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出版史 反映社會變遷

中央社 發佈 2012-02-28T16:53:07+00:00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8日電)學者殷海光50歲英年告別人間,他的著作在台灣的出版史,正是反映台灣政治社會變遷的鏡子。 殷海光在1950與1960年代的政治社會,發光發熱,引領風騷;當時作家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所創辦的「時與潮」雜誌,屢屢刊出殷海光的文章,因此儘管受到威權體制的折磨,這項支持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8日電)學者殷海光50歲英年告別人間,他的著作在台灣的出版史,正是反映台灣政治社會變遷的鏡子。

殷海光在1950與1960年代的政治社會,發光發熱,引領風騷;當時作家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所創辦的「時與潮」雜誌,屢屢刊出殷海光的文章,因此儘管受到威權體制的折磨,這項支持好似雪中送炭。

好景不長,1967年以後讀者就沒有再看到殷海光的文章。原來1966年是殷海光的生命史上最艱困的1年。先是教育部一紙公文,要將他調離台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潘光哲認為,這等舉措,其實是要「調虎離山」,讓這位當時在台大廣受愛戴的老師,沒有接觸學生的機會。

1966年1月耗費殷海光無盡心血的著作「中國文化的展望」出版,是殷海光多年的研究心得,採取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的概念及邏輯分析方法,敘述討論19世紀以降中國歷史文化的變遷,從世界架構的視野,檢討思索中國文化的前景,在書中,殷海光呼籲「道德的重建」,鼓舞知識人無畏威權,扛起道義責任的大纛。

當時殷海光的得意門生中央研究院士林毓生,正在美國留學,收到書以後,還寫信告訴老師,他看到這部書,第1個感覺是「驚異於您最近功力之勤與深」,也認為「在大學念書的應該人手一冊」;但7月這部書就被警備總部以「反對傳統文精神,破壞社會倫常觀念」的理由查禁,是對殷海光的另項打擊。

學界認為,一位以教學為職業、以著述為志業的殷海光,為了力行自己的自由主義原則,竟然遭受威權體制的無情鎮壓,失去教學舞臺,也失去了發表思想、言論的自由。在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打擊,終於成為身體上受病罹疾的原因。3年後,殷海光以50歲英年,告別人間。

近20多年來,台灣人民享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也出現許多以殷海光為主題的論著,「殷海光研究」已漸為學界重視。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後,也開始注意到殷海光的著作,形成研究風潮。

台大出版中心邀請學者林正弘、潘光哲等,盡可能蒐集殷海光著作,重新核對校排,以手稿或最早刊稿為本,並加注說明,其中包括第1次曝光的殷海光在大陸時期在「中央日報」發表的文章與手稿、寫給學者胡適等信函,還有早期寫給他妻子夏君璐的共222封「情書」等,歷時3年,最近出版「殷海光全集」,全套共21冊,堪稱是到目前為止蒐集最完整、校正最完備的殷海光著作全集。

潘光哲說,殷海光著作在台灣的出版史,正是反映台灣政治社會變遷的1面鏡子,期待台大出版的「殷海光全集」能為理解殷海光斯人斯行,提供比較完美的史料基礎,殷海光的精神遺產,可以成為台灣走向更理想、自由民主社會的道路上,生生不息的思想資源。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瑞麟表示,重新評價殷海光的思想成就,並不打算把殷海光抬舉成完美或無可挑剔的思想家,殷海光沒有為學術而學術、為思想而思想,他是為了解決所面對的時代問題獨立運思,他並不知道自己的思考所得預示了後來許多新發展。

陳瑞麟說,重新評價殷海光最大的教訓是,1位偉大的思想家必須回應時代對他的提問,並將目光投向未來。1010228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