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根思:犧牲7年後,戰友讓他有了1個孩子,並說,這就是你的兒子

路生觀史 發佈 2021-10-01T06:12:50+00:00

1950年11月27日夜,風大雪急,一聲嘹亮的衝鋒號響起,第九兵團發起進攻,長津湖戰役拉開序幕。1950年11月29日,楊根思在堅守長津湖畔1071.1高地東南側小高嶺戰鬥中,率領三排打退美軍八次進攻,在最後只剩下他一人時,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年僅28歲。

我說,我的兒子就是你的兒子。

——楊德盛

楊德盛是抗美援朝老兵,如今還健在。

1950年11月27日夜,風大雪急,一聲嘹亮的衝鋒號響起,第九兵團發起進攻,長津湖戰役拉開序幕。美軍要想避免被全殲,必須守住未被包圍的下碣隅里,並從此處突圍出去。楊德盛所在的20軍58師172團1營3連,接到的任務,就是直插下碣隅里,截斷美軍的退路。

這個連隊就是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0集團軍機步58旅3連——楊根思連,時任連長楊根思。1950年11月29日,楊根思在堅守長津湖畔1071.1高地東南側小高嶺戰鬥中,率領三排打退美軍八次進攻,在最後只剩下他一人時,毅然抱起炸藥包沖向敵群,與敵人同歸於盡,年僅28歲。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每當銀幕上出現英雄王成手握爆破筒縱身躍入敵群的雄姿,響起《英雄的讚歌》這首動人旋律的時候,楊根思連的官兵都格外激動,因為部分取材於老連長楊根思英雄事跡的著名電影《英雄兒女》,在銀幕上再現了當年楊根思在朝鮮戰場上氣吞山河的英雄壯舉。楊德盛更是如此。

楊根思是江蘇泰興人,和楊德盛是老鄉。在楊德盛的記憶里,1950年11月29日天一亮,敵人先是十幾架飛機對陣地輪番進行轟炸、掃射,然後,就是瘋狂的地面進攻。開始時,楊德盛是作為炮兵作戰的,不過他們只有20發炮彈,只能是省著打,打到敵人第三次進攻的時候,炮彈用盡。炮兵只能轉為步兵。也就是在這之後,有了楊德盛和楊根思之間的最後一次對話。

楊根思:「我來跟你講點任務……小楊你要注意……」

楊德盛:「好,我一定做到不給老鄉丟臉!」

就這麼簡單和樸素,沒有多餘的一句,卻成了戰場上的軍人們最深情的豪言壯語。

1950年,楊德盛與楊根思在上海戰役結識。因為是江蘇老鄉,比起一般的戰友,他們之間有更多的了解。在他們之間,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戰友,是江蘇興化人,叫王大群,70年前也在楊根思連隊。由於三人是老鄉,當年經常在一起多次約定著這樸素的戰友情誼:「在戰爭中,如果我們當中誰犧牲了,活著的人回家鄉時,要去看望犧牲戰友的家人。」

在敵人的第四次進攻中,楊德盛繳獲了一支美軍的「大八粒」步槍,但自己的腿部也中了一彈,子彈打在右腿膝蓋上面一點,沒有傷到骨頭。在接下來的敵人第五次進攻中,英軍皇家海軍陸戰隊三個大個子英軍士兵發現了趴在雪地上的楊德盛。

楊德盛這樣描述了當時的情形:被敵人發現之後,我退了回來。敵人的目的是抓我做俘虜,所以沒有開槍,其中一個士兵快步逼上來,單手持槍,槍口對著我。我向後退了幾步,因為當時處在一塊斜坡地上,為使自己站得更穩些,我下意識地蹲了一下身子。正是這個小動手給了反擊的機會,我穿的是帶釘子的鞋,又蹲著身子,不會輕易被滑倒。但那個士兵就這一樣了,他穿平板鞋,站不住,一滑就倒了,讓我有機會把槍轉過來,從他背後捅了一刺刀。第二個士兵到來時,我再用刀已經來不及了,就調轉槍口,朝他開了一槍,把他打死了。第三個士兵到來時,我開槍用刀都來不及了,被他用刺刀刺中下腹。當時天冷,捅了一刀有點感覺,但不知道痛,解決了他,我從衣服上撕下來一塊布包紮了一下。隨後,王大群將我背下了陣地。

70年前的那一聲巨響,在楊德盛的心裡還有這些: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環境中,血很快就凍住了,連長楊根思大概一米七五高,腳穿42碼鞋子……那一聲巨響之後,粉身碎骨,連個屍首都沒有……至於王大群,數十年來,楊德盛一直都一直在尋找他的音訊,但一直都沒有結果。

受傷後的楊德盛被轉回國內,當時,他所在的3連一共169人,只剩下了5個人,全部負了傷,在回國治療時又有一個戰友犧牲在了路上。楊德盛在黑龍江治療了一個多月,傷口癒合後,重新回到朝鮮原部隊。巧合地是7年之後的11月29日,妻子為楊德盛生下了一個兒子,楊德盛說:「連長,我的兒子就是你的兒子。」並為兒子取名楊根寶。2019年,第六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抵達瀋陽,90多歲的楊德盛在兒子楊根寶的陪伴下,從成都來到瀋陽,迎接昔日的戰友。

楊根寶說,父親歸隊後,在1951年4月下旬的華川阻擊戰中,他所在的連隊被記集體二等功。5月份,父親所在的部隊向三八線南進發,來到距離漢城近20公里的地方,與敵人打了一場遭遇戰。在那場戰鬥中,父親從戰場上撿了一枚迫擊炮照明彈和炸藥桶,並將他們帶回了祖國。其後,迫擊炮照明彈和炸藥桶一直被父親珍藏在家中,與軍功章、軍服等放在一起,從不准他觸碰。

英雄常在,楊根思犧牲後,朝鮮政府在長津湖畔修建了一座楊根思英雄紀念碑。在國內,1955年10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英雄家鄉楊貨郎店興建「楊根思烈士祠」。1965年改名為「楊根思烈士紀念館」,1970年改名「楊根思烈士陵園」。

楊根思用生命保住了陣地,在他的信仰里的「三個不相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題詞讚譽他是「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子,國際主義的偉大戰士,志願軍的模範指揮員」。1951年12月,志願軍總部把他生前所在連隊命名為「楊根思連」,這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軍隊中第一支以英雄的名字命名的連隊。該連是1932年閩東「藍田暴動」中誕生的紅軍連隊,先後參加了艱苦卓絕的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火燒虹橋機場、抗美援朝戰爭等重大戰役戰鬥。

戰歌再次響起:「英雄猛跳出戰壕,一道電光裂長空,地陷進去獨身擋,天塌下來只手擎,兩腳熊熊趟烈火,渾身閃閃披彩虹!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在新的歷史時期,「楊根思連」一直與時俱進秉承「三不相信」精神,不斷使「老傳統」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一直在戰場上打頭陣、訓練中當先鋒的標杆連隊,不僅情灑「5·12」,在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災中被授予「抗震救災英雄集體」榮譽稱號,還曾礪兵「朱日和」,將「楊根思連」的大旗牢牢地插在了「藍軍」的陣地上……楊德盛對老連長說:「當年我們在朝鮮為國為民作戰,一切都是為了和平,為了老百姓安居樂業,現在願望實現了,我到現在都忘不了你們!」

2020年,楊德盛又在兒子楊根寶的陪伴下來到泰興楊根思烈士陵園,看看老連長楊根思的墓。在那裡,他泣不成聲,說:「老連長,我和兒子一起來看你來了!」這是他從1952年起,第9次到泰興「看」老連長了,又說,如果王大群有了音訊,能和他一起來看看老連長,不知道應該有多好!

本文為整理編寫,主要參考資料央視新聞《楊德盛:他們的願望我們都實現了》(2020-10-26);紫牛新聞《楊根思犧牲紀念日,泰興來了一群抗美援朝老兵》(2020-11-30)。感謝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