等早熟品種。播前要精選種薯和催芽處理,以利於幼芽提早發育,減輕環腐病、晚疫病等病的為害。每畝應備足種薯150kg左右,切塊可以稍微大一些。每千克切40塊。播種前25d左右將種薯從儲藏處取出,選擇薯形規整、符合品種特徵、薯皮光滑、色鮮、大小適中的薯塊作種。選用大小適中的塊莖作種,切出的切塊大小均勻一致,出苗整齊健壯,可為豐產打下良好基礎。

(2)種薯催芽 拱棚栽培馬鈴薯可以採用催大芽提早播種。在12月底或1月初進行種薯切塊催芽。催芽時間一般要根據種薯的生理年齡確定,由高緯度、高海拔地區調入的種薯收穫較早(頭年的8月底至9月初),一般都過了休眠期,可在播種前20d催芽,即1月初開始催芽;當地秋季生產的種薯收穫晚(11月中旬),種薯處於幼齡階段,需在播種前35~40d催芽,即12月下旬開始催芽,必要時須赤黴素浸種催芽。

催芽可利用冬暖大棚、土溫室、加溫陽畦或比較溫暖的室內,在避光條件下,按種薯上、中、下部順序,把切塊分級催芽。芽床適宜溫度為15~20℃,低於10℃易爛種,高於25℃出芽雖快但芽子徒長、細弱。苗床土最好用高錳酸鉀或農用鏈黴素溶液消毒殺菌,床土濕度以手握成團,落地散碎為宜。採用室內催芽的方法,溫度濕度都便於掌握和控制。

①室內催芽 一種方法是塊莖切塊後,按1∶1的比例與濕潤的細沙(或土)混合摻均勻,然後攤開,寬100cm,厚25~30cm,長度因催芽種薯及催芽場所而定,上面及四周覆蓋濕潤的細沙6~7cm厚。另一種方法是將濕潤的沙攤成寬100cm、厚6cm、長度不限的催芽床,然後攤放一層馬鈴薯切塊(厚5cm左右),再蓋一層沙(厚度看不見切塊為準),依次一層切塊一層沙,可攤放3~4層,最後上面及四周覆蓋濕潤細沙6~7cm厚。保持溫度在15~18℃,最低溫度不能低於12℃,最高溫度不能超過20℃,嚴防溫度過高引起切塊腐爛,待芽長到3cm左右時,將切塊細心拔出,即可播種。催芽溫度靠蜂窩煤爐火來掌握。

播種面積大,切塊催芽量大,可將切塊裝入簍內。簍可疊放2~3層。催芽頭3d,保持溫度5~6℃,使傷口癒合,然後將溫度升到15~18℃,簍的四周及上面用濕潤的麻袋或草苫蓋嚴(麻袋和草苫不可太濕,不能滴水),待芽長出來後,即可滅火降溫,進行播種。

②培育壯芽 當薯塊芽長到1.5~2cm時,將薯塊取出移至溫度10~15℃且有散射光的室內或冬暖大棚內攤晾煉芽,直到幼芽變綠為止,時間一般3~5d。

利用二季作區秋季繁殖的種薯進行早熟拱棚栽培時,須採用赤黴素浸種催芽。由於秋季馬鈴薯收穫一般在11月中旬,收穫後薯塊進入休眠期,此時溫度又逐漸降低,到12月底,只有45d左右,薯塊還沒有完全通過休眠期,需要用赤黴素(九二〇)打破休眠,刺激發芽。九二〇可促進馬鈴薯塊莖酶的活動,解除休眠,對幼芽細胞有促進伸長的作用。馬鈴薯塊莖對九二〇特別敏感,使用濃度要適當。濃度過小作用不大,濃度過大出苗纖細瘦弱,葉片小、發黃,節間長,一個芽眼生出多株的瘦弱幼苗,將造成嚴重減產。適宜的九二〇浸種濃度為,切塊浸種0.3~0.5mg/L水溶液浸種30min,撈出後晾乾催芽;整薯5mg/L水溶液浸種5min,撈出後立即埋入沙床催芽。浸種後發芽、出苗快而整齊,但幼苗稍黃,10d左右即可恢復正常。

3、合理密植

中原地區春季拱棚栽培馬鈴薯,採用寬窄行,和地膜覆蓋種植基本一樣,有些是雙膜覆蓋,播種後先蓋地膜,再扣拱棚。100cm一寬壟,每壟播種雙行,株距20cm,每畝6667株;株距25cm,每畝5336株。或者是80cm一寬壟,每壟種兩行,行距20cm左右,株距25~30cm,畝定植5500~6000株。

4、適時播種

當氣溫穩定通過3℃以上,10cm地溫穩定在0℃以上時即可播種,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要選擇無大風,無寒流的晴天播種,並於當天扣棚。

5、播種方法

播種選擇晴朗天氣進行,以上午9時到下午4時為宜。定植開溝溝深20cm,溝寬20cm,澆水造墒,待水滲干後,按每畝100~200g地蟲剋星(或地蟲克絕)防地下害蟲。再按株距20cm放入薯塊,放薯塊的方式為三角形。每畝施硫酸鉀複合肥50kg、餅肥或馬鈴薯專用有機肥200kg,化肥施在薯塊空間裡,不能接觸到薯塊,然後蓋土起壟,壟頂至薯塊土層厚15~18cm,用釘耙拉平,然後噴施除草劑都爾、乙草胺或施田補,最後蓋地膜、扣棚即可。

6、建棚和扣棚

生產上可選用2壟、4壟、6壟、8壟拱棚栽培,但以4壟拱棚為好。4壟棚即以4壟為一拱棚,拱杆長2.5~3m,竹竿搭梢對接,拱高1m左右,寬3~3.2m,可選用4m寬的農膜覆蓋。栽種覆膜後應及時扣棚,用土將農膜四邊壓緊壓實,每隔1.5m用鐵絲或壓膜線固棚。

7、田間管理

(1)破膜放苗 定植後10~15d薯苗破土頂膜,這時應及時人工破膜,破膜後用土蓋嚴苗周圍,以確保膜下土壤溫度,確保苗全苗壯。

(2)及時通風 馬鈴薯與其他作物一樣,進行光合作用必須有充足的二氧化碳。拱棚馬鈴薯出苗不通風,二氧化碳供應不足,影響光合作用,植株生長不良,葉子發黃,因此需要及時通風。拱棚馬鈴薯幼苗時期,應由棚的側面通風,可以防止冷風直接吹到馬鈴薯幼苗上,以減少通風口處對馬鈴薯植株的傷害。具體做法是:在大棚鋼架或竹木結構棚架外,先把1~1.5m高的農膜固定在棚架側面中部,下邊開溝用土壓實,稱為底膜;棚架上面扣頂膜,頂膜壓在底膜上0.5m,用壓膜線固定,通風時往上推頂膜,下拉底膜,中部露出通風空隙,其通風空隙可根據苗的生長情況、氣溫、風力隨時調節。拱棚馬鈴薯栽培馬鈴薯通風還有順風和逆風兩種通風。前期氣溫低,一般都順風通風,即在上風頭封閉,下風頭開通風口;後期溫度回升,一般採用雙向通風,即上風頭和下風頭都通風,使空氣能夠對流,利於降低棚內溫度。另外,還要輪換通風,鍛鍊植株逐漸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氣溫高時,以便將膜全部揭掉。

(3)溫光調節 3月中下旬氣溫達到20℃以上時,每天9時打開棚兩端通風,將棚溫控制在白天22~28℃,夜間12~14℃的範圍內。進入4月可視氣溫由半揭棚膜到全揭棚膜,由白天揭晚上蓋,到撤棚以防傷苗。在撤棚全揭膜前,最好澆1次透水,等溫度升上來後,再全揭膜。防止全揭膜後,立即澆水,降低地溫,影響植株生長。生育期間要經常用軟布擦棚面上的灰塵,用竹竿輕輕振落棚膜上的水滴,以保持最大採光。

(4)防止低溫冷害 拱棚馬鈴薯的播種期早於大田馬鈴薯30d左右,早春氣溫變化大,應隨時注意天氣變化,氣溫在2~5℃,馬鈴薯不會受凍害,但氣溫降到-1~-2℃,則易受凍害,應及時採取防凍措施。澆水可減少低溫冷害影響,對短時期的-2~-3℃低溫防凍效果很好;或夜晚棚外加蓋草苫等覆蓋物進行保溫。馬鈴薯受凍後可採取及時澆水、控制棚溫過高(棚溫上升到15℃時應及時通風,棚溫不宜超過25℃)、噴生長激素(凍害嚴重的植株,及早噴施赤黴素等恢復生長)、噴藥防病等措施來補救。

(5)肥水管理 拱棚栽培馬鈴薯由於拱棚升溫快,土壤水分蒸發量大,一般要求足墒播種。出苗前不需要澆水,如乾旱需要澆水時,要防止大水漫壟;馬鈴薯出苗後,及時澆水助長。以後根據土壤墒情適時澆水,保持土壤見濕見干,田間不能出現乾旱現象,待苗高15~20cm噴施葉面肥。在馬鈴薯整個生長期內,噴三次葉面肥,一般在澆水前兩天噴施葉面肥。澆水應在晴天中午進行,儘量避開雨天澆水,以防棚內濕度過大,導致晚疫病的發生和流行,晚上可在棚內點燃百菌清煙霧劑,進行防病。

8、適時收穫,提早上市

收穫前5~7d停止澆水,以便提高馬鈴薯表皮的光潔度,出苗後80d左右進入收穫期,收穫時應大小分開,防止脫皮、碰傷、機械創傷,保證產品質量。

結語

綜上訴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內容,希望本文對大家有所幫助。僅供各位種植戶朋友參考學習,如果大家有更專業的知識願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幫忙轉發,點讚,關注一下筆者,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