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反思: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發佈 2020-04-21T07:34:22+00:00

丘成桐是美國哈佛大學數學與物理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菲爾茲獎、克拉福德獎、沃爾夫獎、馬塞爾·格羅斯曼得主。#丘成桐# #中國的高等教育# #讀書# #教育# #今日頭條青雲計劃#

丘成桐是美國哈佛大學數學與物理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菲爾茲獎、克拉福德獎、沃爾夫獎、馬塞爾·格羅斯曼得主。

2019年6月,丘成桐在第八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上分享了他對中國高等教育的一些觀點。

丘成桐教授對中國高等教育所存在的問題分析得鞭辟入裡,有利於父母們看清教育的本質,更好地引導孩子。

丘成桐教授,圖片來源於清華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

因此,我把丘成桐教授的演講稿原文分享給大家。(點擊閱讀:丘成桐:中國的高等教育)

丘成桐教授發展了強有力的偏微分方程技巧,使得微分幾何學產生了深刻的變革,對中國數學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教育界享有盛譽。

令人驚訝的是,丘成桐教授小時候並不是特別優秀。他第一次數學考試的成績並不優異,就連在參加重要的中學入學試之前,他不但沒有複習,還與同學們到處去閒逛。

但這一段叛逆時期並非毫無價值,丘成桐教授沒有單純只懂得「聽老師的話」,而是學會隨機應變去處理現實中棘手的問題。

丘成桐教授14歲那年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轉折點。他父親的去世,令家裡的經濟陷入了拮据的地步。在危機面前,丘成桐教授所具備的隨機應變能力,促使他快速成熟,掙錢填補家用,更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也讓他找到了改變命運的途徑。

然而,並非所有的孩子在遭遇家庭重大變故後,都能像丘成桐教授這樣化危機為轉機,並做出一番成就來。

現在國內的孩子多數都是在父母的嬌生慣養、呵護備至下長大的,當他們遭受到來自原生家庭、校園、網際網路、社會等創傷性事件時,往往無法很好地應對、處理,再加上父母疏於引導,便令孩子患上了精神心理障礙。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避免將孩子養成「溫室里的花朵」,而要鍛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塑造孩子應對挫折時越挫越勇的高逆商。

除此之外,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一味強調讀書的重要性,卻並未引導孩子思考讀書真正的意義。

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教育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父母們都認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惜傾其所有,也要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

「你要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考上好大學,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句話基本每一位中國父母都曾講過,然而讀書的目的真的在於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2009年,我曾經接診過一位14歲的止咳水成癮患者,當時脫癮治療已經結束,但這孩子不願意讀書,其母親焦慮不已,便請求我與孩子聊聊,讓他回學校讀書。

我把孩子叫過來問他:「你媽媽讓你去上學,你為什麼不去呢」

「何醫生,我為什麼要去上學呢?」

「你不去上學,那怎麼能考個好成績呢?」

「我為什麼要考個好成績呢?」

「沒有好成績,該怎麼考一所好大學呢?」

孩子眼神不屑,繼續問我:「我為什麼要去考一所好大學呢?」

「你如果不考一所大學,那麼你就很難找到一份好工作,將來該怎麼才能有出息呢。」

孩子帶著輕蔑的笑容,對我說:「何醫生,你講的話跟我爸媽一模一樣。」

他接著說,「我們家在城中村,有2棟樓在出租,村裡還有分紅,就算不工作,一年也有60、70萬的收入。我爸媽他們無所事事,整天搓麻將,卻讓我去讀書,他們逍遙自在,我為什麼要那麼辛苦?反正我們家又不缺錢。況且現在社會上,也有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啊。」

我恍然大悟,這孩子之所以不願意讀書,問題根源出在父母身上。他的父母本身三觀就有問題,依著家裡的財產,整天吃香喝辣、不務正業,教育孩子時無法做到言傳身教。

而且,他的父母也並未懂得讀書的真正意義,而是將讀書功利化,這也是大多數中國父母所犯下的錯誤。

大多數中國父母認為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於訓練孩子增進知識、追求真理,而是孩子通過考試後,或是在體制內晉升,獲得名聲與權力;或是學習某種技能,掌握賺大錢的技巧。

但是,人們在追求金錢、名聲、權力時,往往忽略了教育本身值得探討的「學術之美」。

丘成桐教授說:「當我在中國談論數學之美時,很多人呆住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東西。聽到有人以美來談論如此抽象、主觀的數學,他們當作是天方夜譚。」

但中國的學生對數學缺乏激情,只將數學視為一種賴以得到體面的工作、並獲得舒適生活的手段,並未真正被數學這門學科的奧秘所吸引。

我曾面診過一位患者姜祺,他被數學和理論物理中嚴密的邏輯,純粹的理論所深深吸引,他在其中感受到了極致的美,並對數學、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成績也突飛猛進。

姜祺在學習數學、物理時非常興奮,處於高效學習狀態,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學神」,類似於愛因斯坦學習物理時的狀態。但現實中,像姜祺這樣被學術之美深深吸引,並驅使著去探索的青少年非常罕見。

當然,父母並不一定都得要求孩子去感受學術之美,成為學術界的精英,但一定要深刻意識到讀書的意義。

在臨床上,我發現很多父母總是太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不斷給孩子施加壓力,令孩子不堪重負,最終患上了精神心理障礙,得不償失。

讀書並非為了追求塵世間的功名利祿,而是應該引導孩子通過讀書去探討人生的真理,充實精神上的需求;如果很多父母覺得這種引導有些不切實際,我建議父母至少要引導孩子意識到,努力學習的意義最起碼在於:面對自己未來的人生選擇時,自己有更大的自由,而不是被迫。

圖片來源於網絡

父母若能端正讀書的觀念,能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引導孩子學習,這更利於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長,當然,父母能夠與時俱進,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那效果就更加好了。

況且,隨著以5G和AI等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性的人才,只會簡單重複工作的人將會被淘汰,父母不要一味被傳統教育體系牽著走,而要引導孩子成為跨學科人才。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利根川進因在免疫學發表了一個初看極端怪異,而後卻被視為偉大學說的理論,並在 1987 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獎。

在取得成就之後,他並沒有留在這個領域,他選擇了徹底離開免疫學,投入到他更感興趣的神經科學中。

他跨學科的經歷幫助他從多角度、更深刻的層面進行思考和研究,也讓他成為了一位「從細胞層面研究記憶的神經機制的大師」。

我本人也是不斷通過跨學科學習,我先後涉足普通臨床醫學、成癮醫學、心理學、精神醫學、營養學、教育學,甚至包括管理學等領域,受益頗多。

諸多學子們若能夠具備跨學科學習的意識,便能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創造獨特的社會價值,這不僅能夠為自己帶來穩定的經濟收入,還能因為從事的事業帶來的社會意義而獲得極大的成就感。

而父母也要不斷加強自我反省,提升自己,才有能力去引導、教育孩子,與孩子亦師亦友,做好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老師」,最終讓孩子走上一條適合自己並精神富足的人生道路。

#丘成桐# #中國的高等教育# #讀書# #教育# #今日頭條青雲計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