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個月 學校貼心引導 小豆丁們成功切換至小學模式

賽罕區大學西路辦事處 發佈 2021-09-28T19:41:31+00:00

在九月剛開學的那一周,很多一年級新生的家長在和記者聊天時,紛紛表示了自己的焦慮和擔心。現在,距離開學已經過去將近一個月了,之前和記者吐槽的家長們欣喜地發現了孩子的新變化,尤其是在行為習慣方面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也開始愛上了小學生活。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小豆丁是怎麼成長的吧!

在九月剛開學的那一周,很多一年級新生的家長在和記者聊天時,紛紛表示了自己的焦慮和擔心。現在,距離開學已經過去將近一個月了,之前和記者吐槽的家長們欣喜地發現了孩子的新變化,尤其是在行為習慣方面有了非常明顯的進步,也開始愛上了小學生活。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小豆丁是怎麼成長的吧!

幼升小環境變化大

家長焦慮甚至大過孩子

「從幼兒園到一年級,我家姑娘特別不適應,班級同學變多了,老師要考慮每一位同學,她感覺不到特別關注,所以就對上學挺抗拒的。」「我們家不光孩子不適應,孩子爸爸也特別焦慮,每天送到校門口就開始擔心,怕孩子找不到教室,會不會一個人上廁所,每天都想給老師打電話。」聽著這樣的對話,也許很多一年級新生的家長都有同感。的確,在九月初入校園的第一周,家長們對於孩子小學生活的擔心甚至多過於孩子,不過在九月即將走到尾聲的時候,家長們發現了孩子的新變化。

敕勒川綠地小學騰飛路校區一年級新生規範坐姿

「我們孩子入學第一周,老師每天教他們怎麼坐、怎麼站、什麼時候上廁所、什麼時候喝水,就像剛上幼兒園時候那樣。一開始我們也不理解學校的安排,後來才發現是有意義的。」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一開始她的孩子特別不適應,覺得老師的注意力不在自己的身上很有挫敗感,經過這幾個星期,在學校也交到了新朋友,適應了很多。她說:「一開始我們也沒有意識到,後來才發現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對於孩子來說很陌生,老師如果不仔細教孩子還真就不會。畢竟小學一個班的學生有50多個,每節課的時間是40分鐘,中間沒有吃飯的環節,下課是自己去活動的,其實和幼兒園每個環節都有老師帶著是很不一樣的。現在回想一下,之前一周的這個準備是很有必要的。經過集體學習,孩子逐漸明白了小學應該怎麼上課,怎麼活動,慢慢就越來越好了。」

同樣,還有另一位市民馮先生,作為一個二胎家庭,老大幼升小,老二還在學步期,趕上開學季把他們一家弄得手忙腳亂。他說:「我女兒倒是挺獨立挺好的,是我焦慮的不行,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每天看不到孩子沒有安全感。每天送到校門口,擔心她入校找不到教室、不能及時喝水……想到啥擔心啥。但是過了半個月,看見孩子每天回來很開心地分享校園裡的新鮮事,我也慢慢放鬆下來了。」

聽口令、學規矩、逐步適應

一年級我能行

「注意坐姿,小腰挺直,小腳併攏!」在敕勒川綠地小學騰飛路校區一年級二班,記者看到,在班主任姜玲發出指令時,學生們能夠很快集中注意力,坐得筆直。隨後,練習舉手環節,孩子們也能快速的手不離桌,將右臂舉起。「和剛入校相比,孩子們的行為舉止已經很規範了。」姜老師認為,中國有一句老話說得很對,「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用一個星期的時間為孩子培養基礎的行為習慣,其實就是在給孩子們樹立規則意識。她說:「比如最基本的坐有坐相,站有站樣,人離桌椅歸位等等,這對孩子們集中注意力、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都能打下非常好的基礎。」

原來,在一年級新生開學之前,很多學校就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做對應的指導。敕勒川綠地小學騰飛路校區在學校公眾號上,為學生和家長錄製了14節微課——「啟航」課程,從專注力、情感力、交往力、學習力等方面來幫助孩子和家長了解、適應小學生活。在正式開學後,學校利用7天的時間從怎樣打水、怎樣上廁所、怎樣排隊等細小的方面,來手把手教孩子。相比家長擔心的孩子換環境如何交朋友這樣的問題,姜老師則說,在初入學階段,孩子最常出現的是難以適應小學上課、下課的節奏。「比如說,孩子們不知道下課時要做什麼,總會問『老師,我能出去嗎?』還有的學生不知道上課時是不能上廁所的,什麼時候想去就什麼時候去;更有孩子會問我們『老師,什麼時候吃飯呀?』總體來說,他們還是習慣了幼兒園做什麼都有老師帶的情況。」姜老師介紹,經過為期一周的行為習慣培養課程,再加上最近幾周的學習、適應,孩子們也逐漸交到了新朋友,有了集體觀念,基本成功地進入快樂的小學生模式。

針對家長出現的焦慮,姜老師也表示理解,並且她認為家長的焦慮是很正常的,畢竟孩子去到了全新的環境,肯定會有一個適應、磨合的過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為6年的小學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她說:「等長大成人後,校園學習生活可能會離孩子越來越遠,但是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伴隨孩子一生的財富。雖然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很細微,但是影響很長遠,希望家長能夠配合學校,引導孩子樹立好規則意識。」

文/圖 呼和浩特晚報記者 王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