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架構大調整半年後,華為雲又有新動向,在網際網路市場爭奪猛烈

ai財經社 發佈 2021-09-28T18:53:17+00:00

在今年春季突然宣布進行了一系列組織架構大調整的華為雲,最近又有了新動態。AI財經社從業界獲悉,近期華為雲在網際網路市場上爭奪激烈。

撰文/AI財經社 鄭亞紅

編輯/ 趙艷秋

華為雲的基本盤

在今年春季突然宣布進行了一系列組織架構大調整的華為雲,最近又有了新動態。

AI財經社從業界獲悉,近期華為雲在網際網路市場上爭奪激烈。在業界一家雲計算企業每日統計的各公司落單信息中,華為雲新訂單的特點不僅在它傳統強勢的政企市場,還有諸多的網際網路客戶。

這則消息在今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得到了華為高層的確認。「在遊戲、音視頻,這種雲原生的企業,最近已經有一個趨勢是H+X,即華為雲加另外一個雲。」2021年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到。據悉,80%的中國Top50網際網路企業選擇華為雲。

魯勇稱,隨著企業對安全和應用的要求不斷提高,多雲部署已成為行業慣例。而華為雲在此態勢下,成為了不少網際網路客戶的選擇。

作為一家靠通訊設備起家的ICT巨頭,華為進軍公有雲後,它最顯著的優勢在於具備To B的基因。這不僅給華為雲提供了存量的大B客戶,還讓它順利適應政企市場To B的打法,甚至在組織架構、貼身服務等方面,成為各家雲廠商學習借鑑的樣本。

但另一方面,對於能否做好網際網路市場、能否運營好一朵雲,業界對華為雲質疑的聲音一直都有。

「華為雲沒有自己的基本盤業務。」此前,多個雲計算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表示。他們認為,像阿里雲有螞蟻金服和淘系,騰訊雲有遊戲、QQ和微信,這些業務讓各家的雲計算能經歷某些巨量垂類市場的商業磨鍊,順勢搭建生態,並作為對外進一步擴張的後盾。相較而言,華為雲沒有讓外界看到它有能支撐起自身業務的基本盤。

「雲的本質絕不僅僅是賣硬體,還要有運營能力、有應用生態。」一位雲行業的資深人士強調,但華為雲給外界的印象是雲計算基礎設施的提供者,在應用等能力上有所欠缺。

華為雲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2021年上半年,華為雲經過了一系列組織架構的變動,其中管理團隊幾經調整,最終張平安任華為雲CEO。張平安的身份特別,他同時還是華為消費者雲總裁。隨著他的到任,華為消費者雲與華為雲拉開了全生態融合的序幕。

這一布局有其深意。一位華為內部人士告訴AI財經社,回過頭來看,2017年華為雲宣布進軍雲計算時有種重新開始的感覺,出於不能「新瓶裝舊酒」的考慮,它當時把消費者雲和私有雲都撇開,但也正是這種「骨氣」給一些客戶留下了華為雲基本盤缺失的印象。

張平安出任華為雲CEO後,幾次在公開講話中表示,消費者雲是華為雲最大的客戶,加入客戶視角的觀察和舉措,更有助於做出客戶喜歡的雲服務基礎設施。

實際上,消費者雲是基於華為智能終端構築的網際網路業務的雲平台,它的底座一直用的是華為雲。根據公開數據,截止到2020年,華為在全球有10億設備,其中7億是手機,其餘是各類智能設備,比如平板、PC、智慧屏等。

這些終端就跑在消費者雲上,它包括華為包羅萬象的應用市場,還意味著各種維度的數據和豐富的運營經驗。

消費者雲的一名員工稱,目前已經看到華為雲與終端雲在做深入協同,內部希望把終端雲積累的網際網路經驗與華為雲結合,而終端雲也會為移動應用開發者提供華為雲的服務能力,包括雲存儲、雲伺服器等。

一位頭部雲計算企業的人士對AI財經社稱,他關注到,在剛剛舉辦完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雲宣布今年會瞄準aPaaS戰略,並推出「開天aPaaS平台」。「這個平台更有針對性地打開發者群體,這意味著華為雲的某些變化。比如,讓企業減少開發、減少投入,不需要去做運維和生產部署。」他認為,此前華為雲的主要問題出在不太適應雲的打法上,華為擅長打地面戰、陣地戰,但在雲上有時顯得過重,而aPaaS類似產品服務的推出,讓其順應雲帶來的一些變化。

按照華為雲的說法,這個平台是將行業數位化轉型經驗和創新,沉澱在雲平台上並變成可被調用的服務,提供給行業開發者,讓開發者不必重複造輪子。而它其中一個核心就是,把華為雲服務和終端雲服務進行了結合。

據了解,到目前為止,該平台已經開放了支付、搜索、瀏覽、地圖、廣告等5個數字業務根引擎,圍繞移動開發者提供相關服務,基於華為雲開發的移動應用可以一鍵上架到華為應用商店。

同時,在工業、汽車/出行、零售、醫療健康、互動媒體、新聞資訊等九個垂直行業,華為雲開天aPaaS開放了50個以上的場景化雲服務,128個套件, 超過2萬個API接口。

一位華為雲內部員工對AI財經社稱,從消費者雲和華為雲商業策略和技術上的協同開始,也許就是華為雲迎來超車機會的時刻。

網際網路和政企業務的想像力

「大家不知道華為視頻的能力是排在全國前幾的,之前很多東西都躲在後面,其實這塊東西華為已經做得很大了。」接近華為消費者雲的人士,以視頻為例稱,過去很多人忽略了華為的一些軟實力,這不僅包括華為視頻App,還有其背後的多個技術。

提供雲手機和雲遊戲等業務的廣州速啟科技CEO周捷告訴AI財經社,以「自由視角」這一技術為例,華為雲已走在行業前列。自由視角是一種空間視頻技術,它利用相機陣列進行同時拍攝,讓觀眾能夠自由選擇從四周看向中心的角度,並在這些觀看角度之間自由滑動。

這並不是個新技術,22年前《黑客帝國》裡的基努·里維斯徒手接子彈的經典場景就採用了該技術。當時特效團隊在攝影棚內圓弧形架上安裝了120台攝像機,每台攝影機間隔1秒依序拍攝,再通過後期製作的特效,為觀眾展現出全方位環繞、時間停滯一般的「上帝視角」。

目前,自由視角廣泛應用在活動直播、網紅直播、在線教學等場景。但是該技術條件要求高,需要攝像機陣列以毫秒級同步拍攝,在硬體部署、視頻壓縮、渲染等方面都有不小挑戰。

而華為雲則沉澱下了該技術服務能力。「大型活動的拍攝任務,只要主辦方不缺錢的話,都會去用華為這套技術解決方案。」周捷稱。

據了解,湖南衛視的舞蹈風暴、2021年央視春晚、今年的全運會、以及酷狗音樂,都採用了華為雲的自由視角技術。

今年5月,華為雲還與華為視頻聯合向業界推出了可以通過手機、大屏客戶端360°自由滑動觀看的自由視角視頻體驗。在華為視頻中的一些節目,就可選擇自由視角相關內容進行體驗。

周捷公司的業務也包括自由視角,它承擔了更前台的角色去面對客戶。周捷介紹,廣州速啟科技基於互動視頻技術,結合華為雲開發了一套普適化的自由視角方案,極大降低了軟硬體成本,縮短了布場時間,並增加了直播、點播和精彩時刻等功能,目前已經提供給廣電、電影製作和短視頻拍攝工作室等合作夥伴。

同時速啟科技基於華為雲也提供了雲手機和雲遊戲產品,目前商用客戶包括了遊戲開發商、渠道商和廣告投放平台等等。

一家網際網路應用公司的管理者張然告訴AI財經社,他看到華為終端雲的技術給華為雲賦能,兩者在做一些融合。他以RTC能力為例闡述這種變化。簡而言之,RTC是一種音視頻編解碼能力,在直播、在線教育、電商等領域廣泛應用。

「原來華為雲在這塊是不占優的,但消費者雲有這個能力,它有個暢聯通話應用,這個應用積累了上億分鐘的數據,每天還都在產生大量數據,這使得華為不斷持續優化整個底層鏈路的技術,沉澱的RTC能力很強,現在消費者雲把它搬到公有雲上,是一個特別大的加分項,華為雲現在在這個領域能排到前三。」張然說。

鬥魚也在走多雲部署的戰略時,選擇了華為雲作為其中一朵雲。AI財經社了解到,鬥魚走多雲模式主要是為了應對業務的連續性問題。今年早些時候,B站曾癱瘓6小時,一度登上熱搜。而鬥魚這樣的直播平台,別說癱瘓6小時,就算是卡頓幾秒,可能損失都會很大。

作為直播這類天然的雲原生業務,在這種情況下,選擇綁定一家雲廠商,就成了一個冒險的行為。再加上一些創新業務,比如BLACKPINK這樣的高人氣主播首秀、連麥互動等,都對鬥魚在基礎設施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且鬥魚的直播平台上每天都要處理上百T的數據,需要具備彈性海量的計算和存儲資源,同時也需要各種新技術,比如AI、CDN、轉碼、大數據、RTC等,而這些都可以與華為雲展開合作。

與此同時,伴隨移動網際網路在社會中的滲透,政企雲業務的需求也在演化中,他們需要移動網際網路的技術和自動化運營思路。而與消費者雲的協同,讓華為在C端積累的網際網路經驗,以及IT流程數位化轉型的經驗,都能放到華為雲上,幫助開發者在C端和B端能力共享。

AI財經社獲悉,華為雲與終端雲的帳號、開發、運營平台已經統一。張平安介紹,任何一個開發者在終端雲生態里都可以看到華為雲的基礎設施服務;而使用華為雲基礎設施服務的應用開發者,可以一鍵把開發應用發布到華為應用商店上。

「除了手機,還有智能家居,這些都會是華為消費雲的重要客源。車聯網裡的智能駕駛,車路協同這些技術都依賴雲邊端的能力,華為在這方面也有技術積累,這兩塊也是不可估量的。」華為內部員工周宇對AI財經社稱。

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上,張平安透露,未來華為雲也會陸續把作業系統、資料庫、人工智慧、編譯器、編解碼、算法等根技術,通過雲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千行百業的客戶、夥伴和開發者。讓企業客戶不用在重複造輪子,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在技術服務的加持下,阿根廷頂級醫療服務企業Emergencias使用華為雲建立了雲上遠程診療系統。五糧液基於華為雲,開啟了從釀造、流通到銷售等環節的全面數位化轉型之旅。海螺水泥將IT系統部署在華為雲,通過5G、雲、AI的協同創新,實現了工廠智能化與產業綠色化。

「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多個客戶都簽了云云協同的深度的合作協議,有幾十個現在已經做了,一方面他們把原來的雲切換到了華為雲,另外一方面他們在終端雲生態里又找到新的市場空間。」張平安稱,接下來會繼續加大兩個雲的協同。

華為雲再出發

華為雲過去一段時間裡頻繁的調整,讓業界一直較為關注。多位雲計算行業人士對AI財經社曾分析,華為雲調整背後顯示出自身的焦慮,作為一家傳統IT公司在向雲計算轉型的過程中,華為雲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的過程顯然沒有那麼容易。

在9月底面對媒體的採訪中,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直面了這個問題。他非常坦然地承認,作為一家傳統的IT公司,華為做雲的過程是十分痛苦的。「都知道雲是未來,知道公有雲是趨勢,但是內部就是轉不過來。」

徐直軍稱其中最困難的不是研發,而是銷售和商業模式的轉型。華為過去擅長的是賣伺服器、賣存儲、賣私有雲,這些收入來得快,公有雲收入來的慢。徐直軍解釋,華為先開始想把計算、存儲和雲放在一起,一起使勁,促進華為雲的發展,所以成立了雲與計算BG。

「但是發現,市場上碰到一起就打架,我們就把它們分開,分開還是打架。今年我們又做到一點,乾脆把雲原生的組織全部放到雲BU,我們在公有雲這塊獨立建銷售隊伍。」徐直軍表示,在外部看來華為雲變來變去是痛苦的過程,但可喜的是華為雲活了下來,「還在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

華為中國區總裁魯勇稱,用八個字形容華為雲這幾年的發展,那就是「厚積薄發」和「後發先至」。

經過半年多的驗證後,有業內人士觀察到,華為雲選擇走的這條路可以與谷歌雲相對照。2016年9月底,谷歌將多個業務都合併到谷歌雲這一品牌下,包括Google For Work、Google Apps、Chromebook筆記本、企業移動服務等,而在此之前這些雲端產品都是獨立存在的。

整合之後,谷歌雲囊括了很多谷歌生產力應用,包括Gmail、谷歌文檔(Google Docs)、谷歌表格(Google Sheets)和谷歌幻燈片(Google Slides),還包括Google Maps for Work和Google Search for Work提供的服務。

外界對於谷歌雲這一整合也有深入的解讀。當時,在AWS和微軟雲的強勢競爭下,缺乏To B基因的谷歌雲需要爭取企業客戶的青睞。五年前谷歌雲這次整合品牌的目的,是希望以這些軟體作為重點的雲服務入口,吸引更多企業客戶。前谷歌雲計算業務的負責人戴安·格林表示,「我們是谷歌在雲服務方面的所有資源,我們就是『谷歌雲』,是一系列技術、解決方案和產品的集合。」

儘管之後谷歌雲在全球市場份額上仍居於第三,但資源整合後,谷歌雲顯然在雲服務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期,谷歌雲更是拿到多個大型政企訂單,包括Twitter、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Space X等。

IDC分析師諸葛蘭對AI財經社稱:「谷歌雲的做法國內沒有完全對標的,除了仰賴技術實力,國內的應用市場發展也還不規範,也需要雲廠商在開發者社區、生態合作夥伴生態持續地投入。」她表示,華為雲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從一個追趕者步入頭部玩家的行列,它既要保持住在優勢領域的市場份額外,也需要進一步擴展新的市場。

對終端雲的協同之外,華為雲也在充分協同流程IT雲、車雲等。這幾朵雲將形成最優的整體數位化能力,為客戶智能升級助力。

成立於2017年的華為雲,經過4年多的發展,如今已成為政企智能升級的首選,進入全球前五,中國前二,成為增速最快的一朵雲。而在一系列調整和協同後,外界認為,華為雲最終將孕育出更新的能力、打法和空間。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