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崇雒鄉:「魚螺稻共生」生態種養入佳境

大南平 發佈 2020-06-14T01:32:32+00:00

東南網訊 微風輕拂,暖陽微醺,崇雒鄉上社村「魚螺稻共生」生態種養殖基地間,三五個農民分散在田間,成箱的母螺被均勻地撒入稻田U形溝中,落入田間的螺螄或蜷縮著,或靠著田梗緩緩蠕動,田邊綠油油的波斯菊和香根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擺。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王俊傑

東南網訊 微風輕拂,暖陽微醺,崇雒鄉上社村「魚螺稻共生」生態種養殖基地間,三五個農民分散在田間,成箱的母螺被均勻地撒入稻田U形溝中,落入田間的螺螄或蜷縮著,或靠著田梗緩緩蠕動,田邊綠油油的波斯菊和香根草在微風中輕輕搖擺。

崇雒鄉地處閩北綠色生態區域,田園風光秀美,但發展要素匱乏,產業基礎薄弱。為了加快經濟發展、促進脫貧致富,崇雒鄉運用綠色資源稟賦,創新打造300餘畝「魚螺稻共生」生態種養示範基地,促進了崇雒鄉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發展的步伐。

共圖「致富路」

「悶聲發大財已經不適用於這個時代,構建緊密協作,採取『積木式』創新發展,共贏的路才能走得更遠!」

2016年4月,常年研究農業發展的葉國才,聯合3戶有豐富農業經驗的農戶,以「土地集聚、經驗互通、資源共享、利益共分」的合作理念,投入資金167.7萬元,註冊成立了崇雒洛田裡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

產業決定方向,思路決定出路。經過市場考察,利用多年來傳統的水稻、魚、螺種養殖經驗,結合立體生態循環種養殖發展模式,合作社決定在種植水稻的基礎上套養稻花魚和田螺,打造「螺螄鬆土、排泄物促水稻生長,水稻落花供魚、螺捕食,魚吃微生物凈化水生環境、排泄物促進水稻生長」的三生循環生態鏈。

共引「技術流」

「純天然、無污染、零化肥」是現代人對農產品品質提出的最新要求。

為契合市場給出的需求導向,提高基地現代化管理技術,2017年,福建農林大學農業生態研究所與崇雒鄉洛田裡農機專業合作社簽訂了《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協議》,將合作社「魚螺稻共生」立體生態養殖基地設為「福建農林大學研究生實踐基地」。

通過「農業課題實驗+科研數據反饋」,福建農林大學農業生態研究所持續輸入科研人員100餘名,先後開展了再生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土壤微生物菌群變化、「氮」素利用率等多項課題試驗,實驗成果不僅是科研人員的論文數據,更成為了農業專家指導基地管理的實踐數據。

在基地病蟲害防治指導上,採取在基地周圍引種波斯菊、香根草和安裝太陽能捕蟲燈等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取代傳統的化學防治,既降低了化學物質殘留,更保護了綠色生態環境穩定。

「品種選擇直接影響經濟效益,以每年20餘組課題實驗數據為基礎,市場反饋為導向,現在的『魚螺稻』品種可謂是百里挑一。」葉國才指著基地驕傲地說道。

水稻優選種植抗倒性強、易管理、市場接受度高,且口感香甜軟糯的墾香優莉珍,魚、螺優選本地適應性強、易管理、不易生病的中華圓田螺和肉質鮮嫩、口感好的河苞鯉。

為了改良土壤結構、培肥地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基地利用冬閒種植綠肥紫雲英,不僅降低了農業成本,減少了化學污染,更有效提升了農產品品質、增加了農產品產量,實現了綠色環保和經濟發展雙贏的目標。

共創「新業態」

「土地流轉困難、田塊分散、銷售精力有限是制約『魚螺稻共生』種養殖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瓶頸。」葉國才說,因地制宜推廣「合作社+企業+農戶」發展模式,實現規模化、專業化、產業現代化是合作社的發展目標。

2020年,在南平市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引入福建省南平市潤祥閩北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擬以「合作社包產+聯社包銷」模式,與崇雒洛田裡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簽訂合同,達成長期戰略合作,旨在解決優質大米銷售難、小鄉鎮積聚人力、物力等發展要素難的問題。

「從前種植水稻年收益每畝3000元,現在發展『魚螺稻共生』種養殖產業,每畝收益可達6000元,年收益比從前翻了一倍。」按照「合作社包技術、包銷+農戶包產」的方式,目前合作社已吸引崇雒、黃坑、武夷山五夫等10餘戶農戶發展「稻+魚+螺」立體養殖130餘畝。(洪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