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長津湖觀感:能回答這個問題,就能理解抗美援朝(劇透慎入)

巴山夜雨涮鍋 發佈 2021-09-29T12:01:59+00:00

有幸看了點映的抗美援朝題材大片《長津湖》,說點感受。說《長津湖》,就免不得把一年之前的《金剛川》拉出來做比較,畢竟都是熱映的同主題國產大作。

有幸看了點映的抗美援朝題材大片《長津湖》,說點感受。

說《長津湖》,就免不得把一年之前的《金剛川》拉出來做比較,畢竟都是熱映的同主題國產大作。雖然這種比較的結果,完全沒啥懸念……

首先是整體感覺。《長津湖》能打8-8.5分。

《金剛川》也就在及格線之上一點吧。無論從價值觀、敘事手段、整體節奏還是人物塑造方面,前者都能甩出後者一條街去。當然了,這兩部影片,從彼此獲得的資源、拍攝時間都是無法相提並論的。蘭曉龍的編劇水平擺在那裡,也是那誰誰難以望其項背的。

以前調侃香港影片,說他們能把黑社會片子拍得很深沉很有歷史感,拍歷史大片卻像是黑社會打架。這個評價同樣適用於《金剛川》,也適用於《八百》。而《長津湖》在大型戰爭的背景下,將鏡頭聚焦於一個連隊的戰鬥,卻能比較好地把個人與歷史,與國家民族融合起來。

《金剛川》整體敘事重複了三遍,而《長津湖》正片時間接近三個小時,幾乎是一般影片的兩倍,但絲毫不覺得拖沓,反而感覺很快就看完了。當然,這段歷史本來就有太多太多的看點,所以要充實全劇並不難,難的是如何選擇敘事的方法和角度。


第二,影片的價值觀,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為什麼要打抗美援朝」?

其實,這個問題,是所有這個主題的影視劇繞不開的話題,即使不明說,主創和主演自己也必須明白,才能演得出來。這個問題既是問新中國的,問中華民族的,也是問每個參戰戰士的。畢竟,在那種情況下,與那樣強大的敵人交戰,不弄明白這個問題,根本堅持不下來。

《長津湖》影片中,借劇中人的口,把話已經說明了。

一是才給咱分了土地,有人又要搶走咱們的。這個不能忍。

二是我們這一代把仗打完了,下一代就可以不打仗了。

不談國際局勢,不談意識形態,就是這麼簡單。

影片開始,吳京帶著哥哥的骨灰回到老家,與父母、弟弟一起吃飯,拿出津貼交給父母,計劃著蓋一所房子,給弟弟易烊千璽說一房媳婦;戰鬥間隙,吳京勸說老戰友胡軍別回山東了,反正家裡又沒人,不如跟自己回浙江,一起住自己新蓋好的房子,自己還要給他說一房媳婦;胡軍還要想仗打完了,收易烊千璽當乾兒子,占吳京的便宜。這些人,憧憬的其實就是很平淡的家庭生活、天倫之樂。而最終戰火下,他們捨棄了這些東西,為的還是這些東西。

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的家,為了自己的後代,在這個基礎上再推而廣之,到千千萬萬人的家,千千萬萬人的後代。為了保護家園,為了保護兒孫,我們是真能拼命的。我們之所以會把「祖國」放在重要的位置,也是因為一個穩定強大的祖國,才能保障家和兒孫。

志願軍之所以能在如此懸殊的火力差距下,打出如此驚天地泣鬼神的戰役,就是因為戰士們想明白了這兩件事。原國民黨滇軍部隊在起義之後,之所以能從「60熊」變成朝鮮戰場上的「五十凶」,也是因為轉換陣營後,他們理解了這兩件事。

前述兩個原因中,第一個原因更容易理解,但第二個原因在決策層面才是更關鍵的。劇中不止一次進行了強調。從一開始吳京對易烊千璽說的是「我和大哥把仗打完了,你就不用打仗了」,到後面的「我們這一代人把仗打完了,下一代就可以不用打仗了」。而在國家層面上,德勝的「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但凡能把這個問題回答清楚了,那麼影片中的人物就有了自然而然的奮戰理由,而不至於淪為街頭霸王的逞兇鬥狠。


第三,對敵人的刻畫,《長津湖》非常好。有點《大決戰》中刻畫國軍將領的味道。

美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是勁敵,也是反襯我軍實力的最有價值標杆。在過去一些傳統影視中,對於美軍除了描寫其先進裝備外,實際是有醜化的,一般就是喪屍般密密麻麻上來,然後被一片一片割草。

而在《金剛川》中,又走了另一個極端,刻意被「人性」「騎士精神」方麵塑造,以至於兩國之間的大戰,竟然變成了美軍飛行員和志願軍炮手的「單挑」,影片最後另一位美軍飛行員,居然被志願軍用人肉搭建橋(老實說,好傻的策略)的壯舉「感動」,於是放棄了攻擊。


影片《長津湖》中的美軍,首先表現的是壓倒性的裝備優勢。開局仁川登陸,遮天蔽日的戰機,過江之鯽的戰艦,星羅棋布的坦克戰車,配上震耳欲聾的轟鳴,真是鋼鐵的力量威風凜凜。美軍的戰鬥精神也非常頑強,與志願軍短兵相接時,無論是黑夜中的相互掃射、火力壓制,還是在簡易房屋中的瘋狂肉搏,雙方都是竭盡全力,拼到最後。

而美軍的諸位將領,除了麥克阿瑟是一臉驕橫狂妄外,陸戰一師師長頗有大將風度,最後關頭下令直升機運走傷員,自己帶隊冒險從陸路撤退,中級軍官多數也是強悍兇猛,能夠身先士卒。畢竟,這是一支才打贏了世界大戰的軍隊。

影片中,美軍裝備優勢,不再如《長津湖》一樣僅僅是雙方「比法寶」「下棋」一樣的你來我往,而是遮蓋戰場的每一個角落。剛剛入朝軍列就遭到轟炸,糧食、棉服全部被毀;在亂石灘面臨兩架美機偵查,全連被迫倒地裝死,美軍飛行員無意識的亂掃射就造成血肉橫飛;戰鬥中,美軍火力壓制無處不在;我軍殲滅北極熊團,美機立刻降臨,把剛剛還是自家的營地炸成一片火海……而我們的戰士,就是用血肉之軀加上輕兵器,加上自己的機智和勇敢,挫敗了這樣強悍的敵人。

還有一個鏡頭,我軍潛伏在美軍營地附近時,營地中的美軍排隊領取豐盛的肉食、點心,還在挑肥揀瘦,甚至為了插隊而推攘。而我軍戰士則只有發霉和堅硬的凍土豆啃,還要節省幾個作為儲備糧,對比令人心酸。同時,美軍士兵之間也在相約「戰爭結束後你到我家來看看」


第四,展現了諸多歷史節點。

《長津湖》本身是第二次戰役的一部分,影片聚焦的是一個虛擬的連隊的戰鬥歷程。但是影片則從仁川登陸開始,講述了這幾個月中發生了很多歷史事件。包括彭總夜訪中南海,德勝拍板出兵,麥克阿瑟的「回家過聖誕節」等等。這裡面,讓我最動容的是岸英烈士的幾個鏡頭。「幾十萬農民的兒子,一聲令下都上了前線,我為什麼不能去?」結合整個影片中展現的美軍的強大力量,才能理解他父親在那種情況下,讓唯一健康的兒子去參與和美軍的戰爭,是作出了怎樣的表率。

第五,戰鬥過程精彩。

血肉和鋼鐵交織,鬥智鬥勇,全篇壓得人喘不過氣來。有些鏡頭簡直太血腥了。當然,不能說沒缺點,個人感覺很多地方顯得略誇張,像是好萊塢大片的風格了。


最後也說說不足,或者爭議的地方。

一些軍迷批評,劇中還是出現了我軍密密麻麻衝鋒,被敵方火力掃射,疑似在貶低我軍用「人海戰術」。

影片中確實多次出現了我軍緊緊擠在一起衝鋒的鏡頭這個其實是戰爭影片的通病。即使最經典的戰爭片《大決戰》(是電影,不是電視劇)也未能免俗。當然,大決戰的沒那麼嚴重。

畢竟,若按真實的場景,士兵分散稀稀拉拉衝鋒,一個鏡頭可能擺不下一個班,觀眾是難以從屏幕上感受那種鋪天蓋地、地動山搖的氣氛的。而如果用廣角視野,則需要的人力物力又太多。要在控制成本的情況下展現「潮水般的攻擊」,只能真的把人擠成潮水。

其實,在《長津湖》中,不光我軍是在密集隊形衝鋒,美軍同樣是在用幾乎「一槍穿倆」「一個手榴彈炸一片」的密集隊形防守。只不過因為防守方本身有掩體,加上美軍火力優勢,才顯得我軍集團衝鋒被殺傷的比較多。

另一個不足點,我感覺主角七連中幾個人物的形象,以及連隊的氛圍,插科打諢,還是有點「戰狼」的影子,似乎更像是當代青年,而不像那個時代軍人應有的風貌(當然,那個時代我也沒親眼見過,只是固有印象)。戰友們相互開的玩笑,現代感有點強。再如易烊千璽一開頭,還沒認出哥哥,作為一個普通農家子弟就敢對穿軍裝的人動手挑釁,這個也完全不符合剛解放時農民的常有心態。七連自稱「穿插第七連」,還在對上級匯報時如此自稱,也感覺怪怪的,不知道歷史上有沒有這個先例。

還有,影片把大的時代背景交代明白了,然後就落到了七連身上。對整個戰役形勢交代不足。簡單說就是觀眾如果不自己去研究戰史,沒法知道雙方的態勢,以及七連的任務在全局的意義。當然,這個同樣是很多軍事題材影片都有的問題。包括《大決戰》的淮海戰役,這方面交代也不算特別清楚。(其實配幾個動態地圖,總共要不了一分鐘就能講明白)。

還有部分地方節奏問題。比如過邊境時,歷史上是完全爭分奪秒要出境,根本來不及補給,所以車站人員直接脫下自己的棉衣往車上扔。影片中感覺到了車站後,大家還停下來磨蹭了下,吳京一個小小連長還親自去跟車站的領導磨嘰交涉,點菸拍馬,請求車站領導給他的隊伍提供棉服,然後一轉眼又說局勢危急,準備好的棉服來不及送上去。這是在歪曲我軍的供給體系咩……

最後七連攻入北極熊團營地,把美軍團長打倒後,易烊千璽要斃了他,被阻止。這個阻止的理由也顯得莫名其妙,故弄玄虛。(歷史上,美軍團長受傷後被俘,最終傷重不治而死)。

總之,瑕不掩瑜,是一部值得看的影片。就是可能不適合小孩。(太血腥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