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典發生關係/從弦樂四重奏 遙想貝多芬世界

欣新聞 發佈 2013-01-17T13:13:36+00:00

圖說:貝多芬不僅創作出傑出的交響曲與鋼琴協奏曲,在弦樂四重奏上的創作亦相當出色,幾乎是室內樂團演出的必備經典曲目。(擷取自維基)欣傳媒 | 記者陳思瑜/台北報導貝多芬不僅創作出傑出的交響曲與鋼琴協奏曲,在弦樂四重奏上的創作也相當出色,幾乎是

圖說:貝多芬不僅創作出傑出的交響曲與鋼琴協奏曲,在弦樂四重奏上的創作亦相當出色,幾乎是室內樂團演出的必備經典曲目。(擷取自維基)

欣傳媒 | 記者陳思瑜/台北報導

貝多芬不僅創作出傑出的交響曲與鋼琴協奏曲,在弦樂四重奏上的創作也相當出色,幾乎是室內樂團演出的必備經典曲目,像2012年底訪台的美國室內樂天團茉莉亞弦樂四重奏,就選擇了兩首貝多芬的曲子演出。


在貝多芬的創作生涯中,除了交響曲、鋼琴曲外,共作了16首弦樂四重奏,但不像他的鋼琴奏鳴曲那般遍及整個音樂生涯,而是在他作曲的早、中、後3期中,各有某個程度的集中創作,因此這些作品,各自表現出貝多芬在不同時期的特徵,也讓後人得已藉這些樂曲,想像他當時的內心世界與時空環境。

早期創作
清晰明快、簡潔易懂
貝多芬在1798年開始寫的六首室內樂作品,都被歸納為作品18,並被視為他早期的創作,最初發表於1800到1801年,可以看作是貝多芬對海頓、莫札特在該體裁音樂方面的總結,而且也是他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之後最重要的寫作項目,其中第四號被視為年輕熱血的貝多芬早期創作中,相當有名的一個C小調作品。


中期創作 開拓弦樂四重奏新高度
而中期的弦樂四重奏,則是非常受歡迎的三首:《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第10號《豎琴》和第11號《嚴肅》。《拉祖莫夫斯基四重奏》是貝多芬在創作Op.18約五年之後的再次回歸,這三首作品對弦樂四重奏的意義可比《英雄交響曲》對交響曲的意義。

它們既顯示了貝多芬開闊的視野,又讓人看到了貝多芬嫻熟鋼琴技巧的影子。它們拓展了弦樂四重奏的音樂形式,將情感與戲劇性結合到一個新的高度。


晚期創作  艱深、氣勢強健
離上一首四重奏12年後,貝多芬寫了最後五首弦樂四重奏,分別為Op.127開序、Op.130和132為中篇、Op.131和135結束,特別是最後一首,被人認為是貝多芬的「音樂遺囑」,和在創作Op.18有些相似,這五首作品佔用了貝多芬一整段時間,因為他對這些作品反覆揣摩,力盡完美。


與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所展現的柔美氣氛相較,晚期的弦樂四重奏顯得力量雄渾,氣魄強健,也變得非常艱深,出現了早期作品中不曾多見強烈的半音、不諧和的經過句,貝多芬甚至在Op.130降B大調這部作品中,突破弦樂四重奏以四樂章區分的慣例,寫了六個樂章,在Op.131升c小調四重奏更有七個樂章。

【延伸資訊】
誠品講堂:http://www.esliteforum.com.tw/

原文網址: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222587&type=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