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觀音山》,說說導演李玉塑造的南風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

bobo啵啵娛 發佈 2020-02-05T21:40:37+00:00

2011年,李玉和范冰冰、陳柏霖、張艾嘉等人合作的《觀音山》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了三個迷茫的年輕人和一個孤獨的老年人的碰撞。

2011年,李玉和范冰冰、陳柏霖、張艾嘉等人合作的《觀音山》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了三個迷茫的年輕人和一個孤獨的老年人的碰撞。

前段時間南方周末的一篇報導,北大女學生包麗(化名)長期受男友精神暴力,逼她墮胎、絕育等等。當時這件事情就引起了一時轟動,這個北大高材生,和男朋友在一起一年,就讓她完全失去了自信,全身充滿低價值感,以致自殺。

這不由得讓人感嘆,青春太敏感,人心太難測。每個人在愛的同時又很渴望得到被愛的機會,而這種機會不是誰都有的,所以在愛與被愛之間,我們往往迷失自己。

《觀音山》大概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三個高考失利的青年,因各自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背井離鄉相互依靠在社會上顛沛流離,租房時遇到了一個因車禍失去兒子的孤獨的中年女房東常月琴,從一開始的互相嫌棄到後來四個人報團取暖,最後常月琴卻仍然用結束生命的方式結束了孤獨。

這部電影也有很多人分析評價,今天我就導演李玉塑造的人物形象來做一下分析。

導演李玉塑造的這四個人物形象,我不得不佩服南風。她渴望依賴,又不得不獨自負重前行,雖是生活有千難萬阻,卻也一直都砥礪前行。下面我來分析一下導演李玉塑造的南風是怎樣一個人物形象:

叛逆、闖蕩、不抱怨

影片開頭就是南風在一個十分簡陋的屋子裡,畫著大濃妝去酒吧討生活,我還以為這個片子裡,南風會有多俗套的形象設置,後來果然讓我顛覆了認知。

南風有個暴力酗酒的爸爸,懦弱無能的媽媽,所以她的父愛是缺失的,母愛是壓制的,在家庭這裡,她得不到想要的溫暖。在一個破舊的公共浴室里,她和媽媽打電話,開頭第一句話就是「媽,嗯,我都挺好的,嗯,錢不是已經寄回去了嗎……」。電影版的樊勝美?不過她比樊勝美想得開,爸爸喝醉酒之後打媽媽,她勸媽媽離開他,「跑不就完了嗎,你沒長腿啊!」

掛斷電話後,她會讓人感到心疼,但這種心疼不是來源於她本身的抱怨與悽苦,而是她個人的不懼風雨的被逼無奈的叛逆和闖蕩。

所以我覺得在李玉的塑造下,我們看到南風以後,心裡難免會感嘆:青春或許就該是這樣的,沒什麼好抱怨的,想到什麼便去做什麼,年輕就是資本,可以讓南風不顧一切的直面風雨。這也是她唯一的資本。

愛情、造作、不做作

南風獨自一人在酒吧唱歌討生活,好在還有兩個朋友。一個是丁波,母親病死了,父親再娶了,他一直認為父親是在母親死去之前就已經變心了,耿耿於懷,記恨於心。憤而離家的他獨自出來流浪,開黑摩托,做酒吧服務員,就這樣一個人,或許是南風唯一的可以再依賴的一個人。

這個人南風找對了嗎?不敢說,畢竟太年輕了,但南風和丁波確實彼此依賴著。南風在酒吧打傷地頭的命根子,索賠2萬,被趕出酒吧。丁波把賴以生存的摩托車賣了3000塊錢,藉口是查得嚴不好干。

南風接過錢的那一刻,她真的不明白嗎?不可能,在一起風風雨雨這麼長時間,她當然明白,藉口終究是藉口,但她還是欣然的接受了,不用考慮這是不是欠了個人情,這樣不分彼此的感情,是絕對的信任和依賴。

這種感情,早就超越了友情,友情以上,戀人未滿,影片到最後兩人才跨過這道鴻溝。這大概也是導演在表達某種期許,其實從始至終都是愛情,只是他們在這迷茫的青春歲月里,不敢互訴衷腸,而導演最終還是讓兩人有了個圓滿的結局,這其實和南風洒脫的人物形象也相掛鈎。

之間有一次,丁波和別的女生搞在一起,南風看到後離開了那間出租屋,留下了字條「我走了,不回來了」。我覺得這件事情看起來確實矯情,卻一點都不做作,因為這是南風發自心底的最純粹的愛,這種愛就該是自私的,你和別人搞在一起了,那我為什麼還要理你?

後來南風處理完家裡的事情,還是回去了,在樓梯道上丁波扭頭回去又回來,幫南風拎起包就進屋。這一刻,丁波心裡肯定是欣喜萬分的。導演像我們展示什麼是年輕的愛情,彼此都是迷茫,誰也承諾不了對方什麼,但是你又是我的一切。而李玉塑造的南風又稍有不同,她的處境之難,讓她有著這個年齡不該有的成熟,所以她的小矯情,讓人看起來絲毫不做作。我一直覺得這也是這個人物形象討喜的原因所在。

仗義、狂妄、不後退

當然,還有肥皂,一個怯懦的富二代,在他們三個人當中,肥皂就像牽連南風和丁波的線,把他們三個串在一起,相依為命。但肥皂給不了南風安全感,生來就富貴的肥皂也無法體會南風的負擔,不像丁波,他能體會南風,因為他們是同一種人,渴望依賴卻不得不獨自負重前行。

肥皂被人欺負訛錢那次,南風打破自己的頭親吻對方的女伴來震懾對方,把錢要了回來。這不就是青春的仗義嗎?有人說她這是自毀型人格,但我對此不敢苟同。自毀型人格是一種極端的偏執,為了逃避而讓自己陷入無法自拔的毀滅。

而南風,她這麼做是在為朋友兩肋插刀,這不是自毀,這或許也是導演想要表達的少年意氣,狂妄自大,年輕氣盛,最不乏激情,定要讓對方害怕自己,但又渺小到只能通過傷害自己來表達「你看我什麼事做不出來,我們絕不是好惹的」,即使這樣,她也毫不後退。



總結

影片中的《觀音山》是一座山,他們三人曾帶著常月琴一起重塑觀音像,重拾信仰。但「觀音山」這個片名也是因為它是成都的一個火車站。

「就像一群陌生人從這裡上車,相遇相愛,這裡的愛可能是大愛,而到了下一站他們可能就下了車,但是就是因為有了這一站的相處,他們的生命就有了不同。」

南風在這一站,帶著青春的迷茫和激情,在艱難中毫不畏懼的闖蕩,滿是少年意氣,滿是自信榮光。當年我們每個人想像的青春,或許都是這樣,跌跌撞撞,磕磕絆絆,隨著心走的,都是好樣的。

所以李玉塑造的南風這個人物形象,符合大家對青春所有的幻想。這種女孩子,總不至於到下一站會像北大包麗那樣,因為某件事或者某個人就否定了自己。而觀眾看起來也不由心生歡喜。


後記

除了南風的人物形象很討喜,電影有很多情節處理的很讓人有意外驚喜。比如丁波偷了房東的錢給南風還債,沒有俗套的一個人默默承擔,而是三個人一起作,偷偷拿錢偷偷還錢,這樣的處理非但不落俗套,反而給人一種格外清新的感覺:「年輕真好」!

這部電影也有很多地方不夠精緻。比如鏡頭晃得讓人難受;很多細節處理的也不盡合理,比如常月琴的兒子車禍死了,女朋友帶著蛋糕來找到她家裡,大概是為了交代故事情節,但這位女朋友到家裡是為了悼念她兒子?還是為了來氣她?確實不是人之常情。

但是這部影片不可否認是個好片子,同是青春主題,《觀音山》多了幾分不落俗套的文藝范兒,也正是如此,每個人物形象都不至於讓人有「恨鐵不成鋼」的厭惡感。看完《觀音山》,我不得不承認,南風才是最看得開的,不怕天不怕地,世事如何都該闖蕩,這才是我對青春所有的幻想。誰的青春不迷茫,年輕的我們總想在外流浪,但外面的世界絕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