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仍在上漲 如何消除疫情形勢下的糧食恐慌情緒

糧小咖 發佈 2020-05-02T11:19:44+00:00

截至目前,玉米、大豆等價格仍在堅挺上漲,相比年前,大豆價格已經每斤上漲了8毛左右,花生價格每斤上漲了兩元左右,玉米價格漲幅也達到了0.1-0.2元/斤。

截至目前,玉米、大豆等價格仍在堅挺上漲,相比年前,大豆價格已經每斤上漲了8毛左右,花生價格每斤上漲了兩元左右,玉米價格漲幅也達到了0.1-0.2元/斤。與此同時,小麥、稻穀等口糧品種的價格漲幅雖然相對較小,但也是表現出了往年同期不一樣的行情。隨著五一節後高速收費重新啟動,物流運輸成本增加,對糧價也會有一定的傳導。在後疫情時期,糧價上漲及恐慌心態仍會持續。

最近一輪糧價上漲,具體分析來看,並不是供需基本面出現了大的問題,更多是因為疫情影響下,物流、商流、人流受限,部分國家本國出現乾旱、蟲災等使得糧食收購困難,再加上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警糧食危機風險在部分地區可能發生,多重信息發酵,不僅國際糧價出現了上漲,特別是大米,國內主要糧食品種的價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漲。

糧食價格上漲,要麼是供應不足了,要不是需求增加了,供需之間的矛盾發生或預期會發生。但從各個機構發布的數據來看,當前,無論是全世界,還是中國,糧食的總體供需格局是好的,糧食庫存總體也處於高位水平。所以說,恐慌性的搶購、為應對疫情而加大糧食採購力度和限制出口,再加上資本投機的炒作,導致了一輪糧食漲價行情,但持續上漲的動力不足。

專家提醒,今年在中國及世界範圍內蔓延的新冠疫情,是百年不遇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可能會引發國際格局、世界秩序、全球供應鏈及中國經濟貿易和產業布局的改變。疫情結束後,我們將面對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供應鏈、不一樣的中國未來。

在這種情況下,疫情對全球和中國經濟的影響後期會逐漸顯現,經濟專家對全球經濟的衰退也形成了一致看法,這會嚴重打擊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對糧食問題更要給與足夠的重視。一方面,要加大對2020年糧食生產的扶持、支持力度,通過系列強有力的舉措,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在穩面積的同時增加一些偏緊品種的面積。另一方面,我國糧食庫存充足,可以滿足一年的口糧消費,但這些數字和判斷,對老百姓來說是「冰冷的」,要讓人們對我國的糧食供應有底氣,然後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復產復工上來,提高內生動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