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像到觀覽:海洋生物在哪裡?

學習時報 發佈 2021-09-26T23:56:52+00:00

然而在遙遠的古代,除了靠海謀生的漁民,能近距離接觸海洋生物的人並不多,神秘大海里的眾多生靈僅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存在於文人的作品裡。

宣統元年(1909年),已經執掌後宮的隆裕太后決心修建一座「水殿」,親題殿名「靈沼軒」,計劃在殿中下層蓄養魚群,以環繞一周的玻璃為窗增加觀賞效果,觀者可在殿內透過玻璃欣賞魚景,宛若置身海底,因此「靈沼軒」亦稱「水晶宮」。

然而在遙遠的古代,除了靠海謀生的漁民,能近距離接觸海洋生物的人並不多,神秘大海里的眾多生靈僅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存在於文人的作品裡。

對海洋生物的記錄與想像

歷史上的中國常被認為並不太重視海洋的價值,但事實並非如此。漢武帝一生至少10次東巡觀海;秦始皇更是一個極其嚮往海洋的皇帝,他曾在芝罘等地刻石,以記頌其武功威德,並手持連弩射魚,還派遣方士徐福入海求仙,尋找長生不老藥,支持了最初的海洋探索活動。

尋藥的徐福最終下落不明,後人認為他到了日本。而在當時,他的不歸,預示著秦始皇一系列希望落空的同時,似乎也是對海洋無以回應的最終註腳。海洋幽暗而陰晦,充滿未知的危險,「未知」既是一個讓人恐懼、敬畏的開始,也是好奇心和想像力的發源地。

《山海經》這部古老的奇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書寫海洋的經典之作。前5卷是「山經」,中間有8卷是「海經」,後4卷是「大荒經」,最後一卷為「海內經」。雖然「山經」在前,但從篇幅來看顯然「海經」居多。書中描繪了許多與海洋有關的生物,比如《大荒北經》裡的燭龍,可以不吃不喝不睡,還能呼風喚雨,眼睛一睜一閉就是晝夜的輪轉,如同大海恆動不息形象的化身。對遠古人物的描繪也常打上海洋底色,比如刑天,他來自炎帝族,居住於海邊,在《山海經》中的形象猶如螃蟹。

古人對海洋生物的記錄不僅僅是想像,也包含了認真的考據。明萬曆人屠本畯著《閩中海錯疏》,記載了福建沿海地區的水產動物的形態、習性以及分布等,對海洋生物分類有一定貢獻,但其首要書寫動力還是「物之大莫若魚,而味之美亦莫若魚」,大概「吃」是人類開發世界的永恆動力吧。「海錯」一詞出自《尚書·禹貢》,中有記載「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後成為海味、海洋生物的統稱。

另一本據說是乾隆皇帝枕邊書的《海錯圖》,也是位畫家兼「美食家」的傑作。此書是清代畫家聶璜所著,共有4冊,記載了300多種海洋生物,被譽為藏在故宮的古代「海洋博物館」。上述關於「海錯」的著作,無不透露出作者對美味海鮮的深愛,說他們不是「吃貨」也實難令人相信。

不過,《海錯圖》不僅有大量的紀實作品,也添加了不少想像成分,像會吃人的「海蜘蛛」以及寓意不吉的「海和尚」,等等。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子不語》中對海和尚進行了描述,說是「遍身毛如獼猴,髡其頂而無發,語言不可曉」。

在各地方志中記載的故事也不少,像康熙二十八年漁民在富寧州海上捕獲了一隻大鱉,剛露出水面,一看居然掛著一張人臉,嚇得大家又慌忙把它丟了下去。海中既有美食也有危險,海洋代表著未知、冒險和邊緣,也象徵著奇幻、利益與霸業,勾起人類無盡的征服欲。

貿易的動力

在中國政治和輿地學認知里,海洋已經到了一個王朝統治能力的邊緣,也是人們可知事物的邊界。然而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航行路線不斷開闢,航海圖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航海圖是南宋《輿地圖》,標註了到達日本的航線。但至今可見的航海專圖,應是明代摹繪元代的《海道指南圖》。明代是中國航海圖製作的巔峰,「鄭和下西洋」後《鄭和航海圖》隨之被繪製。

清代大規模的官方航海活動已不多見,但對海洋貿易早已司空見慣。《管子·禁藏》對海洋之利分析透徹,「漁人之入海,海深萬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經濟利益一直驅使著人們泛舟於波濤之中。歷史上,對南中國海至南太平洋地區的海參貿易,中國實現了長期掌控,到18世紀70年代,中國的市場價值已令人無法忽視。

對華貿易的巨大逆差讓英國商人積極尋找高利潤的對華貿易品,於是通往中國的「極東航線」(英國探尋的連接中國與澳大利亞的航線)被開闢後,殖民者開始將目光轉向了大洋洲海域分布廣泛的海豹,它們的毛皮能在廣州獲得巨額利潤。航海圖的日趨成熟與世界貿易發展相輔相成,全球化的深入帶來了近代海洋貿易的繁榮,也催生了知識的共享。

水族館與海洋研究

隨著海洋開發的深入,對大自然征服的重要一步,是給生物進行種類劃分,「博物志」知識開始從紙面閱讀變成觀覽。自1853年世界上第一個用於展覽的水族館在英國攝政公園對大眾開放後,柏林水族館、巴黎水族館等也相繼建立。1878年,威斯敏斯特的水族館裡的一條鯨魚,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柏林大水族館裡也放置了不少稀有海洋生物。這一時期的西方水族館不僅為觀賞,也是為研究海洋物種而建,將人們帶入深奧的海底世界中。

中國也緊跟世界潮流,開篇述及的靈沼軒,是一個未曾實現的水族館願望,在建築方面有著濃厚的中西合璧特色,隆裕太后專門從自己的財庫里撥款修建,但隨著兩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工程也隨之中斷。不過即便建成,其旨趣也最多為皇家觀魚而已。

近代還出現了勸業會以及博覽會中的海洋生物展覽。博覽會起源於工業革命前夕的歐洲,各國展示自己物質文化的活動很快風靡全世界。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參考了1903年日本大阪內國勸業博覽會的布局,右側設有水族館、教育館等展廳。勸業會閉幕後,還出版了《南京博覽會各省展品調查書》,被譽為「出有憑據的清國物產志」。

自1862年英國舉辦倫敦漁業博覽會以來,在各國的競相擴張中,漁業已經和國家海權密不可分了。為此,當1905年義大利邀請清政府參加將於次年舉辦的米蘭世博會時,正在經營江浙漁業公司的民族實業家張謇認真備賽,其展示的海產品、漁具、地圖等共獲獎牌百餘枚。

到1928年,全世界共有公立或私營的水族館45所。1930年,中國科學社成員在青島開會,蔡元培等倡議建立中國海洋研究所,籌備計劃有3期,第一期便是建立水族館。1932年,中國的第一座水族館終於在青島成立。水族館共4層,有標本室3間,海水玻璃展覽魚池18個,露天魚池2個,還有研究室、儲水塔等,從海上捕獲的一些海洋生物,海牛、海象、海龜、海豚等,既用來展覽也用於研究。

從想像的水族生物,到人們可以近距離看到甚至觸摸到海底生靈,經歷了漫長的時間。水族館的建立意味著曾經不可知的海底世界正慢慢被人類熟悉和掌控,對自然世界的征服似乎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5年的一部電影《海洋深處》描述了人們在「未知世界」捕獵鯨魚的故事。大約從中世紀開始,鯨魚油成為西方最重要的燃料來源之一。因此,19世紀初新英格蘭地區的出海口,還在持續盛行著捕撈鯨魚的活動。影片中年輕、俊朗的主人公充滿男子氣概,正對應了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不可一世。然而在捕鯨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一頭智慧過人的白鯨,這位海洋生靈不僅不願坐以待斃,反而施計讓滿船人員幾乎折損殆盡。一個來自21世紀的弦外之音傳遞到觀眾心中: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人類更要敬畏自然,因為放眼歷史,人類對自然從未有過真正的征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