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造化之神奇,在攝影師鏡頭下淋漓盡致

中國攝影出版社 發佈 2020-01-13T21:40:06+00:00

蛇類是一種生存得非常成功的生物,雖然四肢已經退化、消失,但行動能力卻是毋庸置疑的高效。線條狀的身體和鱗片結構讓蛇幾乎可以在任何生態環境裡生存,它們可以在水中遊動,可以快速前進,甚至可以從樹上一躍而起滑翔很遠的距離。而綠色的身體也讓它們能夠很好地藏匿在眾多植物中一動不動,伺機捕獵經過此地的動物。拍攝於雲南盈江,攝影:程斌

這種金色的蟾蜍名為司徒蟾蜍,它們看起來和南美洲的黃金箭毒蛙有些相似,但體型卻大了很多。司徒蟾蜍僅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偏遠地區,因為沒有人類的過度干擾和捕捉得以倖存。在這張照片中,司徒蟾蜍因為體內的毒素讓其有恃無恐,因此它才會比較淡定地面對鏡頭。拍攝於雲南獨龍江,攝影:程斌

蝸牛並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一般是指腹足綱的陸生所有種類。一般在西方語言中,通常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僅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一些蛞蝓。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其嘴的大小和針尖差不多,卻有26000 多顆牙齒。拍攝於安徽黃山,攝影:程斌

蝸牛的頭部還有兩對觸角,後一對較長的觸角頂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寬大 的腹足,行動緩慢,足下分泌的黏液可減少摩擦力以助行走。此外,黏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昆蟲的侵害。拍攝於安徽黃山,攝影:程斌

紅蟬,又名黑翅紅蟬、紅娘子、紅鼻蟬等,是中國第二種被正式命名的蟬。它們不像大家印象中的知了整個夏天都在聒噪。紅蟬的鳴聲較弱,不能高飛。拍攝於廣東珠海,攝影:程斌

非常有意思的是,紅蟬在剛剛羽化的時候翅膀是乳白色的,看起來宛若紗裙,但很快就會變成墨黑色,這個過程就像在做化學實驗。目前我們還不知道紅蟬是怎麼在短時間之內給翅膀「染色」的,只能猜測它們把翅膀變成黑色是為了不那麼顯眼,或是為了方便吸收太陽能量。拍攝於廣東珠海,攝影:程斌

自古以來,不管是梁祝化蝶雙飛的傳說故事,還是詩詞歌賦中對蝴蝶的讚嘆與嚮往,蝴蝶一直被人們寄予了某種特殊的情感。明媚的陽光下,君主絹蝶會像滑翔機一樣乘著上升的熱氣流巡視著大地,尋找伴侶和食物。拍攝於甘肅蘭州,攝影:程斌

君主絹蝶時而翩翩起舞,時而飄然而至,儼然是高原上的精靈仙子,美麗而頑強。我第一眼看見君主絹蝶時的美妙情景,時至今日仍然歷歷在目。拍攝於甘肅蘭州,攝影:程斌

自然界中,蝴蝶往往和人們印象中的不同,並不是所有蝴蝶都以花蜜為食,例如蛺蝶科的蝴蝶就是從多種渠道獲得營養物質,那些有機物或者含有鹽分的食物特別受它們的青睞,甚至一些動物的排泄物都會讓它們不顧一切地前來聚餐。在這個時候拍攝它們,往往更容易靠近,食物對於它們的誘惑力會降低它們的防範性。不過要想拍攝這樣的視角,就必須遠遠地趴在地面上,然後像蝸牛一樣慢慢接近。拍攝於雲南獨龍江,攝影:程斌

全世界已知的鱗翅目的種類已經超過了十幾萬種,而蛾類占了這其中的90% 以上。蠶蛾的觸角細長而彎曲,因此常被比喻為女子美麗的眉毛,《詩·衛風·碩人》就有「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的詩句,但圖中的這種蠶蛾觸角比較寬大,更像壽星的眉毛。拍攝於雲南保山,攝影:程斌

白天,蠶蛾會儘可能地避免在活動時被天敵捕捉,所以只有在這種半休眠的狀態下才便於近距離拍攝。拍攝於雲南保山,攝影:程斌

圖文摘自《奇趣自然》,作者:程斌,中國攝影出版社2019年1月第1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