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與法國的相愛相殺,從拿破崙與威靈頓時代就開始了

無齋公子曰 發佈 2021-09-30T04:43:47+00:00

英國和法國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然而,兩國之間卻有著一段愛恨交織的孽緣。在過去的一千年裡,英國人和法國人彼此總是看不順眼,為此,兩國人民打了很多次嘴炮。


英國和法國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然而,兩國之間卻有著一段愛恨交織的孽緣。因此有人說:英吉利海峽也許只有30多千米寬,但它卻有1000年那麼深!


在過去的一千年裡,英國人和法國人彼此總是看不順眼,為此,兩國人民打了很多次嘴炮。比如,法國國王路易十五聲稱,「英語已經腐化了王國的思想,我們不能讓下一代仍舊面對被英語侵蝕的風險。」而英國作家裡奇馬爾·克朗普頓則回擊說:「我不想和任何法國人說話,如果他們想和我說話可以學習英語。」


再如,愛爾蘭作家勞倫斯曾說,「法國人相信談愛就是做愛。」但法國作家弗洛拉·特里斯坦回應道:「在法國,最受尊敬的社會成員是女人。而在英國,卻是馬。」


另外,法國前女總理埃迪特·克勒松在訪問倫敦期間,發現竟然沒有男人向她拋媚眼,於是憤憤不平地說:「四分之一的英國人都是同性戀……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女人不感興趣,這是一個與家教有關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一種病!」



不過,美國將軍巴頓的一句話,倒是狠狠地在法國人的軟肋上打了一拳,他說:「我寧願面對一個德國師,也不願意身後站著一個法國師!」


法國並不是沒有偉大的將軍,最出名的一位就是那位驕傲的皇帝——拿破崙。這位大帝確實戰功赫赫,在其鐵騎縱橫歐洲大陸之際,即便是一貫鄙視法國的英國佬,也不得不酸溜溜地說一句:「法國人就像火藥,陰暗、卑劣,但如果把他們聚集起來,就會成為可怕的力量。」


在拿破崙成為軍事獨裁者、自封法國皇帝的短短几年時間裡,他贏得了比以往幾個世紀加起來還要多的戰鬥,可謂空前絕後。他吞併的歐洲領土,比希特勒用飛機和裝甲坦克占領的領土還要多。


而且,拿破崙絕不僅僅是一個戰爭販子,他不僅改善了法國的財政困境,親自編撰了一部沿用至今的法律書籍,還創造了法國最值得驕傲的文化傳統——國家管制的妓院!


拿破崙認為,「妓女是生活必需品,沒有她們,男人就會在街上攻擊體面的女人。」因此,拿破崙將這一古老的行業變得合法化,他要求妓女必須登記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如果她們遵守這些規則,就可以合法地工作。但窗戶必須永遠緊閉,這樣過路的人就不會因裡面發生的事而感到震驚。


由於拿破崙對妓女持有如此寬容的態度,因此在他的軍隊中,通常會有一群願意為任何有錢、戰利品或過夜床位的士兵提供服務的女性「追隨者」。或許這也是拿破崙軍事戰略的一部分。


遺憾的是,這群女性「追隨者」並沒有提升法國軍隊的士氣,反而磨滅了法國士兵的血性。


1813年6月13日,在西班牙北部海岸一個叫做維多利亞的地方,英國傳奇將軍威靈頓與法王約瑟夫的軍隊交手了。此時,約瑟夫正與自己的情婦膩在一起,當威靈頓的手下撲向毫無防備的法國軍隊時,約瑟夫竟然扭頭就跑,而他的部下們也跟著這位統帥四下逃竄,簡直亂作一團。


這支法國軍隊所擁有的的151門大炮、數以百萬計的子彈,以及各種閃閃發光的好東西,包括整個皇家的資金、約瑟夫所有的珠寶和數百名婦女,以及法國軍官們的「旅伴」,全都被英國士兵搶掠一空。隨後,威靈頓一路攻占了土魯斯和波爾多,整個法國西南部全部淪為英國人的占領區。兩年後的1815年,就連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也在滑鐵盧遭遇了一場慘敗,成了英國人的戰俘。



但對拿破崙來說,痛苦還遠遠沒有結束。被放逐到聖赫倫那島之後,他的身體每況愈下,自1821年開始,這位曾經精力無比旺盛的男人,開始臥病不起,身體狀況急速惡化。


1821年5月5日晚上5點49分,這位曾擁有大半個歐洲的前皇帝去世了。雖然所有醫學證據都表明,拿破崙死於遺傳性的胃癌,但很多法國人堅信,自己的皇帝是被狡猾的英國人用慢性毒藥害死的。


更讓法國人無法接受的是,在拿破崙死後,他的私人醫生安東馬爾基偷偷把拿破崙的陰莖切了下來,交給了為拿破崙舉行臨終祈禱和葬禮的牧師保羅·維尼亞利。拿破崙的貼身男僕事後也在一篇雜誌報導中聲稱,維尼亞利將皇帝的「法式長棍」帶回家裡作為紀念品。


1927年,這個令人不適的紀念品,曾在位於紐約的法國藝術博物館進行展出。那些興致勃勃的圍觀者,將這一展品描述為乾癟的鰻魚、鞋帶、海馬和葡萄乾——總之,它並不討人喜歡。



在了解到英國人對待法國人心目中的戰神的手段後,你一定能理解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法國人心裡那種怪異的感覺:英國部隊穿過英吉利海峽,有史以來唯一一次不是為了擄掠。


在將近千年的時間裡,英國人幾乎不放過任何可以襲擊法國的機會,但這一次,英國軍隊前來是為了協助法國人保衛國土。而這並不是兩國最後一次合作,二十幾年後,兩國再次同仇敵愾,聯手對抗強大的德國。


只不過,這場合作更像是一場鬧劇。在戰爭期間,邱吉爾曾如此評價戴爾高:「他就像一頭洗澡時受驚的母羊駝。」而戴高樂則毫不客氣地回擊道:「英國和德國一樣,是我們的宿敵!」——從兩國首腦對彼此的評價中,我們不難看出英法之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恨情仇。



即便到了今天,這對世仇之間,仍然嘴炮不斷。比如,法國人經常批評英國與美國走得太近,或者更確切地說,像奴隸一樣,盲目模仿自由市場經濟。


在法國人看來,英國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美國的全球化,並對歐洲鄰國表示忠誠。但很顯然,英國人通常只對他們想做的事感興趣,特別是對那些能夠惹惱法國人的事尤為著迷——在2008年的次貸危機中,英國人的做法再一次讓法國看到了這一真相。因此有人說:「經驗表明,除了危機時刻,英國和法國的關係更接近於近距離對抗,而不是手挽手在巴黎街道上前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