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詩篇萬古傳,盛唐詩歌為何被稱為唐詩發展的最高潮?

飲馬長歌 發佈 2019-12-29T03:31:05+00:00

繼前文初唐詩歌擺脫「江左遺風」的束縛,從六朝的纖巧輕浮中解放出來。唐詩發展逐步進入盛唐時期的「黃金時代」。▲盛唐氣象的感官印象何謂唐詩的「盛唐氣象」在「盛唐」時期,唐詩作家不勝枚舉,詩歌內容極其廣泛,各種詩體的發展趨於完備。


繼前文初唐詩歌擺脫「江左遺風」的束縛,從六朝的纖巧輕浮中解放出來。唐詩發展逐步進入盛唐時期的「黃金時代」。

何謂唐詩的「盛唐氣象」

在「盛唐」時期,唐詩作家不勝枚舉,詩歌內容極其廣泛,各種詩體的發展趨於完備。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傾向樂觀健康,情操傾向奔放昂揚、無拘無礙,即使是暴露社會的黑暗面,傾吐人間的不平,也顯得波瀾壯闊,敢怒敢言,並帶有豪邁高遠的進取心和強烈執著的氣勢,這就是後人稱道的「盛唐氣象」。

盛唐詩歌有哪些傑出的代表

一、盛唐詩壇的揭幕人:陳子昂

說到盛唐詩壇的揭幕人,非陳子昂莫屬。他雖死在唐玄宗即位以前,但他是把唐詩推向高潮的先驅者。他提倡漢魏風骨,強調要把詩歌從六朝輕浮華麗的詩風裡解放出來,並努力引向面對現實的道路。他慷慨高歌,唱出激昂悲壯的《登幽州台歌》,並以「孤篇壓全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這首詩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似乎思想沉重,氣氛悲涼,但其意境深遠,氣魄雄偉,一改六朝的纖巧輕浮。陳子昂傷感,他想到在無窮無盡的時間長河裡,在浩瀚的天地間,他把自己擺在一個頂天立地的地位,要從前人的手中將照亮人類歷史的火炬接過來,並把他傳給後世。可是他在現實中沒有找到實現這個壯舉的機會,於是在寂寥蒼茫的感受中唱出了自己心中的抑鬱不平,一掃六朝輕浮華麗的詩風。

二、盛唐詩壇的擔當:崔顥、王灣等

在陳子昂之後,盛唐湧現了大批的詩人,如崔顥、王灣等,在當時都負盛名。崔顥的《黃鶴樓》連詩仙李白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律詩一般不允許用重複詞彙的,而且中間四句應該兩兩對仗。而這首《黃鶴樓》打破了這個束縛,前四句用了三個「黃鶴」,兩個「去」和兩個「空」,三四句不作對仗,但一氣呵成、音節瀏亮、氣勢酣暢,讀起來高亢有力,全詩增加了浩然充沛的活力,並給人以解放和擺脫束縛的啟示。更為可貴的是前四句運用空靈縹緲的想像,把對時間的感覺用空間的觀念和事物的形象交錯的表達出來,使讀者進入一個深邃高遠的境界。結尾處寫到自己由於遠離家鄉而愁悶,同時又點名當時已是黃昏,這就使人聯想到時光也在飛逝,因而顯得更意味深長。這種遒勁而又複雜的筆力和手法,在初唐詩歌中未曾看見,只有盛唐詩歌里才找到。

同崔顥《黃鶴樓》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有王灣的五律《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用「青山」、「綠水」開頭給人以眼明心亮的愉悅之感。三、四兩句進一步把人帶到一種和平靜謐的環境裡,顯得天寬地闊,胸襟開闊。五、六句兩句寫海上的紅日衝破黎明德黑暗,新生的春意已滲入垂盡的殘冬,多麼令人欣慰,多麼令人樂觀。

三、盛唐詩壇的豪邁:王翰、王昌齡、王之渙等

由於唐朝統一後國勢逐漸強勢,經過「貞觀之治」,版圖日廣。到了盛唐很多作家都寫出了大量描繪邊塞風光的詩篇。王翰、王昌齡、王之渙等是這方面傑出的詩人。王翰的《涼州詞》可算其中的代表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

《涼州詞》詩中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並不一定是愉快的,但表現的氣氛卻洒脫豪放,帶有浪漫色彩。王昌齡的《從軍行》和《出塞》更從不同的角色寫出了戰士的心情。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從軍行》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從軍行》寫戰士捍衛疆土的決心,《出塞》則流露出徵人憂國思鄉的幽怨,豪邁中不失悲壯。

至於王之渙的《涼州詞》更是流傳千古的名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之渙《涼州詞》

《涼州詞》通過景物形象來傳達徵人的思想感情,豪邁的情感,爽直的性情,堪稱邊塞詩歌中的絕唱。

四、盛唐詩壇的寧靜:王維、孟浩然


盛唐詩壇有王翰等邊塞詩人的豪邁,也有王維等詩人的寧靜。王維早年所作詩歌表達出飽滿而積極健康的青春氣息,如《少年行·其一》和《送元二使安西》充分說明這一點。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王維《少年行·其一》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少年行·其一》既透出青春氣息也有浪漫氣質,只有王維才寫得如此洒脫天真。《送元二使安西》既有欣欣向榮、朝氣蓬勃之意也有依依不捨、勸君保重之意。但到了晚年的王維把思想感情寄托在山水田園之間,描寫自然景物,重視心靈的寧靜。如《輞川絕句》中的《竹里館》。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竹里館》幽靜至極,未免有些孤寂,仿佛「水至清則無魚」和「高處不勝寒」的情味。這可能是詩人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的體現吧。

而與王維齊名的孟浩然,由於長久過著隱居生活,對田野農村比較熟悉,他的詩歌充滿人間煙火,比如《過故人莊》就讀起來頗感親切。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過故人莊》

《過故人莊》里沒有金戈鐵馬的殺聲,只有平靜和煦、家長里短和親人相聚。從孟浩然的詩里可以讀出,到了盛唐時期,輕浮儂艷的六朝詩風已經完全被健康爽朗的盛唐情調所替代了。

五、盛唐詩壇的驕傲:李白、杜甫

盛唐詩壇最值得驕傲的是出現了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兩位偉大的詩人「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他們的藝術成就成為後世的楷模,他們的詩歌思想境界達到了唐詩發展的頂峰。他們的創作活動代表了整個唐代詩壇。李白的詩作主要反映盛唐時期國力的上升階段,而杜甫詩作中主要是安史之亂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局面和安史之亂過程中以及大亂後人民生活顛沛流離的現實情景。

李白一生經歷了盛唐時期,他的詩最能鮮明地、全面地反映這個時期的精神面貌,加上李白自己富有浪漫氣質,在他的詩歌里始終充滿著追求理想和渴望個性解放的精神,所以他的作品更能代表當時盛唐時期整個社會的那種富庶、健康爽朗的上升氣象。杜甫一生經歷了安史之亂前後,其詩作大部分為後世所傳頌的名篇都是在安史之亂前夕和亂後所寫。其特點主要把當時社會從富庶繁榮走向衰落這一過程中人民所感受的顛沛流離如實的記錄下來。安史之亂前杜甫詩作中所表現的主要是對現實的不滿和國事的擔憂;從安史之亂開始直到杜甫貧病交迫致死,其詩作反映的是同情百姓、眷戀故土和揭露社會上的不合理現象等一系列沉重的主題。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李白和杜甫各有千秋。李白在詩作中表現的情感一直是奔放豪邁,直率地唱出自己內心的熱忱和期望。而杜甫在詩作中表達的感情比較含蓄蘊藉,不肯一語道破。如李白的《贈汪倫》,表達自己對朋友的真摯情誼是直截了當,而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則含蓄蘊藉,滿腹心事,寫到「又逢君」便欲說還休地頓住了。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從兩人詩作對比中可以看出李白明快澄澈,杜甫吞吐含蓄,這正是兩人詩作風格和表現手法的迥異之處。

李白和杜甫即使是寫同樣的題材和同樣的情感,兩人的處理方法和感受也極大的不同。李白詩作中最常見的題材莫過於月和酒,杜甫也寫了許多關於月和酒的名句,不妨對比一探差異。

李白寫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過斛斯山人宿置酒》)、「月出峨嵋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峨嵋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在他詩中月既親切又有人情味,而且還摻雜赤子之心的想像。而杜甫詩作里的月就不那麼明亮,容易引起詩人的愁苦。如「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月夜》)和「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入河蟾不沒,搗藥兔長生。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干戈知滿地,休照國西營。」(《月》)則把月亮作為抒發作者情感的媒介,聯想到自己家庭和身世,甚至責備月亮對人世間的冷漠,不能體會詩人內心憂國憂民的心酸和痛楚。

李白和杜甫一生都離不開酒,但其兩人在詩作中的飲酒情景卻大相逕庭。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將進酒》),放達坦蕩;杜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曲江》),即使得意也非常克制。李白「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杜甫「不須聞此意慘愴,生前相遇且銜杯」(《醉時歌》),李白端起酒來只管喝醉,杜甫需得經過痛苦的掙扎後才得暫時解脫。

此外,李白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杜甫卻說「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李白自比為大鵬和駿馬,杜甫卻說「飢鷹未飽肉,側翅隨人飛」(《送高三十五書記》)……這些詩句都反映李白和杜甫詩作的不同風格和特點,李白天馬行空、清雄奔放、不受羈絆,杜甫沉鬱頓挫、含蓄低沉、更有後勁。當然,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相得益彰,共為盛唐詩壇的驕傲,共同代表唐詩的頂峰。

結語

從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到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的五十多年是所謂的「盛唐」時期,由於當時詩人輩出,千古流傳的詩作名篇不勝枚舉,唐詩呈現了蓬勃飽滿、豪邁高遠的氣息,這時期可以說是唐詩發展的最高潮。

參考資料:

1.顧青(編注).唐詩三百首[M]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

2.吳小如.古典詩文述略[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

文中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感謝圖片製作者的辛勤付出,若有侵權,請聯繫長歌君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