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上民族大遷徙的遺蹟,歐洲人骨中檢測出20%的亞洲血統?

靜說歷史 發佈 2020-03-15T19:35:30+00:00

參考資料:《Theevolutionary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urope》《The Simons Genome Diversity Project: 300 genomes from 142 diverse populations.

序言

人類的起源一直以來都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在科學技術日益完善的今天,DNA測祖技術已經非常的成熟,人為頭骨改造就是在嬰孩階段的頭形尚未成熟時,以外力改變頭殼的形狀,在許多古文化出現過,包括 5 世紀時的歐洲。這個 2018 年的論文,以古代 DNA 的分析方法,研究同一地點,有無頭骨改造的遺骸,彼此間遺傳上是否有差異,來測定DNF的來源。

民族遷徙史及其起源

日耳曼民族的大遷徙,是始於西元三七五年,因匈奴逼迫,黑海北岸的哥德族渡過多瑙河大舉南遷,定居羅馬帝國領域內的茅西亞(Mocsia),至各民族相繼的大規模遷徙為止,才告一段落。

最後的入侵者為倫巴族,在六世紀末整頓義大利的統治體系。然而,此說始終是從入侵羅馬帝國的觀點來分期,事實上日耳曼各族的移動,自西元二世紀以來,才相繼盛行,依據羅馬方面零星史料的記載,日耳曼人以牛馬拖拉滿載家當的車子,攜家帶眷的遷徙。

他們的軍隊輾轉移動,一旦遇敵,即以車輛圍成圓陣,將妻子和家畜置於中央,勇敢的奮戰,初期遷移的狀況似乎就是如此的情景。然而,不可與此相提並論的,是八世紀以後到十二世紀之「第二次民族大遷徙」。北日耳曼各族,亦即諾曼人的移居海上,雖然同樣是大遷徙,但是由於其歷史條件和環境的不同,依慣例特別將其稱為維京人(Viking)的活躍。

可是,此次民族遷徙的起因,由於史料匱乏,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諸如北歐氣候突變說、貴族間政治鬥爭說、生產力與人口增加不均衡說等等,這些原因之中究竟何者引發連鎖性反應,產生如此複雜的情況,任何一個學說都無法給予完善的說明。

總之,自泰西塔斯的記錄起三百年之間,由於遺留的史料極少,所以對日耳曼世界內部的具體變化全然不知。然而,由結果觀察,移動集團並非如同昔日的零星小國,代之而起的乃是幾個大部族或種族。部族的形成,大體而言可能是在二世紀中葉至四世紀之間,逐漸演變的結果。

由推斷得知,它可能是在遷徙時因征服、臣服、結盟和其他複雉的原因所造成,所以部族的組成分子除了許多零星小國外,有時包含異族在內。這種情形以哥德族中的奄蔡人(即阿蘭A1an)為首,由混入大草原地帶紛雜的異族和少敷的匈奴人可得知,異族哥德族的兵制和戰術自然會發生極大的影響。

如是大部族得以漸趨統一,無疑地具有支配者或以王族為中心的政治、軍事統冶格外強化的意義。依據推測,在統一的過程中,打破了昔日階級名分制度,藉軍功或其它個人力量的新貴族興起,傳統的人民會議也由於以軍事領袖為中心的土兵集會而受到重視。

換言之,也就是酋長髓國家的分崩和統率王族化等的實質有了轉變。東哥德輝煌的王族阿馬爾家族(Amal),乃是利用新貴族的勢力,將古代零星小國的傳統復興為新部族國家的實例。而出身於小部落酋長的法蘭克梅羅文加王朝,也是將酋長制的國家,統一為法蘭克新王制部族國家的一個最佳例子。

2019年,一份來自德國科學院的DNF研究報告表示,歐洲人的亞洲祖源很有可能就是起源於日耳曼民族的大遷徙時期。

20%的亞洲血統的舉證

進入這個研究以前,我們先把尺度放大一點。一度稱霸歐洲,無比強盛的羅馬帝國在 5 世紀末崩潰,那段前後數百年期間,歐洲發生了「民族大遷徙」,據說一大堆人群跑來跑去(許多被稱作「蠻族(barbarian)」),造成技術、文化、情慾大流動,搞得天翻地覆。

取樣地點

到底什麽是「民族大遷徙」?當時人群的遺傳變化,其實處處都是不明之處。古代遺傳學,即將把黑手伸進這個年代。這個論文的研究對象,來自德國南部的巴伐利亞,生活於 5 世紀後期到 6 世紀早期的古人。策略是針對相對短暫的一個世代,定序大量古代基因組,深入探討同一時期時,族群內的遺傳組成。

論文依照頭形,把樣本分成 3 種:沒整形、有整形、不確定有沒有整形。確定整形的 9 個死人頭骨,都是成年女生;不確定的是 4 女 1 男,沒整形則是 13 女 9 男。論文指出,不論腦袋有沒有變形,墓葬看不太出差異。

由左至右:有整形、不確定有沒有整形、沒整形。

遺傳就不是了!沒整形的所有人,除了 2 位女生之外,遺傳上都和現代的德國族群很像。相對的,有整形的女生,不但遺傳和沒整形的人明顯有別,而且彼此間也都有差異(不是形容詞,是真的每個人,遺傳組成都不一樣!)

現在的德國,遺傳上可以視為北中歐族群。埋骨巴伐利亞的所有人,每個人都有北中歐祖源,唯二例外是那兩位沒整形,血緣又不同的女生,她們都配備將近 100% 「南歐祖源」(以義大利的托斯卡尼為代表);另一位不確定的女生,則是一半南歐祖源。

有整形的女生,每個人都同時配備北中歐,加上南歐祖源,只是大家比例都不一樣,南歐祖源介於 10% 到 70%。和現代歐洲各地族群比較的話,她們比較接近東南歐族群,也就是希臘、土耳其的安那托利亞一帶(愛琴地區)。

其中有一位最特殊,她配備約 20% 的「東亞」祖源。考量到那個時代,來自草原的匈人等族群大舉進入歐洲,雖然(本論文發表時)仍不清楚匈人的 DNA,不過可以推測,匈人應該是歐亞草原與歐洲東緣族群,情慾交流的產物,因此這位女生的東亞祖源,不需要直接來自東亞,可能是由歐洲附近輸入。(匈人英文是 Huns,有位有名的領導阿提拉,和中原外頭那個「匈奴人」沒有直接關係,不過其他古代遺傳學發現,兩者血緣間確實有些間接的淵源)

另一方面,論文還定序一位 6 世紀西伯利亞的格皮德人(Gepid)基因組,他也配備差不多比例的東亞祖源,可見上述推論有道理。另一點小發現是,一位 3 世紀,慕尼黑的羅馬士兵,基因組由南歐與過半的伊比利祖源組成,不過當地三百年後,卻連一絲伊比利祖源也不存在。

話說回來,所謂的「南歐」祖源有點奇怪,因為一位 3 世紀的克里米亞人,也配備超過 90% 的南歐祖源。所以這邊用於比較的南歐祖源,較類似歐洲南部與周圍地帶,不見得是義大利。

儘管細節有些疑問,不過 6 世紀的巴伐利亞,腦袋有整形沒整形,在遺傳上的差異十分清楚。整形者一律在遺傳上與本地不同,很可能是小時候在家鄉改造腦袋,長大後才搬家過來的女生。她們或許來自東南歐,外貌也與本地人不同-本地人大部分是金髮、碧眼、沒整形;整形的女生則是一對棕眼珠,髮色有棕也有金。

論文推論,頭部整形的女生,或許是作為外來配偶,促進雙方間的交流合作;不過 DNA 當然無法告訴我們詳情。然而整體看來,她們人數很少,就算有些情慾流動,對本地族群的遺傳影響,後來應該也不太大。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女生移民來自東南歐,而非有匈人的草原方向,或許可以作為探討文化如何交流的線索。

結語

在今天,歐洲人的DNF里有亞洲祖源也不是什麼秘密了,其實很多野史都對中亞和歐洲的血統融合有過記載,在成吉思汗去世之後,他的黃金家族的子子孫孫們在整個歐洲大陸和亞洲大陸上橫衝直撞,他們像匈奴人一樣一波又一波的輸出把整個歐洲打得震顫,其餘子孫也在中亞及東歐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汗國。從地緣上來看,這樣的地理位置是絕對會導致不同民族之間的血統融合的。

在建立政權之後,下一步就是通婚並繁衍生息,根據部分史料記載,俄國的幾個沙皇裡面,最初的幾個都具有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血統,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其實民族融合不管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發展上都是利大於弊的,在古代的各個朝代里,那些民族融合的地區往往紛爭更少,而且從基因學上說,民族融合有利於繁衍更健康的後代。

有些尚未被考證的科學研究表明,種族多元化這也將使得國家可以將國內的DNF基因進行加密,使敵方更難取得國家的完整基因圖譜,並使他們針對國家的人種基因的攻擊手段無效化。當然這種理論似乎顯得有些荒誕,但從側面也能看出民族融合確實是具有優勢的。

現在有些歐洲人自詡民族血統純正,其實只要打開人類DNA的編年表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世界上還有任何民族沒有經歷過融合時期嗎?

參考資料: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Europe》

《The Simons Genome Diversity Project: 300 genomes from 142 diverse populations.》

《The Beaker phenomenon and the genomic transformation of northwest Europe.》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