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演唱「氣沉丹田」的真諦

戲曲寶 發佈 2020-05-07T22:57:15+00:00

只有掌握了腹式呼吸法,才能真正具養氣狀態,自然凝氣于丹田,實現掌握「氣沉丹田」的真諦。但在特殊情況上,如在睡眠、喝水不小心嗆著等情況下,人就具有自我保護功能,即瞬間就會將食物或水從鼻腔里噴出來,以保護自身的安全。

「氣沉丹田」的真諦——腹式呼吸01

「丹田經絡之氣」,也就是腹式呼吸之氣。只有掌握了腹式呼吸法,才能真正具養氣狀態,自然凝氣于丹田,實現掌握「氣沉丹田」的真諦。

腹式呼吸,是胎、嬰兒生命本能的呼吸形式。能夠自由行走的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不採用這種呼吸方式。但在特殊情況上,如在睡眠、喝水不小心嗆著等情況下,人就具有自我保護功能,即瞬間就會將食物或水從鼻腔里噴出來,以保護自身的安全。還有,人在大笑、搬重物需要猛用力時,也需要腹式呼吸。有一些特殊職業,如氣功、武功練習者、技巧性發音工作者等,都需要練習腹式呼吸,以養成內外通達之氣息。特別是技術性發音工作者,不論是什麼專業、行當,都要採用這種腹式呼吸,才能獲得「經絡之氣」生髮的一氣貫通之靈氣。


腹式呼吸的基本程序,首先由「 經絡之氣」也就是「丹田」的內氣,結合吸入的外界清氣,在體內由「經絡之氣」統帥,產生氣源動力。這種真氣,能量集中,有自控力量,直接作用於膈肌的「中心腱」,彈向最強的「 核心」處自然形成穩定的氣柱。這是氣息能源向聲波轉化的一個重要過程,是整個發音過程的一個氣息勢態的自行轉折,這一步做好了,能量集束,能準確地衝擊聲帶前! " # 正確的發音工作區,聲帶協調振魂產生基音。這是由氣息能量轉化為信息能量的聲波。聲波流動過程的輻射與反輻射,引發本體頭腔、胸腔共振,這一過程始終都是在「 經絡之氣」堅實的支持下進行的。


演唱者在這種技術性發音過程中,鼻咽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鼻咽部可以說是難以開發又可以開發的技術性發音的「金聲之礦」,除了聲帶發出聲波需要「經絡之氣」以外,這又是一個更需要的「 經絡之氣」開發聲波與之產生共振的關鍵性部位。


這個部位具有最有利的解剖學位置。它位於頭部近中區,與「經絡之氣」準確衝擊聲帶正確發音工作區前1/3處產生的聲波直接對應,當聲波集束衝擊喉咽管直衝鼻咽部時,聲波束在此集中,輻射與反輻射效應在此特彆強烈,從而激發頭腔聲音共鳴即腦後音共振,推動強化聲波高位置輻射產生最好的音響力學效應。演唱者以此為中心,按意願需要使聲波向四面八方進行連鎖輻射效應,最大限度地開發頭腔及相關所有腔體共鳴潛能,達到擴大發音空間、腔體全面自然共振的神奇效果。

與此同時,這種做法會給聲音加上許多美妙的成分,即通過共鳴腔體使之成為聲音的「 化妝師」,將聲音過濾、凈化、美化,擴大音量,增強韻律,使演唱聲音結實、集中、有穿透力,效果十分明顯。這是「經絡之氣」貫通聲腔產生演唱特色的又一神奇功能。


鼻咽部這座「金聲之礦」,不管演唱的人意識到還是意識不到,它都是聲波最集中交匯的部位,也是向高空間聲波輻射的必經之路。鼻咽部聲波共振,這與動力氣息能量來源有直接關係。因此,需要人們用真氣去努力加以開發。而腹式呼吸及與之相關的「丹田經絡之氣」,就是開發鼻咽部的「金鑰匙」。


如何做到自然貫通的「 腹式呼吸」?筆者認為體驗腹式呼吸應從練習吹口哨開始,但初學者以不同的方式吹口哨,其最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一是用口腔氣息吹口哨,這樣氣息靠上,離振動體嘴唇最近,從而可以鼓著腮使勁吹。由於氣息太靠上,口腔內氣壓強,氣柱不集中,急於排出衝擊振動體,從而使嘴唇開縫面積較大,結果面部肌肉雖然大多參與了「統一行動」,但口哨也吹不響。


二是採用胸式呼吸方法吹口哨。這種做法是當要吹口哨時,立即意識到在扎腰帶處向外擴張一點,作為吹口哨的氣息支持。這個位置是膈肌呼吸運動的工作區,上下浮動的範圍較大,向四周擴張面廣,氣散不集中,「中心腱」有力用不上,缺乏「丹田」「經絡之氣」的支持,結果口哨也吹不飽滿,或勉強吹響,但很難聽。


三是採用腹式呼吸方法吹口哨。這就是「 氣沉丹田」,由腹部丹田氣貫通胸腔之氣,實現胸腹一氣聯通。具體說,當有人想吹口哨時,嘴唇一收,舌頭一卷,還沒有開始吹的瞬間,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丹田」處部分腹肌微微收縮,自然協調推動膈肌收縮。「經絡之氣」推動「中心腱」核心區,能量束集中上升送氣,氣源集中、有力。細微的能量束,緩慢地通過氣管通道,穿越聲帶工作區,進入口腔。由於氣源深遠,上下貫通,口腔氣息能源集中而不膨脹,也不急於排出細微能量束,從而就可以穿過嘴唇小縫,磨擦嘴唇產生聲波,口哨吹響。


可見,吹口哨的人的一種下意識動作,並不需要刻意掌握一定的「技巧」,而只是一種生理本能氣息的體驗。由於這種生理本能符合自然規律,反而比那種刻意追求更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練腹式呼吸的最簡單辦法是將「氣沉丹田·聲貫頂」的發音關係「倒過來」,這樣做的目的是強化頭腔共鳴的有機目的性。演唱者首先根據專業特點和個性化音聲特點、藝術作品要求特點,有意識地選擇頭部聲波輻射空間,這樣「氣」就自然逼到下「丹田」,聲音共鳴先上去,所需氣息變穩變深,於是氣就下來了,很快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自然規律。


其他技巧性發音均可根據不同的職業特點隨意移動聲波輻射空間,這樣就很快改變了演唱者使用胸式呼吸的發音習慣,將呼吸支持點逼到下「丹田」,充足的丹田氣開啟藝術家的嗓音活力,使發音既省力又收放自如,還能預防和治療各種運動性嗓音疾病,還可以在演唱過程中不斷擴展嗓音,實現神奇的音質及音域空間釋放。


藝術演唱,氣沉丹田,以丹田真氣貫串發音機能為和諧共振。而藝術家體驗到頭腔聲音共振,逼著真氣下沉,唯真氣下沉于丹田是產生聲波的基礎。翻過來說,「氣」又受真聲互動引導,聲在上,氣跟隨支持,聲當先頭,氣是後盾,聲到哪裡,氣就「支持」到哪裡。


聲音上去,氣下來,反過來,氣上去,聲音下來,這是藝術家發音本能中對立統一矛盾體的自然互動規律,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藝術演唱發音規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