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宋朝繁榮經濟下,如跗骨之蛆般的假冒偽劣和食品安全隱患問題

小生談歷史 發佈 2020-02-13T10:10:33+00:00

總體而言,這並不僅僅只是一個道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有關於法律約束方面的問題、我們並不能說宋代的商人本質上有多麼壞,因為人類總是喜歡在各種法律漏洞之間進行自己的投機、全世界的人都是如此,沒有必要太過於針對宋代人。


早在春秋時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便奠定了士農工商地位排序。而在其中,商人的地位排名最低。在以往的史學見解當中,很多人都覺得商人的地位之所以非常的低下,主要是由於其社會分工而造成的。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統治者更希望人民群眾被束縛在土地上,努力生產以便其收稅漁利,而商人的生產屬性則決定了他們不能夠完美的符合統治者的需求。在另一方面,商人的流動性也遠超農民,而在等級森嚴的古中國,沒有任何一個統治者期待著自己的人民在國土上肆意流動。流竄聚亂的道理他們可是比誰都懂。

不過相對於統治階級,普通的人民群眾對於商人的評價則更低。自古便有雲,"無奸不成商",而如此詆毀商人的話正是從民間傳播而出的。古代的商業與今日略有不同,今日的商業有著完整的市場監督和輸送鏈條,商品的質量和價格都有所保證。

而在古代,由於統治階級對於商業方面的輕視,沒有了法律束縛的商人便經常會做出一些囤貨居奇,傷天害理的事情。因此在人民群眾的心目當中,商人就是奸詐的又一代名詞。其實很多人都會對此表示相當的不理解,而筆者就將就中國歷史上商業最為繁華的宋代為大家講解一下,代的商人們究竟是有多麼的奸詐。

宋人假冒偽劣的普遍性,已然危害食品安全

在市民經濟極度發達的宋代,當時的商人往往都被打上了一個造假的烙印,而這種造假的風氣也已然成為了宋代經濟的一大特色。縱觀宋代的民聞筆記,宋代商販的所作所為屬實是有些讓人無話可說。

根據宋代雜文的記載,宋代商人的坑蒙造假哲學簡直做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在古籍《世范》當中已經有所記載。在賣雞鴨時候,這些商販往往會將雞鴨的肚子中塞滿沙子再賣,如此一來,他們便能把沙子賣出肉的價錢。而在賣鵝羊這種按只賣的商品時,他們則會向其中吹氣,以偽造自己商品的飽滿。在賣鹽的時候,這些商販們就會在其中夾雜大量的灰來增添重量,而在混合之下,普通人根本不能分辨其中的不同。在賣米麵的時候,這些人就會在其中撒入大量的水使其增重,而這往往會使買家買到的糧食迅速變質。在售賣肉食的時候,他們會在其中灌水,這樣的肉不僅好看,而且也可以偽造肉的重量。

總體而言,縱觀宋代的商業模式,其造假已經到了一個令人髮指的地步。

上面所說的一切主要還是有關於增重造假問題,他們頂多是想用高價賣出自己比較平庸的商品罷了。雖然在現在看來,這種做法確實是有些十惡不赦,不過這在宋代的價值觀看來還不算太過於惡劣,彼時商人貪婪的程度遠超今人的想像。

據宋代典籍《清波雜誌》記載,由於宋代經濟的極大發展,人們也開始重視起了飲食種類的多樣化。在宋代,人們似乎特別的喜歡吃蝦和螃蟹。在彼時的京城,人們經常可以吃到淮河流域的蝦,當地的商人會用草蓆將蝦包裹起來運到京城以供人們食用。不過由於古代的交通並不便捷,這些蝦米到了京城時都已變得乾枯發黑,完全沒有了鮮味,而這自然是讓很多的商販都為此而發愁。

因此他們就想到了一種非常惡劣的方法,他們將蝦米放進人的糞便當中浸泡一夜,然後仔細的用水沖洗,這樣這些蝦米就重新的飽滿了起來。而這種做法在今人看來屬實是聞所未聞,已經嚴重的傷害到了人們的食品安全問題。

而在宋人不屑於食用的豬肉方面,宋人的表現也確實是有點令人感到擔憂。在當時,秀才們每年都要拜幾次文廟,而在祭祀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選擇豬肉做祭品。

一般來說剛剛祭祀完的豬肉大家分了吃了就好了,但是到了盛夏時節,由於天氣過於炎熱,上午祭祀的豬肉可能到了下午就會變得臭不可聞。而為了避免這種浪費,這些以學識聞名的秀才們就會以低價把這些肉賣給肉販子,而肉販子則會用豬的血水將這些臭肉泡洗一遍,以去除異味增添顏色,而不懂行的消費者就會為其所騙了。

總體而言,宋人不顧食品安全的做法屬實是讓人感到了一絲驚訝,這也讓我們理解了當時人民群眾對這些商販的憎惡。很多人都認為,中國古代商人的地位如此之低,很可能是他們在咎由自取。不過在此我們也確實是需要提出一些疑問,商販奸惡倒也並不奇怪,畢竟無奸不商。但是這些飽讀了聖賢詩書的秀才居然會將變質的豬肉賣給別人,這也屬實是讓人感到了一絲可笑,真不知道他們的書都讀到哪裡了。

朝廷治理效果難以見效,上欺官員下坑官軍百姓


在面對宋代商人如此的無恥行徑時,當時的朝廷也並非完全坐視不管,在北宋一些官員的建議之下,政府開始組織起了民間自治的機構——行會。在當時,宋代的每一個行業都會設置一個相應的的民間行會,而這個行會的最主要作用就是打擊假冒偽劣。行會的會長是這個行會的主要負責人,他負責評判各路商品的成色與價格,而在出了問題之後,這些會長們就要為此而承擔相應的責任。在當時,所有從事商業和服務業的商戶們都一定要通過登記來加入行會,從而接受他們的監管,而當平民百姓買到了劣質產品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憑藉著證物前去行會進行投訴。

在這裡我們也要說句公道話,宋代朝廷設置這個機構的初心並沒有什麼問題,而他們也因此而為人民群眾提供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渠道。可是大家也都知道,好經也有歪念的時候。在沒有成法的古代,一切人治的事物都可能會因為人的意願而發生相應的改變。到了宋代的中期,各路商販已經和行會的會長與主管的官員之間勾結在了一起,而在這種情況之下,朝廷的舉措就成了一個擺設。

這些商販在老實了一段時間之後,又重新開啟了假冒偽劣模式。看來在任何時候,單純的經濟繁榮並不能夠造就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一切的事物還需要政府進行有力的管轄與引導。否則的話,最終受苦的仍然是我們這些普通的平民百姓。

更為誇張的是,除了禍害平民百姓之外,這些宋代的商人還禍害到了官家。根據宋代的判牘文書記載,某些商家為了謀利,竟然在供給當地太守所用的藥中摻入了三成的假藥,如此的目中無人屬實是令人心驚。而在官方嚴格控制之下的鐵製品產業中,承包的商戶也會經常生產出一些質量低劣的產品供給朝廷,這就導致了宋代抗擊北方異族的艱難——器不如人成了宋軍最為頭痛的一件事。

宋代假冒偽劣猖獗的主要原因


總體而言,宋代的這種假冒偽劣風氣產生的原因主要要歸於以下2點:

第1點,就是管理制度落後的問題

雖然宋代的民間經濟極度的繁榮,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中國仍處於古典時期,在以農為本的主體思想之下,宋代商人的地位屬實很低。而這就導致了政府對他們的行為不是那麼的重視,他們永遠都會把商業當成一種末業,由此便對此疏於管理,這种放任自流的方式就給了商人們一些可乘之機。雖然在宋代的立法當中,法律對假冒偽劣產品進行了相應的規定與處罰。不過由於商人的逐利性,他們往往會與當地的官員形成一定的利益關係,這無疑就導致了雙方在後期造就了官商結合,進而縱容了商人們的這種行為。

第2點,則來自於信息的不對稱性和人民的受教育程度低。

大家都知道,商人的主業是互通有無,而他們賺錢的根源則在於他們擁有著信息的不對稱性。由於民眾掌握的信息不多,而他們掌握的信息較多,這才導致了雙方在各方面的不均衡。在古代文化教育缺失的大背景之下,不甚讀書的人民群眾也確實是難以與商人進行太過於正面的衝突,這種情況也助長了商人的欺騙之心。

因此這兩個方面的缺失才導致了宋代假冒偽劣風氣的盛行。

總體而言,這並不僅僅只是一個道德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有關於法律約束方面的問題、我們並不能說宋代的商人本質上有多麼壞,因為人類總是喜歡在各種法律漏洞之間進行自己的投機、全世界的人都是如此,沒有必要太過於針對宋代人。

不過根據這種現象,我們也一定要做出相應的警醒。宋代的商販是那麼的可惡,而我們現代人需要考慮的應該是如何吸取過去的教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