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小時拿10億票房:這三大細節,是《長津湖》後續衝刺46億的基石

雲納君 發佈 2021-10-03T13:26:55+00:00

從電影9月30日9:30正式上映,到10月2日19時37分突破10億票房,只用了58個小時。各大電影數據平台給出《長津湖》最終票房在46億-50億。

吳京的《長津湖》——

沒有資本的植入,沒有流量明星參演。

電影9月30日9:30正式上映,到10月2日19時37分突破10億票房,只用了58個小時。

各大電影數據平台給出《長津湖》最終票房在46億-50億。

國慶檔的《長津湖》是成功的。

它宣告了一個事實:中國電影已經不再需要「流量明星」來帶動需求,帶動票房。

它是近些年最好的戰爭片。

視覺表現上遠超「三個月」速成的《金剛川》,也遠超於「氛圍好,精神卻迷失」的《八佰》。

吳京的《長津湖》解決了主旋律題材,沒講好,商業電影,選擇性的意識形態迴避問題——

為什麼要打仗,戰爭勝利的意義是什麼?

什麼是「革命信仰」?

中國志願軍為什麼是「最可愛的人」?


這三個細節,是《長津湖》的核心思想,也是戰爭片最難處理地方。

為什麼《金剛川》是好看,但是最終還是差了一口氣,差就差在,它少了精神,少的就是這三個問題,而《長津湖》最不缺的就是「中國人的精神」

為什麼要打這場仗,意義是什麼?

這部《長津湖》從兩個維度給出答案:


一方面,是底層老百姓的捍衛革命勝利的果實。

老百姓說:「好不容易推翻的剝削階級,主席分給咱的田,不能讓壞人再給拿走了。」

伍千里說:「我們倆把該打的仗都打完了,不讓你打」,梅生說:「我們不打,我們的下一代就要打

雷睢生犧牲前,還不忘那「沂蒙山上好風光」。

一方面,這是為人民謀幸福的必然驅動。

「抗美援朝」這一仗必須得打。


歷史記載,新中國有兩次偉大壯舉:

一次是原子彈,打破了冷戰的政治格局,提高了中國政治地位,對維護世界和平有重要意義。

一次是抗美援朝,它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抗美援朝戰爭,抵禦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


這絕不是空話,官話,套話。

雅爾達體系下的不公平的國際分配模式,因為韓戰徹底地暴露在了國際之下——

韓戰對中國很重要。


新中國成立之際,百廢待興,一五計劃,重工業半數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半數在南部。

如果不打這場仗,採取消極防禦,那聯合國軍放幾十萬部隊在鴨綠江南,一千多里的防線,咱們要放多少萬人軍隊在江北?要放多少年?

年復一年,不知它哪一天打進來。

這場仗必須要打,哪怕我們是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動一切力量在跟全球最先進的工業大國拼命


沒有人知道輸了會怎樣,因為我們贏了,但是如果你非要去追問輸了會怎麼樣,

大家可以去翻翻1840年至1945年的近代歷史:一尊大炮打開了大門,喪權辱國,任人宰割...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保的是我們自己家,保的是我們的國。

戰爭意義和地位,都清楚,關鍵是如何表現。


在《八佰》裡有「個人的精神」,但似乎跟家國沒有太大關係,它少了「精神主旨」

在《金剛川》裡有「浪漫主義的英雄」,志願軍戰士是英雄,可它為何是英雄,歷史上說清楚了,但是電影卻沒有說明白,龐大敘事上差一口氣。


而《長津湖》給出的答案是:直率的余從戎,穩重的雷睢生,儒雅的梅生,成熟的伍千里...

編劇蘭曉龍和導演們,通過易烊千璽演的「伍萬里」,刻畫了一個骨子裡的中國人精神。

伍萬里的骨子裡成長的「中國精神」,所包裹的正是「革命精神」和「革命信仰」——

易烊千璽演的「伍萬里」告訴了觀眾,普通人是如何走向革命,如何擁抱信仰,如何蛻變的。


跟大多熱血的年輕人一樣,

伍萬里的謊報年齡從軍,不過是一腔熱血,不過是為了讓哥哥看得起自己。

可是,當他被哥哥罰站,看到火車外的萬里長城時,他第一次模糊的接觸到家國的意義。

為什麼是萬里長城,

那不過是一道故人修的城牆罷了,可它又不僅僅只是故人修建的一道城牆。


萬里長城自構築的那天起,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2000多年來,任何人都沒有能從認識上割裂萬里長城,因而也就無法割裂中華民族。

長城對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誌,象徵著中華民族偉大意志和力量。


伍萬里不懂這些,但他看到那祖國山河,他第一次被震撼到了,震撼的不是美,是敬畏。

敬畏亦是對自然,也亦是對生命。


伍萬里在看到模糊的意識到家國意義後,也還只是個孩子,跟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

縱使一腔熱血,還是會害怕。


剛開始是對血腥戰爭的害怕,是對身邊的人隨時變成一堆碎肉的害怕...

戰爭把人變得不再像人。

就像海明威說的那樣:「在現代戰爭里,你只能像牲畜一樣毫無意義地死去。」

誰又不怕死,誰又不對生命抱有敬畏,更何況伍萬里還只是一個17歲的孩子。


伍千里的成長就是從死亡開始的。

當他身邊的人被飛機掃射變成一灘爛泥後,害怕與敬畏,最終轉化成了憤怒,他沖了出去。

伍萬里成為了一個扔手榴彈極準的戰士。


但,看到死人,看到戰爭還是,伍萬里還是怕。

可擋在身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中間的,

只有他們手中的槍了。

伍萬里沖了出去,他堅定了革命的信仰。

什麼是革命信仰?推翻三座大山,為了吃飽飯,為了安全等等。

說到底就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福利,為了人民能夠當家做主,是為了人的自由、人的解放。

為什麼伍萬里從懵懂的少年,變成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的支持者與實踐者?

因為,他在經歷了戰爭,看到了更大更廣的世界,看到了資本的剝削後,主動變成了共產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的英雄。

這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是伍萬里的主動選擇。


戰爭的殘酷也在吞噬著人性,把人變成一台冷血的機器。

但,伍萬里沒有,這也是回到了第三個核心。

中國志願軍為什麼是「最可愛的人」?

因為,弱時求生於自強,強時止戈於自製


伍萬里總覺得多殺美國鬼子才是英雄,

伍千里告訴他,有所為,有所不為。

弟弟伍萬里覺得營長是「打不死的英雄」

但營長告訴他「只有死去的烈士,沒有活著的英雄」

戰爭和嚴寒,都無法摧毀他們的人性。

中國志願軍,是文明之師,是和平之師,是正義之師。


這是中華文化5000年文明史塑造的「中國人精神世界」所影響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

伍萬里這個人物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跟吳京,胡軍,朱亞文,張涵予,那些鐵血的角色不同,易烊千璽的伍萬里是希望,是成長

觀眾在一個具象縮影窺視到了——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的本質區別,

真正看到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這是《長津湖》跟《金剛川》以及許多主旋律題材戰爭電影不同的地方。

很多電影容易走空。


要麼就是像《中國機長》和《金剛川》那樣,是和感人,敘事也有了,但是少了精神。

要麼就是像管虎電影那樣,個人精神是有了,但是個體精神主旨的社會精神是什麼?


我覺得很慶幸,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下,能看到像《長津湖》這樣又好看,又有精神的電影。

也覺得於冬選擇,陳凱歌,林超賢,徐克,三位國內頂級導演合作是對的——

這是一場思想與技術的碰撞。


香港電影人,大多是技術性的。

他們經歷了香港黃金年代。他們有著豐富的拍片的經驗,他們知道觀眾喜歡什麼。

他們不喜歡「英雄人物」,距離人的真實生活太遠了。


比如,陳德森的《十月圍城》主角不是孫洪山這些革命偉人,而是為了掩護他而犧牲的人。

比如,趙崇基的《英雄喋血》故事是「黃花崗起義」,但主角不是名載史冊的林覺民、喻培倫,主角是幕後的英雄羅仲霍,潘達微等。

香港導演把主旋律當成一部純粹的商業項目來運作,不會加入很多沉重深刻的自我表達。

但客觀來說,香港導演的主旋律電影,是好看,但格局小了。他們難以理解官方意識形態。

他們迴避了複雜意識形態背後的文化意義。


電影是好看了,故事也是豐富了,場面也很精彩,但是沒有社會責任意識,沒有主導。

香港導演執導的主旋律中,總是缺少革命的信仰,缺少一股凝聚中國人精神的力量。


內地導演相反,有思想,有個性,有氣質,但是這些又作者化,電影沉悶,觀眾看不懂。

選擇陳凱歌,林超賢,徐克,以及編劇蘭曉龍。

無疑是思想,詩意,工業,技術,動作,最好的碰撞。


陳凱歌是中國最具思想性的電影導演。

陳凱歌電影代表特徵的就是:詩意。

他是把中國文化放置在電影的容器內,陳凱歌電影是對中國文化的審視與詩意化表達。

徐克是最具表達欲望的導演

他的電影是人間的情、江湖地道,英雄人物至真至信,臨風鶴立煮酒豪談...

林超賢是動作電影的先鋒派。

林超賢的電影就在於他的務實,它能夠把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落實。

他敢拍,會拍,樂拍。

蘭曉龍也是,上面這張圖片穿背心的就是蘭曉龍,他是國內的金字頭編劇。

2006年,蘭曉龍的《士兵突擊》的劇本,獲得第14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編劇獎,第20屆全軍電視劇金星獎優秀編劇獎以及第27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編劇獎;

2009年,蘭曉龍憑藉編劇作品《我的團長我的團》又提名15屆上海白玉蘭獎最佳編劇獎...

蘭曉龍特別注重細節的嚴謹,在他劇本的字裡行間總能找到一些特殊的東西,是直接和人物命運有關聯的。因為有細節,所以即使虛擬地看起來也很真實。

演員方面沒有任何流量明星,

像段奕宏,吳京,朱亞文,胡軍,張涵予,這些人才能真正的抗動票房。


在《長津湖》裡,刻畫的註定是鋼七連的每一個角色,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弧光。

流量明星真的扛不起這份角色。


這也註定《長津湖》的主題與情緒,跟姜文,管虎,馮小寧戰爭三部曲,截然不同。

姜文的戰爭是帶有黑色的諷刺幽默,

管虎戰爭片精神沒有回歸,太空洞,

馮小寧的《大決戰》雖好,宏大敘事是國內數一數二的,但個體敘事少了共鳴。


而《長津湖》則吸取了這些教訓與經驗,交出了一張滿意的答卷。

沉重的劇本,最後又給揚了起來,

那是人性的光輝與革命的堅定。

這部《長津湖》中國影史上難得有的類型突破。歷史的灰燼下,英雄再次生長了出來。

那沒有續集?有續集,《士兵突擊》也是他的續集,今天人們的幸福生活就是它的續集。

為什麼許三多「好好活就是做有意義的事情」,是那些前往朝鮮的鋼七連的兵,守衛了山河。

山河已無恙,吾輩當自強。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