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大米「飄香」萬里

大南平 發佈 2020-06-14T01:37:04+00:00

東南網訊 近日,在浦城縣臨江鎮,浦城縣萬鑫家庭農場的員工正忙著培育秧苗,為農場的4500畝水稻按時插秧做好準備。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王俊傑

東南網訊 近日,在浦城縣臨江鎮,浦城縣萬鑫家庭農場的員工正忙著培育秧苗,為農場的4500畝水稻按時插秧做好準備。農場是種糧大戶馬芳華開辦的,短短四年間,農場從900畝發展到4100多畝。「疫情雖然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造成了影響,但是,在農技人員的精心指導下,我們的種糧效率提高了。再加上國家糧食補貼、農機具補貼等利好政策的扶持,農場的水稻種植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馬芳華對水稻種植的前景充滿了信心。

作為福建省的糧食主產區,浦城縣的耕地面積、稻穀產量均為全省第一。為確保糧食安全,浦城縣結合疫情防控需要,今年全力實施疫情防控力度不減、生產面積不減、產量不減、品質不減的糧食生產「四不減」政策,全面提高糧食品質,實現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糧食產業轉型升級。

政策扶持添活力

該縣成立浦城縣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考核工作組辦公室,與各鄉鎮主要領導簽訂「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責任制」;設立300萬元專項基金,實施縣一級的糧食產業轉型升級暨糧食產業扶貧行動計劃,在優質品種、稻-藥栽培模式、適度規模經營、示範合作社和家庭農場、三品一標認證等方面給予補貼;發放3689.55萬元作為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一般農戶補貼標準為61.1元/畝,種植3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疊加享受30元/畝獎勵……這些政策,都出自南平的浦城縣。

俗話說:「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浦城是我省的產糧大縣,為了確保糧食的產量和質量長期穩定,該縣創新模式,推出了獨具特色的各種惠農的政策舉措。疫情發生後,浦城縣開始重新思考。「我們要確保今年糧食種植面積不低於49.5萬畝,糧食產量不少於21.3萬噸。」浦城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述斌說。

為了做好春耕生產與疫情防控工作「兩不誤」,浦城各鄉鎮實施農資「一站式」配送服務,引導農資企業和商戶提前備足貨源;開通春耕農資預約訂貨服務熱線,依託「龍得寶農資公司」等配送中心採取「一站式」終端配送方式,將優質雜交稻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直接送到農戶手中。春耕到,農時緊。該縣還專門建立貧困戶春耕生產農資需求清單,及時向貧困農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適當延長受疫情影響還款困難貧困戶的還款期限,確保他們的春耕生產不受影響。

打響品牌闖市場

據悉,6月11日,浦城縣政府縣長沈曉文將通過海峽衛視、海博TV平台進行「帶貨」直播,其中的主打產品就是「浦城大米」。這是該縣推廣「浦城大米」品牌的最新嘗試。

酒香也怕巷子深。雖然浦城大米已經是一個響噹噹的品牌,但如何讓品牌進一步「飄香萬里」?浦城縣不斷在探索。

線上,除了縣長帶貨直播,浦城還在積極籌備浦城大米官方網站和官方淘寶旗艦店,預計近期即可上線。該縣與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等配送平台相結合,實現優質糧油產品的快速配送與終端服務。線下,浦城縣成功舉辦了「浦城大米」品牌發布會、中國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在福州、廈門、廣州、義烏等地建立「浦城大米」實體專賣店,和永輝商超、中石油加油站等合作銷售,「浦城大米」品牌在央視上露臉的次數越來越多,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力促打響品牌闖市場的,除了浦城縣的政府部門,還有當地的糧食企業。「糧食企業一面對接農戶,一面對接市場,既要提高種糧戶的積極性,又要確保糧食質量穩定、可靠。」福建省浦城縣旭禾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游洪斌深有體會,只有提升產品品質、打響品牌,才能更好地實現增值溢價、反哺種植環節。為此,旭禾米業引進國內領先水平的低溫碾米生產線、營養配米生產線和先進完善的檢測設備,實現了年加工原糧6萬噸的產能。同時,優選糧食品種,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強化源頭溯源管控,開發中高端大米、五穀組合產品,借力「浦城大米」品牌闖市場。瞄準「不僅吃得飽,更要吃得好」的市場消費需求,發力品牌推廣策略,如今旭禾米業打造的「一枝香」「金禾米」「金桂香」等中高端產品正在慢慢叩開市場之門。

科技助力大米香

在管厝鄉登俊村,除了連片高標準農田能給農民帶來收益,還有水田裡養殖著的青蝦。「我們在浦城這邊建立了『蝦稻共生』養殖基地,依託管厝鄉良好的生態環境,運用生態銀行理念,在400畝水田裡投放2000萬尾蝦苗,讓一片田地可以產生多份收益。」養殖負責人張年江介紹,「稻蝦共生」可以讓一片地產出約13000元,是單純種糧收益的10倍左右。

近年來,隨著新種植技術的推廣,「水稻+N」模式在浦城越來越普遍,從傳統的「水稻+油菜」,到現在的「稻鴨共作」「稻魚共作」「稻瓜輪作」和「稻藥輪作」。「水稻+N」模式給浦城大米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由於化肥農藥使用的減少,水稻的品質相對較高,其生產出的優質大米的價格也更高。這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益和對市場風險的抵禦。

「如果是以往的種植模式,疫情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但是,隨著機械化種植、複合種養模式等新種植技術的普及,我們有信心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限度。」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旭介紹,近年來,浦城縣樹立綠色種植理念,實施「中國好糧油」示範縣、綠色水稻原料基地縣項目,靠著科技、憑著機械化,種糧越來越高效集約,改變了以往種糧多以散戶為主的局面。為抵禦疫情影響,浦城縣組建並規範「浦城縣糧食產業聯盟」,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推進規範化管理,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採取工廠化水稻堆疊暗化集中育秧、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等農業「五新」技術,保證育苗、栽種、管理、收割及加工等整個過程完全達標,確保產出的「浦城大米」符合綠色食品要求。

為了讓大家吃得放心,浦城縣還在近期進一步完善「浦城大米」可追溯體系,依託聯通公司等企業和福建省空間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建設覆蓋種植、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可追溯體系,做到「源頭可溯、去向可查、責任可究、信息公開。

「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浦城大米產業的轉型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品牌價值得到了提升,帶動了銷售價格和產銷量的快速增長,大米產品批發價由2016年的1.6元一斤提升到2019年的5元一斤,帶動了12000多戶農戶增產增收,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張旭告訴筆者,下一步該縣將持續推進「四不減」政策,確保糧食安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讓「浦城大米」飄香「萬里」。(袁野 柳志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