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瑪共和國為何崩潰?全怪希特勒?

好奇挖掘組 發佈 2020-02-21T10:33:55+00:00

1933年2月27日,德國發生了國會縱火案,之後國民議會授權希特勒可以不經議會通過任何法律。一、劣勢地緣政治格局陷阱地處中東歐,東臨俄羅斯,西接法蘭西,北望英格蘭,南緣奧地利,德國的這一地緣政治格局極像處於一個包圍圈裡。

1933年2月27日,德國發生了國會縱火案,之後國民議會授權希特勒可以不經議會通過任何法律。


至此,魏瑪共和國的議會民主制崩潰。魏瑪共和國也已名存實亡。



德國一戰戰敗後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對病入膏肓的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化療,然而,它最終沒有成功。不但沒有成功,還失敗得一敗塗地。


我們常常會將魏瑪共和國的崩潰,粗糙地歸結於希特勒,事實上卻沒那麼簡單。魏瑪共和國的崩潰有其複雜的原因。


一、劣勢地緣政治格局陷阱


地處中東歐,東臨俄羅斯,西接法蘭西,北望英格蘭,南緣奧地利,德國的這一地緣政治格局極像處於一個包圍圈裡。但魏瑪時代,舉國上下的主流都在用敵意和悲壯感強化這種劣勢的地緣政治格局,這正是產生狹隘民族主義的溫床。



二、隨意更改國體陷阱


德國成立共和國是一戰後被列強所強加的,他們更多是出於情緒,而不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屈辱感造成了共和國的民意基礎嚴重不足,這導致了魏瑪時期大量民眾懷念帝國時代,尤其是國防軍系統成了蔑視共和國的右翼大本營。


須知,君主的存在並不意味著一定妨礙民主,作為憲政母國的英國可謂最好的例子。世界近現代的民主化進程中,因貿然廢除君主制實行共和國體的轉型可謂異常慘烈。在集權傳統深厚的國家,廢除君主後留下的權力真空往往造成群雄割據以及血腥問鼎的格局。除了德國之外,大革命後的法國,西班牙內戰都是共和國轉型的慘烈案例。



三、激進民主制陷阱


歷史上成功的民主都是循序漸進的結果,英國、美國就是較為成功的案例。對選舉權應當進行一定的限制,以提高選舉品質。對於那些缺乏自由民主政治訓練,民主教育剛剛開始的國家,過於激進的、追求絕對平等的民主選舉有時候是災難性的。魏瑪共和國就是這樣,他們那種品質欠佳的普選方式,最終將大打民族主義牌的希特勒送上了權力巔峰。


四、政黨制度陷阱


魏瑪共和國不合理的議會制度,造就了多如牛毛的政黨,導致難以形成有執行力的單一政黨內閣,通常只能產生聯合內閣。這種內閣就會變得十分脆弱,沒有凝聚力,為一個問題吵一兩年,完全沒有行政效率。戰後德國吸取教訓,設置了以5%門檻的比例代表制為基礎的聯立制選舉機制,迄今運行得很好。



五、總統權過大陷阱


魏瑪憲法賦予了總統巨大的權力,當時被一些人稱為「替身皇帝」。總統權力太大,這是相當危險的。容易導致其他的權力腐敗,包括總統家屬干政。興登堡連任總統時,已是80歲老人,將大量政治事務交由其兒子代辦。



六、福利國家陷阱


魏瑪共和國雄心勃勃的福利國家計劃,是其嚴重經濟危機的主要禍根之一。大規模的福利只能由一個繁榮的經濟體才能提供,但國家經濟不可能永遠繁榮,它受制於諸多條件。再加原有的經濟基礎就已經遭到嚴重摧殘,因此長期陷入高赤字財政與經濟低迷的雙重陷阱,也就毫不奇怪。


七、國家資本主義陷阱


魏瑪共和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實行的「國家資本主義」。在政府權力極大的制度安排下,政府會忍不住傾向於各種管制。經濟領域過多的權力干預,導致了保護主義以及特定行業的特權,它在助長經濟方面行政壟斷的同時,挫傷企業家的積極性,抑制創新,加劇國民經濟的刻板與僵化。



八、通貨膨脹陷阱


1923年的惡性通貨膨脹,除了一些顯而易見的原因,比如沉重的外債、尚未調整健康的經濟結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魏瑪政府有意無意的放任。


九、極端意識形態陷阱


作為德意志帝國的遺產之一,魏瑪共和國不得不繼承其地緣政治格局的惡劣與科學、文化超前這種矛盾性所產生的意識形態後果,這表現為各種對立的思潮彼此相互激盪。魏瑪共和國後期,溫和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潮沒落,被極左和極右思潮取代,最終結果無論是雙方誰勝出,都將埋葬共和國(最後是極右翼納粹主義勝出)。



十、司法不公陷阱


國家權力對社會生活的干預是全方面的,它也不可避免地體現在司法領域,而這是對政權合法性傷害最大的領域之一。例如在勞資關係上,魏瑪政府就頻繁使用「國家仲裁制度」來解決勞資關係,這是用行政取代了司法。


再如,魏瑪時代的司法在對待極左和極右的態度不是一視同仁的,明顯偏袒極右。這樣的偏袒讓左翼人士感到憤怒,而同時也鼓勵了右翼的進一步作惡。所以,後來魏瑪共和國亡於極右翼的希特勒,多少有點「罪有應得」、「自作孽不可活」。


好奇心驅使,挖掘史料逸聞——【好奇挖掘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