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箭雙鵰的戰略措施:多倫會盟既防備朔方又挫敗沙俄的陰謀

飲馬長歌 發佈 2020-02-11T06:02:12+00:00

在康熙二十六年,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反動叛亂,在沙俄殖民者的聲援支持下,進攻漠北,迫使漠北蒙古三部數十萬人全部遷入漠南。

長歌君按

清朝初年,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今天的內蒙古)、漠北蒙古(又稱喀爾喀蒙古,今天的外蒙古)和漠西蒙古(又稱厄魯特蒙古)。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反動叛亂,在沙俄殖民者的聲援支持下,進攻漠北,迫使漠北蒙古三部數十萬人全部遷入漠南。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清政府召集漠北蒙古貴族及漠南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舉行了會盟,既加強了清政府北部的邊防,又挫敗了沙俄侵略勢力染指漠北蒙古的陰謀,可謂一箭雙鵰的大略。

長歌君敘

一、多倫會盟主要對象和目的

多倫會盟的主要對象是漠北南遷的蒙古貴族,但會盟時要求漠南四十九旗的王公貴族都參加了相關活動,並在會盟期間,康熙還對漠南蒙古貴族們的功勳,多次予以褒獎。因為在挫敗噶爾丹內犯的鬥爭中,漠南蒙古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清政府為了對蒙古各部加強統一和顯示尊嚴,並以漠南蒙古四十九旗作為漠北蒙古的示範,所以才要求漠南蒙古王公貴族參加相關活動並給予嘉獎。

多倫會盟,清政府通過在多倫諾爾附近集中漠北、漠南蒙古各部貴族,召見、宴會、會盟、閱兵、修廟等一系列計劃活動,康熙力圖通過剛柔相濟、恩威並施的策略,實現加強清政府北部邊防,重建清政府在漠北蒙古的管理秩序、遏制沙俄侵略勢力染指漠北蒙古和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

二、多倫會盟的經過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四月,清政府為了節省救濟漠北蒙古中的運輸負擔,按照「安插近邊,給糧米畜產以活之」的策略,號令漠北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貴族會集到上都(今內蒙錫林格勒昭蘇乃木城)至吐力根河一帶。漠北札薩克圖汗部貴族會集到上都和黑棚交界的地方。通過這一措施,方便了南遷的漠北蒙古各部收集離散人口,消除因部屬相互吞併而引起的摩擦,有助於草原秩序的整頓和恢復。

康熙三十年四月三十日,康熙親率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和古北口綠營兵溯灤河而上,下五旗軍隊出獨石口經上都牧場,齊集多倫諾爾。皇帝行營布營設哨以後,令漠北蒙古部眾從百里外移近五十里,按照眾星拱月的布局,與漠南蒙古四十九旗貴族們的帳幕一起,環繞康熙屯列。

五月二日,康熙於行營南門前設置了帳殿,召見蒙古貴族。康熙首先著力調整札薩克圖汗和土謝圖汗部貴族之間因爭屬民相互仇殺的矛盾,通過「請罪、議罪、免罪」的處理過程,使土謝圖汗和札薩克圖汗部貴族「竟釋舊怨,永無離散之苦、爭鬥之害」。解決土謝圖汗和札薩克圖汗部貴族矛盾後,清政府列儀仗、置樂隊,理藩院官員引漠北蒙古貴族列於右隊,漠南蒙古四十九旗王公列於左隊謁見康熙,隨即「演舞奏樂,眾技畢陳」,康熙通過與漠北漠南蒙古王公的一起飲宴歡聚,進一步調整和密切了蒙古各部之間的關係。

隨後,康熙再次召見土謝圖汗等三十五名大貴族,以「賜宴」的形式舉行了會盟,康熙答應了漠北蒙古貴族們「請照四十九旗一例編設」的懇切要求。康熙在宴會上莊嚴宣布「將爾等與朕四十九旗一例編設,其號亦與四十九旗同。」將漠北蒙古南遷各部共分為三十四旗,旗下設參領、佐領,建立了漠北蒙古與漠南蒙古四十九旗相同的制度。制止了漠北蒙古部眾在漠南地區「並無法度,不能約束,以強凌弱,自相劫奪」的混亂局面,從管理上理順了漠北蒙古三部之間和漠南蒙古四十九旗之間的關係。

會盟中,康熙又宣布實行清朝的封爵制度和法律制度,在封號上廢除蒙古貴族自成吉思汗以來的諾顏等稱號,除保留「汗」以外的名號外,一律改為清朝的和碩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稱號和品級,並封賞了那些在平叛戰爭中的有功人員,同時康熙宣布「國法俱在,凡事必依所犯之法治罪」,徹底改變了清初對漠北蒙古管理薄弱的狀況。

五月四日,在多倫草原上,清政府舉行了盛大的閱兵,顯示了進行統一戰爭的強大軍容。五月五日,康熙親自巡閱漠北南遷營寨,「察其窮困者賞以銀布」,又調集大批牛羊賞給三十四旗貴族,五月六日,會盟結束,康熙返回北京。

長歌君探

一、多倫會盟挫敗了沙俄染指漠北蒙古的陰謀。

吞併蒙古地區,直至宰割長城以北的廣大領土,是歷代沙皇擴張主義的既定目標。十七世紀中葉,沙俄殖民主義勢力從西北漠西蒙古、正北漠北蒙古和東北黑龍江流域向南猛烈擴張。到了十七世紀六十年代,在漠北蒙古地區,沙俄侵略勢力已占領貝加爾湖直至石勒喀河的廣大領土,同時向東侵略黑龍江流域,向南陰謀深入漠北蒙古腹地。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十一月,沙俄派費·阿·戈洛文率領二千名俄軍到達楚庫柏興(今天的俄羅斯色棱格斯克),與清政府解決邊界問題,戈洛夫一邊用戰爭和屠殺手段脅迫漠北蒙古的貴族領主向沙俄投降,一邊與割據西北地區的噶爾丹勢力加強勾結,既派沙俄侵略軍向土謝圖汗部進攻,又派俄軍頭目伊凡·卡恰洛夫到蒙古各部提出向沙俄投降的十項條件,威脅蒙古各部不得聽從清政府和土謝圖汗的命令,利用噶爾丹血洗漠北蒙古這樣不利的軍事形式,以求在談判中攫取更多的侵略利益。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七月,在噶爾丹攻入漠南蒙古時,沙俄使節格里高利·吉比烈夫匆忙趕赴噶爾丹軍中,試圖與噶爾丹建立軍事同盟,以圖利用西伯利亞地區東侵和南下。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清政府迅速做出回應,康熙親赴多倫舉行會盟,實現了漠北蒙古的歸附,挫敗了沙俄染指漠北蒙古的陰謀。

二、多倫會盟加強了清政府對漠北蒙古的管理。

雖然漠北蒙古在南遷之前,也有部分旗的劃分,但旗的組織管理制度不健全,旗的地界也不明確,蒙古貴族之間相互爭奪牧場、屬民和財富,常常引起部族仇殺,漠北蒙古部眾處在混亂狀態。在多倫會盟時,清政府先是從漠南蒙古「給地安插」,返回漠北後,又嚴定各旗牧地界限,嚴格審定登記各旗的人丁戶口,嚴格禁止各旗相互兼并越界,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漠北草原上的紛爭,創造了一個較為長期的安定環境,有利於漠北人們的休養生息和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而清朝封爵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實行,對貫徹清政府的管理意圖,對漠北蒙古社會秩序的穩定,又起到了監督保證的作用。漠北蒙古各旗之間在多倫會盟後實現了「恪守侯度,奔走來同,猶漢江朝宗于海」,對清政府的向心力顯著加強,清政府通過理藩院對漠北蒙古各旗之間調動「猶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般輕鬆容易。

三、多倫會盟加強了塞北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政治文化聯繫。

在多倫會盟時,清政府特封哲卜尊丹巴胡土克圖為大喇嘛,俾掌黃教。漠北蒙古各部返回漠北後,清政府立即撥出白銀十萬兩,興建庫倫慶寧寺,慶寧寺後來成為漠北的宗教中心;清政府旋於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令章嘉胡土克圖居多倫匯宗寺,後又為章嘉興建多倫善因寺,令章嘉總管漠南及京師、盛京、熱河、甘肅、五台山等地的黃教寺院,清政府通過以上措施加強了黃教(蒙古貴族信仰的宗教,常通過神權勢力干涉蒙古政治)的管理。

在多倫匯宗寺建立後,多倫諾爾作為京師通往漠南、漠北各部的交通要道,人口日益增加,商業迅速發展,其後發展成為與歸化城並列的蒙古東西部兩大商業中心。每年北京幫和山西幫的商人,將中原地區的綾羅綢緞、棉麻布匹、鐵木瓷器、茶葉藥草、香料雜貨等集中於多倫諾爾,通過駱駝隊運往大漠南北的蒙古各旗;隨後蒙古各旗的牛羊駱駝、毛皮製品、奶製品等行銷內地。每年匯宗寺、善因寺舉行廟會期間,多倫內外商賈雲集、馬市如流,人們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多倫會盟不僅促使大漠南北的安定和統一,多倫諾爾城的貿易繁榮和發展,也加強了塞北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政治文化聯繫。

長歌君觀

清政府在多倫會盟以及會盟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不僅調解了漠北蒙古各部之間的矛盾糾紛,加強了對漠北蒙古的管理,穩定了漠北蒙古的秩序,改善了漠北蒙古部眾的生活;同時也加強了清政府的北部邊防,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又挫敗沙俄染指漠北蒙古的陰謀。客觀上適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歷史潮流。多倫會盟的作用,正如康熙在多倫會盟結束後返京途中說過的那句話:「昔秦興土木之功,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

參考資料:

1. 清世祖實錄(影印)[M]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2. 清史論叢(第一輯)[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繫長歌君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