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走出詩歌他就是大唐第一渣男?如此的好色放縱是何緣由?

青林知青 發佈 2020-01-13T15:45:00+00:00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要說中國詩壇排位,自是李白和杜甫當為翹楚,接下來肯定是這白居易了,這是共識,但相對於李杜二人,這白大人現在是被人黑的程度不是一般。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要說中國詩壇排位,自是李白和杜甫當為翹楚,接下來肯定是這白居易了,這是共識,但相對於李杜二人,這白大人現在是被人黑的程度不是一般。

對白居易的詬病無非是在他的情感上,說白了,也就是他對女性態度上有濫情和玩弄之嫌,遂被冠之以「渣男」之名;再加上他在後期的生活中縱情享樂,這與他同情下層民眾的詩歌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於是便難逃這一劫了。

還是要重複我多次說過的話,對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一定要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來進行,對任何一個人說過的話,要放在當時特定的語境中來評判,不能用後世的價值觀,站在今天的立場來妄加評論,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在認識這些歷史人物時,就會多一些同情之感。

首先,白居易是普通人,一個文采飛揚的普通人,他有著和我們一樣的七情六慾,有著普通人所應有的喜怒哀樂,他不是一個一塵不染,品格高尚的純潔之士,也不是一個直言敢怒,剛正不阿的朝堂鬥士,在稜角被磨去後,他會以他的思維來看待世界,以他的認知來享受生活,這沒有什麼可指責的。

不能指望人人都是武之岳武穆,文之範文正,倘若總是用那些標杆來衡量被評之人,用固有的道德觀念來匡正這些人物,從邊邊角角中抽出某一特定的事件,那麼得到的必是一個如哈哈鏡中的形象。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即今陝西渭南人,進士出身,授翰林學士,歷校書郎及贊善大夫等職,因事貶江州;後累遷杭、蘇二州刺史,又膺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致仕,年74卒於洛陽香山。

他的名來自《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而他的字「樂天」則源於《周易》:「樂天知命故不憂」;從他後來的一生來看,還真是不中不庸,樂天知命之人。

白居易也是生不逢時,他出生之時,正是安史亂後藩鎮割據最熾之際,為避戰亂,全家至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在此度過了童年時光。

而唐朝詩歌的江湖,也如朝局一般,一派地昏暗和沉寂,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都已相繼離世,有誰能重振唐詩繁榮之雄風?而這時,天縱奇才的白居易來了。

他並不是如王勃或駱賓王一樣,五歲能詩,七歲能文的神童,但卻是典型的一枚「別人家的孩子」,他天資也許比一般人家的孩子稍高,而且很用功,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

這個看起來真有點不可思議,口生瘡肯定是偶爾得了啥病,頭髮頭也許是遺傳,少年白嘛,也不罕見,但這因翻書把手翻得來都生出繭,這個就很奇葩了,不過,這是史書記載,表示其讀書刻苦,權信之。

16歲時,白居易離開家鄉,來到抵達長安考科舉,以期求得功名,實現「兼濟天下」的抱負。

長安城大街小巷,縱橫交錯;樓閣殿堂,星羅棋布;房舍屋宇,鱗次櫛比;紅男綠女,人山人海,直耀得他眼花繚亂。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名為《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任何一個愛好者都能背誦,詩以比興的手法,道盡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以及微不足道事物生命力的頑強不屈。

這是白居易是給當時的文壇巨擘顧況的一首行卷詩,差不多算是投名狀吧,就是這首詩,不但讓顧況驚為天人,說他以後「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而且也驚艷了整個大唐詩壇。

沒有資料說他期間落榜了幾次,但他是28歲才考中的進士,在大唐一堆地天才之中,不算早也不算晚,他在排隊候官兩年後,又去考了書判拔萃科,同考的還有元稹,自此二人訂交,終身為友,元白齊名。

書判拔萃科是個很冷門的詞,其實這是「科目選」,是吏部對考中進士而等著做官之人的一個加試,一看題目就知道,這是以文牘為主的選材考試,如我這般一筆臭字之人是肯定考不上的,當然,除了字要寫得好,還要考相關的方案知識,比如秘書文案等。

這等考試對白居易來說當是探囊取物,手到擒來,不久便被授秘書省校書郎,也就是做些文字校對和編撰工作,這對白居易來說有些大材小用了,於是他又去考了「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這是正宗的「制科」,被朝廷授縣尉一職,在些期間,作《觀刈麥》、《長恨歌》等。

聲名漸起的他一年後即被調回京城當了翰林學士,第二年又任左拾遺、京兆府戶曹參軍等職,但皆是些剛入流的低層小官,在此期間,他同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

官職雖小,心有不甘,他經常直言上書論事,至於效果如何就天知道了,但此時的他肯定還是有一顆報國之心,想著為國為民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這時的白居易是正能量滿滿的文人一枚。

而此時的他在京城也廣結友朋,朋友圈中皆是天下名士,達官貴人,這一段時間,雖然在政績上史書見記載有何驕人之處,但是個一般守則的官員當是沒什麼問題的。

「江州司馬青衫濕」,這是他最著名的長篇詩作《琵琶行》中的結詞之句,也是最為人熟知的句子,人人都知道他被貶為江州司馬,但所為何事卻鮮有人知;白居易的人生,正是因這次的貶謫而劃為兩個階段,分為前後兩個不同的世界觀的白居易,從「兼濟天下」轉換為「獨善其身」。

白居易有個特點,很看重友情,當時在他的朋友圈中有一位叫武元衡的被刺殺了,於是他率先上疏朝廷請急捕刺殺兇手,就為這事,他遭遇了人生最悲催的時刻。

武元衡可不是白居易一般的朋友,他是女皇武則天的曾侄孫,時任大唐宰相,對各地的割據勢力持強硬態度,當時正組織對淮西節度使吳元濟進行打擊,就是中學課本中所選的「李朔雪夜入蔡州」一文中被活捉的那人,而淄青節度史李師道感到唇亡齒寒,於是派人將武元衡當街刺死。

當朝宰相光天化日之下被刺殺,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罕見之事,朝野震驚,皇帝龍顏大怒,下詔捕賊,一周後將刺客悉數抓捕斬殺,繼而在剿滅吳元濟後,又將李師道拿下,大大緩解了尾大不掉的藩鎮割據之勢。

以上是此事件的大致梗概,按說這與白居易沒太大關聯,他同武元衡也就是朋友關係,但他這人最是急朋友所急,一聽到武元衡被刺,第一時間就上書緝兇,要知道,你白居易僅僅是個左贊善大夫的毛毛小官,就是個給太子講講啥是好,啥是壞的五品閒官,是沒有這個資格上書的,這叫「僭越」。

在這件事上白居易純粹屬於多此一舉,朝廷得知此後,上下一心,反應神速,快速破案,白居易此時上書「急請捕賊,以雪國恥」,其言外之意是在督促官家儘快辦案,人家正辛辛苦苦地緝拿兇手,他卻在這兒指手畫腳,讓朝廷眾多的高官心中很是不爽。

上述後果很是嚴重,不但觸怒了執政群僚,連皇帝也跟著不高興,於是將這不知高下,「官非諫職」的閒人,趕出京城,貶為江州刺史。

江州刺史其實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縣長,但好歹也算是有實權的一方土地,但就在白居易萬般無奈的上任途中,又遭橫禍,有個中書舍人叫王涯的又上疏彈劾,將白居易平日之不當的言行列出,認為其「所犯狀跡,不宜治郡」,於是再貶為江州司馬,徹底地淪為閒職。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這是後來彈劾他的王涯因甘露事變被殺,白居易得知後非常開心,寫下了的詩句,其幸災樂禍之情溢於言表,這也能看出,他也是個城府不深,啥都掛在臉上的普通人。

因事被貶,對白居易來說乃塌天之禍,於是,他牢騷滿腹,顧影自憐,很是憤懣,不過,這福禍相依,正是這一禍事,讓我們有了他一系列的好詩,其中包括他最著名的《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這首詩中名句多多,但詩的主旨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是通過描述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自己在仕途所受到的打擊一抒胸中不平之氣。

社會的動盪,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於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於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

白居易在江州呆了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又兩年後還京,授中書舍人,但當時正值牛李黨爭熾熱之時,朝中朋黨傾軋,亂成一團,所以他請求外放,先後任杭州和蘇州刺史。

古代雖然交通不便,而他卻不緊不慢地走了近3個月,一路山水一路詩,看盡風光,占盡風流。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行走在江邊,這首《暮江吟》脫口而出,殘陽鋪江,風平浪靜,新月露珠,和諧寧靜,絢麗多姿,讀來頓覺神清氣爽,將詩人逃離爭鬥漩渦後的愉悅心情一展無餘,然而,我們如果用心品讀,似乎能隱隱約約體會到他心中那一絲絲地惆悵和孤獨,還有那淡淡地如水輕愁。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兩個地方真是上天賜給人間最美麗的地方,孤山寺北,低雲平水,峰巒聳立,早鶯新燕,暖樹春泥,春意盎然,綠陰花迷,其間佳麗自是不可勝紀,「輕重既已得宜,風情又復宕漾,最是中唐佳調。」

覽西湖美景,閱西湖名句,映入腦海中的莫過於「東坡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之句,但我覺得,這首詩亦充分地表現了西湖的美景神韻,不輸坡老之意境。

就我而言,是更喜歡這首《錢塘湖春行》的,如果真要比個高下的話,只能說,坡老之句蘊含的哲理意味略多,而香山之詞則寓景於情,融和駘蕩的春意更能引人入勝,環肥燕瘦,各擅勝場。

即使後來身在洛陽的他,還懷念著在江南的舊日時光,落英繽紛,燕草碧絲;桃紅李白,鶯歌啼婉,這裡是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無論是西湖畔的垂柳,還是寒山寺的晨暮鐘聲,他猶自哼著《憶江南》,醉在青磚黛瓦,裊裊炊煙,煙波畫船中的杏花春雨中,餘情搖漾,凌空遠去。

五年後,白居易還京,拜秘書監,越明年轉刑部侍郎,後定居洛陽,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虛職,70歲時以刑部尚書致仕,四年後去世。

作為才華橫溢的大詩人,白居易的詩歌成就直追李杜,特別是他倡導的「新樂府運動」,一改詩歌單純追求藝術形式的詩風,強調通俗易懂,在理論上,他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開創了中唐文藝創作的一片新天地,無愧於當時的文壇領袖人物。

但是,自從被貶江州司馬後,白居易的人生觀有了很大的改變,他除了文學創作外就是享受生活,以前的報國之志早已沒了蹤影,朝堂上發生的任何事都與他無關,他只管縱情享樂,以一付「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態度面對人生。

這其中自然是在聲色二字上被現在人指責,以至於被視為「走出詩歌,他便是大唐第一渣男」,他妻妾無數,有名有姓就有十幾位,那俗語形容美女的「櫻桃小嘴」和「小蠻腰」,便是來自於他的兩位家中小妾樊素和阿蠻,他稱作為「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按照他的官職,只能蓄養三個家伎,可他卻眷養著一個近百人龐大的女子樂團,成員三年一換,所謂「十載春啼變鶯舌,三嫌老丑換蛾眉」,這些鶯鶯燕燕們俱通音律、能歌舞、會寫詩、擅女工,身兼演員、丫鬟和侍妾於一身。

儘管是違規越制,但他上面有人,好友元稹當著宰相,誰能奈何他,何況他早已遠離是非之地,不朋不黨,於任何人都無威脅,於是,也沒人關注他這些事了。

他同當紅名妓的風流韻事也是多多,一個人占三十多個青樓女子,「左顧短紅袖,右命小青娥。小奴捶我足,小婢捶我背」;他一直流連於煙花之地,身邊換著不同風韻的貌美女人。

他甚至同好基友元稹一起風流,互綠對方而引以為豪,淫蕩之甚不忍卒讀,還曾自述參與官員集體狎妓狂歡,通宵達旦,並記述道:

……

妓接謝公宴,詩陪荀令題。舟同李膺泛,醴為穆生攜。

水引春心蕩,花牽醉眼迷。塵街從鼓動,煙樹任鴉棲。

舞急紅腰軟,歌遲翠黛低。夜歸何用燭,新月鳳樓西

這種種奇葩之事,同人們眼中的為民眾鼓與呼的文壇領袖形象,實在是讓人大跌眼鏡。

我始終想不通,白居易後來的言行何以如此地怪誕,這其中是不是有我們所不知道的原因?

白居易的家境是很不錯的,但他成婚卻是相當地晚,直到37歲才在母親的威逼下結婚,他一直是一個人漂,這在當時普遍早婚的唐代是很不正常的現象。

早年他在符離時,結識了一個叫湘靈的女子,二人情感深厚,他還給女子寫過不少的詩歌,包括《冬至夜懷湘靈》《長相思》等等,讀後都讓人很是感動,直到白居易高中進士之後二人還有來往,但白母是堅決地不同意,理由就是二人門不當戶不對,我見有人說二人還同居過,差不多就是唐代版的陸遊和唐婉。

淚眼凌寒淚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

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干獨自愁。

此詩名為《寄湘靈》,從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對這女子的深情;人對初戀的情結是看得很重的,少時的那驚鴻一瞥一生都不會忘卻;年近花甲之時,他還放不下這段情緣,回故居再找湘靈,沒想到,那心上之人恪守著「此生非他不嫁」的誓言,已遁入佛門。

別來老大苦修道,煉得離心成死灰;

平生憶念消磨盡,昨夜因何入夢來?

人間無緣,天上再見,此後二人再沒相見,只是白居易在夢中常常出現湘靈的身影,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甚至在夢中想到的是「願作遠方獸,步步比肩行;願作深山林,樹枝連理生。」於是,他將湘靈留在了詩中,也成為心頭一抹永遠無法觸及的皎潔月光。

……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我想,之所以他《長恨歌》最後一段寫得如此動情,天上的相見依舊美麗,但取名卻是《長恨歌》,這是否寓意著自己的那份憧憬,是對自己遭遇的借題發揮不得而知,但我想,這其中定飽含著白居易心中那份曾經的美好,以及現在遙不可及的夢幻。

早年我曾寫過一篇湘軍名將彭玉麟的文章叫《事了拂衣去,萬幅梅花心》,對彭將軍一生眷戀的梅姑,畫萬幅梅花圖以寄思念之情而感嘆不已,儘管他後來也是奉母命成婚,然終其一生,都無床第之歡。

是否這白居易也如彭玉麟一樣,終生眷戀著他的初戀情人湘靈,不同的是,彭玉麟此後是將自己緊緊地封閉了起來;而這白居易卻視人間所有年青漂亮的女子皆為玩物,因為,他心中眷戀之人早已死去,所以才歡淫放縱,儘管這個理由也許有些勉強,而我是努力以此來為白居易開脫的。

但不管怎麼說,白居易作為文學大家卻是一位詩歌天才,他目有所及便能成詩,從「滿面塵灰煙火色」的賣炭翁,到「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的普通農民,他都記述在他的詩歌中,從詩所包蘊的情感來看,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憐憫,絕對不是故作姿態的簡單敘述。

白居易這類反映生民疾苦的詩作,在我們那個年代是很受追捧的,因此,他也是少有之享有盛譽的詩人,但是,在詩歌歷史上,對他的詩風還是頗有詬病之言,無非是說他的詩太過直白,少了些詩的韻味,所以,學他風格寫詩的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而他的諷喻詩後世的確評價不是太高,因為同政治貼的過近,在藝術效果上是會大打打折扣的,而他的閒適詩來自於真情,背後支撐的是他歷經貶謫後的「放下」。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標準閒適詩,因跳出了閒適而引出人情的共鳴。白居易是把生活過成了詩意,情趣與環境渾然交互,雖為平常之情景,卻有著郁的詩情畫意與生活氣息。

所以,他這閒適中過的是一種心態,文字好學,格律好擬,但他的這種拿得起放得下的心態,對一般人來說,也是很難學到的。

問何人,語天然?白居易詩歌的風格看似淺白,但卻意境優美,他就是用通俗的語境、加上和諧的音律,才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效果;當然,他的詩風后世也是非議多多,如一代文豪蘇軾就很瞧不起他,那「元輕白俗,郊寒島瘦」便是他的評價,直接將白居易的詩歸於俚俗。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這詩俗氣嗎?如果這叫俗氣的話,我們卻能從這俗氣中,看見的是這農村娃的憨態可愛,生活原本就與俗氣密不可分,用現代話來說叫「接地氣」,這有何可指責的,後世如楊萬里描寫農家生活的詩,不俗氣嗎?那可是大受歡迎的,當然,類似的詩蘇大學士是寫不出來的,也不屑於寫。

見仁見智,這很正常,他的詩作雖沒有李白詩句那樣充滿浪漫情調,也不像蘇軾詞賦那般放蕩不羈,其平淡真實還原世事本真,這在當時韓孟詩派盛行的晦澀難懂的古詩中,堪稱是一股清流,與他「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文學主張相契合。

作為頂級的三大詩人之一,李白的詩風豪邁飄逸,浪漫如神仙狀,他靠的是天賦,這個是學不來的;而白居易的詩無論是前期諷喻,後期閒適,都來自於自身的生活經歷,這也不是人人都能具備的;所以,唯有這杜甫的憂國憂民的詩風是可以學的,於是,後世之人大都將其奉為圭臬而宗之,如後世之江西詩派的黃庭堅和陳與義等等。

觀白居易的一生其實是很矛盾的一生,他年輕時耿直狂傲,得罪權貴,慘遭貶謫;晚年不聞世事,明哲保身;他詩壇享盛譽,後世揚美名,雖沒杜甫聖人般的完美,但享受生活,珠圓玉潤,保全了自己;雖無李白謫仙樣的飄逸,卻寓情抒懷,通天接地,一路高歌而來。

「人言世事何時了,我是人間事了人」,他花天酒地,不礙他人寸心寸事;他縱情聲色,心存初戀切思切痛,他少年知進取,晚年知退隱,實乃「大隱隱於市」的大智之人。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以他的這首《花非花》來作此文的結尾是最合適的,白居易就如同霧中看花一樣,很難將他一眼看透,站在不同的角度,你會看見一個個不同的白居易,但是,無論薄霧如紗還是霧濃慘澹,你都會嗅到花的芬芳,那一股股濃烈的花香會沁入你的心底,這就是白居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