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研究所:俯視大地,仰望星空

新週刊 發佈 2021-09-29T17:18:04+00:00

在中國,100年來發生了什麼?從點亮第一盞燈到實現全民通電,從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到高鐵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登陸火星……在中國,1萬年來發生了什麼?

在中國,100年來發生了什麼?

從點亮第一盞燈到實現全民通電,從第一條鐵路建成通車到高鐵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登陸火星……

在中國,1萬年來發生了什麼?

先人學會了種植黍、稻、粟,創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一代代人改造地表,城市、鄉鎮、村莊留下宏大的文明遺蹟……

新疆昌吉至安徽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宋鵬濤

在中國,6500萬年來發生了什麼?

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了中國三級階梯,塑造了華夏山水——中國擁有了極高山、典型的季風氣候、中低緯度冰川活動中心、「亞洲水塔」……

星球研究所探索並記錄著每一次改變,以地理的維度講述中國地表的重塑與變化,不斷刷新著有關地理中國的故事。

一個方法論: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對星球研究所而言,「10萬+」文章早已司空見慣,就算是千萬級別的爆款文章亦不鮮見。他們的獨特之處恰恰在於,文章標題並不自帶爆款氣質——不冷門、不獵奇,甚至幾乎都是為人熟知的大IP。

「什麼是××?」是星球研究所推出的城市地理科普系列,用簡單明了的一般疑問句,將《什麼是武漢?》《什麼是成都?》《什麼是鄭州?》等文章推向了流量的高峰。越簡單反而越能回歸本質: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解構世間萬物,必然要摒棄一切華而不實的包裝套路。

2019年5月25日,武漢東湖隧道。/圖·unsplash

但簡單並不意味著資料的簡單堆砌,在書寫宏大的IP時,星球研究所常常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勁,輸出自身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與解讀角度。正如星球研究所創始人、所長耿華軍所說,星球研究所能做的,就是為大眾提供看待世界的視角。

視角以化繁為簡的方式被呈現,耿華軍屢次提及,「什麼是××?」系列實際上只回答基本問題,「通過一篇文章了解一座城,只需抓住一個主脈絡」,因為過多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很難留存在大眾的記憶之中。

耿華軍提起今年4月發布的《什麼是鄭州?》一文,其脈絡是「1萬年的新城」:「它的高山『峻極於天』,它的大河千里奔流,它的建城史長達數千年,更擁有長達1萬年的人類開發史,它就是鄭州。……鄭州既有1萬年之古,幾乎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根基;鄭州還有100年之新,如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縮影,堪稱『1萬年的新城』。」

鄭州,一萬年的新城。/圖·unsplash

在文中,星球研究所一方面從自然地理視角為人們展示鄭州之「古」——嵩山山體擁有時代跨度超過30億年的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元古宙、太古宙「五世同堂」的岩層;另一方面展現了鄭州作為華夏文明的「天地之中」的歷史文化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以包括鄭州在內的中原地區為中心而誕生,商朝也有200多年選擇了鄭州作為其統治中心,「長達6000年的持續發展使華夏文明的根基在此奠定,華夏之中、天地之中的文化內涵也深刻烙印在華夏族群心中」。

《什麼是鄭州?》順著「古」這條脈絡娓娓道來,同時,「新」這條線也並行不悖。從南北、東西相交的京漢鐵路和隴海鐵路在鄭州實現交匯開始,鄭州坐實了「鐵路之心」的地位;之後,經歷幾輪加碼,近百餘年來,鄭州在交通、城市建設、產業等領域重新書寫了歷史。

抓大放小,回答更大視野觀照下的大問題,在耿華軍看來,這正是他們想傳遞給大眾的方法論。「星球研究所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透過它,你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了。」

星球研究所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透過它,你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樣了。/星球研究所官方網站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可以知得失。歷史是映射世界的一面鏡子,人們習慣於將人、事、物放置於歷史長河中去觀察、對照、反思,事實上,地理是認識世界的另一面鏡子,自然百態、歷史人文、浩瀚天地,都是地理給世界加持的浪漫。

譬如,地理研究中的「冰期」概念經常與歷史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有很多人把它當成研究王朝興衰的一把鑰匙。最典型的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唐朝經常會被拿出來與明朝作對比,似乎給環境決定論增添了實錘。明末很可能處於冰期,自然災害頻發,這是導致明王朝滅亡的重要環境誘因。而之所以在唐朝出現盛世之象,緣於當時所處的大暖期產生了重要影響。

審視歷史的維度不僅有人文的還有自然的。/圖·unsplash

耿華軍認為,環境的影響並非絕對的,但如果從浩渺的時間長河中去觀察,比如,華夏文明從中原地帶起源,不斷有王朝更替、不斷循環的歷史,都有著環境決定的因素,「把時間尺度放大,能更清晰地看到環境的作用」。

兩個視角:重新認識自然的力量

耿華軍還在北京大學讀書時,就對地理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經常去二手書攤「淘」一些往期的地理雜誌,比如美國的《國家地理》。

從2016年星球研究所創辦至今,他們的目標就是在中文領域做出對標《國家地理》、BBC自然類紀錄大片的極致作品。開通星球研究所公眾號之初,有將近半年時間,耿華軍都在孤軍奮戰,他不是沒有想過創業可能帶來的風險,也許會血本無歸。「追求極致的、可留存的作品,投入巨大,耗時長,中國市場上很少有機構會去做這件事。」在耿華軍看來,這是挑戰,也是機會。

鄭州綠地中心。/李東軒

5年裡,星球研究所從一個人變成了一支60餘人的團隊,擁有3000餘名簽約攝影師。其公司入口處懸掛著自己繪製的大幅世界地圖,辦公區並排豎立著高大的書架,擺滿了書籍與資料。對於極致的追求,是這群人共同的價值觀。

「無論中外,做科普都經歷過從純文字到圖文並茂,再到視頻和各種交互性呈現方式。」耿華軍說,星球研究所也在不斷解鎖新玩法,但內核不變,為了創作一篇文章,往往四五個項目成員會窮盡搜集到的資料進行精耕細作,用約一個月時間反覆打磨。留下好作品,依然是星球研究所的追求。

但星球研究所又要與之不同,國外的地理期刊或紀錄片從西方視角理解世界,一直以來,星球研究所希望從中國人的視角看待世界——尤其是中國這片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缺乏自我視角觀照世界的缺憾。

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腳下這片土地,以中國的視角,用地理的方式探索中國。/圖·unsplash

就像提到冰川,西方的紀錄片中會出現位於美洲大陸的壯美冰川,但相隔半個地球的地理距離,讓中國人始終無法拉近與它的心理距離。星球研究所做冰川主題時,將視角轉向我國的冰川王國,這裡與中國水資源、生態環境以及每個人息息相關:在我國西部,有一片「冰凍星球」,厚厚的冰體覆蓋了51776平方千米的土地,48571條「冰河」肆意傾瀉。放眼整個星球,再沒有如此巨大規模的冰川能發育在中低緯度地區。

顯然,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腳下這片土地,以中國的視角,用地理的方式探索中國。耿華軍有一個夢想:「有一天,我們要將中國的雪山看遍;有一天,我們要將中國的江河看遍;有一天,我們要將中國的城市看遍。」

百年中國變遷,終歸是一代代中國人披荊斬棘創造的。/圖·unsplash

《九寨溝會消失嗎?》一文能明顯看出星球研究所跳出傳統視角、進行多維度解讀與輸出的另一個特點。「2017年九寨溝發生地震後,大家都在討論,九寨溝會不會因此消失。」星球研究所用了看似矛盾的關鍵詞「毀滅」與「創造」來構成這篇文章,「換一種視角和思路去看待人類認為的毀滅性力量與九寨溝的關係」。耿華軍說,九寨溝的美景正是大自然毀滅性力量的傑作。

在耿華軍看來,人類眼中的災難,在大自然面前可能並不是災難性力量,相反,它可能是一種創造。星球研究所在文章中寫道:「如果我們了解九寨溝的形成歷史,就會明白一處風景想要『修煉』到九寨溝的級別,它所要經歷的『磨難』將超乎想像。對於大自然而言,這點損傷實在微不足道,更何況,一切磨難皆是修煉,一切毀滅皆是創造。」

或許,換一種視角看待滄海桑田,有一天,它可能也會轉換為人們思索人生的哲理。

三個維度:什麼改變了中國

中國從哪裡來?中國發生了哪些改變?什麼改變了中國?諸多此類問題一經提出,雖然答案不盡相同,但可以想見,大概率是與歷史相關的解讀。很少有人會從地理角度進行思考,科學家做了幾十年科考得出的成果並不為人所知。星球研究所則從新的維度,展現關於地理中國的通識。

中國從哪裡來?中國發生了哪些改變?什麼改變了中國?/圖·unsplash

耿華軍回溯了星球研究所編撰的《這裡是中國》一書的內容,它以空間為標尺,探究「中國從哪裡來」的答案:「當時,從南邊飛奔過來的印度板塊,『砰』地撞上了歐亞板塊,造成了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國因此變得西邊高,東邊低。隆升的高原阻擋了水汽的進入。所以,西北地區變得越來越乾旱,形成了『大漠孤煙直』的戈壁沙漠景觀。緊接著,大風又吹起西北沙漠戈壁中的沙塵。沙塵隨風降落後慢慢堆積,形成了另外一個高原——黃土高原。一條流經黃土高原的河流,也因此變得滿是泥沙,渾濁泛黃。這就是黃河。黃河攜帶的泥沙在下游堆積,使華北平原更加肥沃。我們的祖先在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等生存繁衍,建立家園。這才有了華夏文明……」

但耿華軍覺得僅從空間維度解讀中國地理是不夠的。於是,在策劃《這裡是中國2》時,星球研究所決定用時間維度系統講述中國地理故事。

星球研究所決定用時間維度系統講述中國地理故事:6500萬年來的華夏山水、1萬年來的中華文明以及100多年來的現代中國。/圖·unsplash

三個時間節點被總結為三大主題:6500萬年來的華夏山水、1萬年來的中華文明以及100多年來的現代中國。

「從1萬年的尺度看,我們創造了藍色星球上最燦爛的文明之一;從近現代100多年的尺度看,從清朝末年開始修建鐵路,到如今的各種連接全國的基礎設施、各種前所未有的超級工程,我們正在親身經歷這一過程。」耿華軍說道。

當我們看到山川河流,經過城市村莊,100年間,曾經破碎的山河經歷了連接、重組,從東到西、從南向北,一張前所未有的超級網絡正在中國的土地上全面鋪開。《這裡是中國2》給出了「什麼改變了中國」的答案:修鐵路、修公路、打隧道、建大壩、架橋樑——建設改變中國。

建設改變了中國。/圖·unsplash

4.8萬公里的特高壓輸電線路,11.5萬公里的天然氣和原油管道,14.6萬公里的鐵路網絡以及519.8萬公里的公路網絡……正是這些超級工程,讓人與物的大規模流動成為幾千年來中國發展史上罕見的一幕,也讓仍然處於資源匱乏的地區,擁有同等的發展機會。

記錄100年間藍色星球上進行的這場前所未有的地表塑造,對於星球研究所而言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這裡是中國2》從策劃到成書耗時兩年,作為一本地理科普書籍,圖片占據了大半篇幅,一共使用了267張照片,製圖則達80餘幅。「書中所有配圖都要重新挑選並重製,包括繪圖在內,僅圖片這一部分就花掉了將近一年時間。」耿華軍回憶起圖片製作的過程,有些圖做出來不滿意就推翻重做,有些圖因篇幅問題只能忍痛捨棄。

星球研究所今年推出的《這就是中國2》,以地理視角、時間維度講述百年中國變遷進程。

這些圖片是橋,是路,有星空,有驕陽,但每一張都透出生命力與人生活的痕跡。《這裡是中國2》呈現的百年中國變遷,終歸是一代代中國人披荊斬棘創造的。「沒有一個民族的崛起是命中注定的。崛起,必須自己爭取。」耿華軍說。

如今,當我們抬起頭仰望星空,藍色星球的上方,排兵布陣二十餘年的北斗衛星有條不紊地運行,中國空間站過境祖國上空,航天員透過空間站的窗子拍下北京的夜景……我們的未來,不僅僅是腳下這方土地,還有星辰大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