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其實是一件好事

琢磨君專欄 發佈 2021-09-30T00:32:01+00:00

每個人都是人生過客,或來,或去,或走,或停。人到中年,我們會發現:朋友的漸漸離去是一種常態,生活終歸是屬於我們自己。

文章作者:琢磨君

#情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每個人都是人生過客,或來,或去,或走,或停。

人生若只如初見,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們要慢慢習慣於朋友的離去、親人的分離。

人到中年,我們會發現:朋友的漸漸離去是一種常態,生活終歸是屬於我們自己。

就如楊絳老人在「百歲感言」中所寫: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那麼,中年以後,朋友越來越少,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其實,人到中年,朋友少一點,其實是一件好事,福氣也會多一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酒肉朋友少了,可以省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人生,是一個從無到有,由從有到無的過程。

當我們什麼朋友都沒有的時候,需要不斷擴大人脈圈子,多結交新朋友;

但是當我們的朋友多得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維繫的時候,我們又要學會做人生減法,做斷舍離,主動捨棄酒肉朋友等「無用社交」。

正如白岩松所說:

在30歲之前,我們要玩命地做加法,所謂的做加法就是去試錯。但是30歲以後要學會做人生減法,打深井!我接觸了很多人,都是做減法成功的人,我幾乎沒有見過不斷做加法成功的人!

其實,這番話就是對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最好解釋。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往往喜歡往外求,熱衷於各種社交,參加各種飯局,還愛講哥們義氣,覺得別人的事就是你的事。

但是人到了中年以後,我們已經成家立業了,上有老下有小,才覺得世界上除了家人,自己已經一無所有了。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當你有困難的時候,那些狐朋狗友跑得比兔子還快,只有家人陪伴在身邊,對你不離不棄。正所謂是: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人啊,一輩子不可能有很多朋友。所謂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種詩意的誇張,就是一種淺薄的自負。

熱衷於社交的人,往往自詡朋友眾多。其實他們心裡明白,真心朋友沒有幾個,因為社交場上的主宰從來不是友誼,而真正的友情從不喧囂。

進入成年人的世界,我們要懂得多做各種人生減法,拋棄無用的社交,這樣留下來的都是精華。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所以說,人到中年,低質量的狐朋狗友、酒肉朋友少了,飯局應酬也少了,我們才能省出更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多陪陪家人,多做點自己該做的事情,豈不美哉?

第二:朋友數量減少了,朋友質量卻增加了

當我們吃不飽飯的時候,覺得能夠吃個饅頭,填飽肚子,就感覺幸福、知足了。

但是當我們衣食無憂、過著小康生活的時候,又會惆悵:山珍海味都吃膩了,今天到底吃什麼美食呢?

交朋友也是如此,當我們沒有朋友的時候,巴不得多結交朋友;但是當朋友圈有數百、數千朋友的時候,我們又該考慮一個問題——到底該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哪些朋友身上?

正如某個企業家在演講中所說:人一生中可以完成的事情是有限的,只有專注才能讓自己變得足夠優秀。人生,「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定期整理朋友圈,將低質量的朋友清理出去,屏蔽一些消極負能量的朋友圈,我們才能省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去經營好屬於自己的人脈。

可見,朋友也需要大浪淘沙,互相選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朋友在精,不在多,要重視質量,而不是數量。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我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哪裡,我們的成就便會在哪裡。

心理學上有一項研究結論:人這一生,留在身邊的朋友不超過10個。

很認可演員沈騰的一段話:「真正的朋友都需要花時間去了解。經過時間的沉澱,能留下五個數的朋友已經是人生贏家了。」

而且,關鍵時刻的一個高質量朋友,頂得上一群狐朋狗友。

所以聰明人都知道:朋友少了是一件好事。

因為我們可以把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在幾個朋友身上,最後朋友的質量也提高了,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更加牢靠了。

第三:群居的時間變少了,獨處的時間變多了

曾聽人說,人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這四樣東西:

沒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義的朋友。

估計有人會質疑:如果我們身邊都是這樣的人,與他們斷絕關係,我們最後成了孤家寡人,只能獨處,那該怎麼辦?

答案很明確: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如果我們還沒有等到志同道合、有緣分、互相珍惜的好朋友,那麼就請好好獨處,千萬不能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要濫交朋友。

因為我們如果為了交友而去交朋友,最終很有可能是利益之交,難以找到真心朋友。

人生下半場,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扎心的現實:最大的敵人已經只剩下我們自己。

我們要多花自己獨處,自己與自己交流,戰勝自己內心人性的弱點,便可真正內心強大。正如老子《道德經》中所寫:自勝者強!

人到中年,我們朋友變少了,群居的時間也變少了,但是獨處的時間變多了。

一個人心智成熟、思想豐富,都是從學會獨處開始的。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

當我們獨處的時候,直接面對的是整個世界,因此更加需要勇氣和智慧。一個善於獨處的人,能夠想清楚許多問題,思想和靈魂也會更有深度。

反之,當我們與人交往,處於群居狀態的時候,只需要面對部分人和事。許多人看似忙碌,精通人情世故,實則是在做著低質量的勤奮,用隨大流來逃避與內心世界交流。

正如作家周國平所說: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

一陰一陽之謂道,獨處和交往都是屬於人生的必需品。所以我們既要入世,過著群居生活,又要出世,善於自己獨處。

但是,大多數人是上半輩子群居生活多,下半輩子獨處時光多。

就如朱自清在散文中所寫: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 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

人到中年,朋友少了,獨處的時間卻多了,這也是一種更加成熟的境界和享受,豈不美哉?

結束語:

老子《道德經》中有句話說得很好:少則得,多則惑。

交朋友也是如此,朋友越多,麻煩越多,是非越多,精力越分散,困惑越多;

朋友少了,交友更加專注,質量提高了,關係也更加靠譜了。

所以,我們要辯證看待中年之後的朋友減少,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因為人到中年,朋友越來越少,其實是一件好事,福氣也會多一點。

今日話題:

你有幾個真心朋友?歡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動

跟著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讚、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