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明上河圖看宋代的「中式文藝復興」,以及近代化萌芽的出現

遨遊史海 發佈 2020-01-16T23:56:35+00:00

說起清明上河圖,相信大多數讀者都不陌生,這可以說是反應我們古代市井文化巔峰之作,在這長達5米多的畫卷中為我們生動的描述了宋代城市面貌、以及各階層的生活狀況。

說起清明上河圖,相信大多數讀者都不陌生,這可以說是反應我們古代市井文化巔峰之作,在這長達5米多的畫卷中為我們生動的描述了宋代城市面貌、以及各階層的生活狀況。為我們了解宋代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料。

在這幅鴻篇巨作中我看到了街道交錯縱橫,民居鱗次櫛比,商鋪錯落有序,酒樓歌館遍設,招牌幡幌滿街,商旅雲集,車水馬龍,給我們展現了一個繁榮的都市社會。今天我們就共同從這副都市社會分析一下比歐洲更早的「中式文藝復興」和近代化特徵。

第一、商業繁榮下刺激的市場經濟和貨幣經濟發達,以及城市化的進程加速

宋代是繼唐中期之後又一個商業的繁榮期,古人有兩句話可以形容當時宋代統治上層和普通百姓對商業的看法,「貨殖之事益急,商賈之事益眾」「人家有錢本,多是停塌、解質,舟船往來興販,豈肯閒錢買金在家頓放」由此可見宋朝百姓有了閒錢也是投資理財。可見當時的商業氣息已經滲透到普通百姓的觀念之中了,而統治階層更是以此作為主要的賦稅來源,更加重視商業化的發展。


在國家財稅結構上,農業稅是古代封建社會統計階層的財稅命脈,一直以來農業稅所占比重最大,而宋朝時期農業稅所占比重下降,到了南宋後期來自非農業稅的財政收入已經接近85%,農業稅已經可有可無了。這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都是不敢想像的事情,到了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之後清政府的田賦比重才不到50%。

貨幣化也是宋朝達到中國古代社會的頂峰,政府每年都要發行和鑄造大量貨幣來滿足民間交易需求,據統計每年都要維持100萬到300萬貫,最高年份達到570萬貫。而明代近300年鑄幣總量,還不到宋朝兩年的量。我們再從貨幣使用的維度上看,宋朝的貨幣從市場交易結算到官吏僱傭酬勞,已經政府的稅收,都開始使用貨幣。

宋代的商業繁榮開始慢慢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人口的比重也是歷朝歷代的最高峰,北宋時城市人口占到20%,到了南宋達到25%。據斯波義信的看法,南宋鼎盛時期可以到達30%。而對比後世,晚清時期的城市人員一直在10%以下,民國時期才達到10%,建國後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城市化率也才不過15%左右。

第二、階級縱向流動開始以及帶來的文藝世俗化

商業和城市化的加速形成也近代社會另外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契約化,從古代封建社會的人身依附轉為契約關係。或者通俗點講就是平等化的萌芽。宋代以前不管是少數民族的部落的部曲還是奴婢,都屬於「賤民」,而這些在宋代都已經消失了,成為國家編戶的齊民,擁有平等的法律主體了。貴族化的消亡,平民時代的到來,正是西方社會最初在文藝復興初期顯現的人生來是平等的思維。隋唐時期雖然就出現了科舉制,但是平民靠著科舉轉換階層的案例非常少,或者說幾乎沒有,但是到了宋朝,這個狀況大為改觀,取士不問士家。據學者對南宋寶佑四年(1256)《登科錄》的統計發現在601名進士中,平民出身的417名,寒門子弟占了絕大多數。 「貧富貴賤,離而為四」這句話很好解釋了宋朝的百姓可以打破階級限制的狀況。古代貴始富,而帶了宋朝,貧、富、貴、賤四者可以自由組合。

另外一點就是平民藝術出現在歷史舞台上,這裡的平民藝術除了是平民創作的藝術還包括創造平民生活的藝術形式。宋朝學校完全向工商農士等開放,藝術形式上也出現了滑稽戲和話本等平民的藝術生活形式。我們開題所講的《清明上河圖》以及《踏歌圖》都是反應平民生活的畫卷。

宋朝開始打破人員流動的自由性。這種流動既包括了地理意義上流動也包括了階層之間的縱向流動。即固化的等級結構打破,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上升的機會。古者鄉田同井,人皆安土重遷,流之遠方;無所資給。而宋朝開始,可以通過商業、僱傭都形式或者存活的能力,所以也為人員的流動性提供了基礎。人人之間出現了趨富心態,這就像近代西方社會文藝復興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


第三、法律體系的複雜化以及法治化出現,平等思維萌芽

我們一起來看看宋朝的法律體系的建立。宋朝在商業氛圍濃厚的影響下建立了民商事立法。其中規定了民間租賃、買賣、抵押、出典、借貸以及財產繼承等等。南宋思想家陳亮總結道:「漢,任人者;唐人法並行;而本朝則任法也。」這就出現了西方社會近代化過程中必備的法治化。



第四、海外貿易的繁榮

宋朝的海外貿易高度繁榮,當時整個宋朝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中經杭州、福州、泉州,南抵廣州以及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諸國進行海上貿易。並且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關稅收等,據當時統計,每年從海上貿易中收稅達到200萬貫錢。而明清時期只有區區幾萬銀。


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宮崎市定曾經說到「中國宋代實現了社會經濟的躍進,都市的發達、知識的普及,與歐洲文藝復興現象比較,應該理解為並行發展,因而宋代時十足的東方文藝復興時代,宋代社會可以看到明顯的資本主義傾向,呈現出了與中世紀明顯差異」。我們在探討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萌芽時,仍然套用西方的近代化標準,商業繁榮刺激下市場經濟和貨幣經濟發達,人民的平等化和流動性,法治化的出現,思想和文化的世俗化,而宋代的中國則基本具備,並且比西方提早了五百年。

我們遺憾於11--13世紀就已經出現的近代化萌芽隨著宋朝的滅亡,蒙古鐵騎踏入中原王朝而嘎然截止,宋朝的覆滅不是普通的王朝更替,而是用明代黃宗羲的說法叫「亡天下」今天我們稱之為「文明的中斷」。元朝做為遊牧民族帶著草原上的落後的政治制度把剛剛出現的近代化萌芽連跟拔起,而明朝取代元朝後又照搬了元朝的政治制度,甚至更加嚴格的執行海禁、宵禁等,治理體系的粗鄙化,帶著強烈的中世紀色彩。我們研究歷史的同時為一千年出現的文明曙光而高興,另外還帶著深深的遺憾感,或許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性吧。我們中華民族經歷風風雨雨的變革和轉折,我們個人何嘗不是呢,讀史為鑑,明辨自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