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般造物,佛像之美

文玩小超哥 發佈 2020-01-27T22:33:53+00:00

肋侍菩薩雲岡石窟 北魏早期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了三國時代。從三國到魏晉、南北朝,一共361年,這三個半世紀的中國大地上戰亂頻生、兵連禍結,和平的日子少,打仗的時候多。

肋侍菩薩 雲岡石窟 北魏早期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了三國時代。


從三國到魏晉、南北朝,一共361年,這三個半世紀的中國大地上戰亂頻生、兵連禍結,和平的日子少,打仗的時候多。


供養菩薩 雲岡石窟 北魏中期


這一時期,宗教類建築得到了飛躍發展,其中典型的案例就是各種石窟。


中國的四大石窟全部開鑿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後列代均有修繕、新增。


最早開工的是敦煌石窟,開鑿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這一年,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亭呼朋喚友、曲水流觴,寫下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


30多年後,後秦政權在甘肅天水開鑿石窟,是為麥積山石窟;北魏拓跋氏立國之初,就在大同開鑿雲岡石窟,到了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又在新都南麓開鑿龍門石窟。

佛龕及彩塑 莫高窟第249窟西壁


這四大石窟成了那個時代崇佛、信佛最直接的證據。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第二十窟


佛教和中國木雕的有機結合發展出了清刀木雕佛像技藝,木雕佛像成為古代精美的藝術品和古代文化傳承。


清刀木雕技藝,最早可追溯至西晉。那時,浙東地區出現了一種佛像雕刻技藝,由此雕出的作品色澤純白、紋理清晰、刀痕細膩、形象生動,一問世便受到各方關注。南宋後期,這種雕刻技藝更是隨著佛教文化的倡導日漸成熟,並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

西晉太康年間,一些清刀作品便遠涉日本,一度成為日本後來佛像雕刻的模本。


到了唐宋時期,清刀木雕佛像開始了真正的發展。

南宋後期,這種雕刻技藝隨著大批南遷人士對於佛教文化的倡導而逐漸成熟,並在明清時達到鼎盛。


從此以後,大量的清刀木雕作品飛入尋常百姓之家,廣泛適用於房梁、窗欞、床榻等木製結構的建築或日用品之中。

清刀技藝傳承了中國從漢唐以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教造像儀規。


雕刻匠融繪畫、設計、雕刻於一身,完成複雜的工藝流程,從備料、設計開始,歷經選材、拼接、打粗坯、整細坯、挖心、嵌眼、修光、裁金、上彩等多道工序。

清刀木雕工藝精湛,刀法細膩流暢、造型慈祥親切。雕刻中保留了原木天然紋理色澤


製作後只略施淡彩,色調典雅勻稱,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清刀」修光的整體效果非常出色,整體磨砂質感非常出色,讓雕件整體檔次更上層樓


而且後期越是氧化之後,越顯得比磨光方式處理的要優越,質感更能體現出來。

用清刀雕刻成的佛像肌體柔軟圓潤,面容清穎端莊,眼神慈祥親切,服飾飄逸,質感強烈,將宗教與藝術進行了完美的結合。


清刀木雕佛像一直受國內外大寺院青睞,成為眾多寺院的收藏品。

直到民國時期,因為當時廟宇重修活動頻繁,賽神廟會眾多,清刀木雕佛像需求量大增,清刀技藝仍在不斷提高。


而從民國後期開始,因為種種歷史原因,清刀技藝日益衰弱,日漸面臨瀕危境況。

一千多年來,清刀技藝的傳承也是採用「口傳身教,心手相應」的傳統方式,即以師徒關係傳承或因父子關係傳承,且「傳男不傳女」。


這種傳統的傳承方式也很大地局限了這項技藝的推廣和普及。伴隨著木雕收藏的不斷升溫,名貴稀缺的各種料質,配上清刀工藝,讓整件木雕工藝品擁有極高的美觀性。


每一件清刀木雕都充滿了藝術氣息與藝術張力,在日後定會有很大的升值空間,會不斷地增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