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慶餘年》中的監察院看:中國歷史一明一暗雙線監察制度

叨說歷史 發佈 2019-12-31T17:01:38+00:00

近期《慶餘年》電視劇正在熱播,自播出以來到第一季完結,該劇的熱度和評分一直保持不錯,雖然也有很多的吐槽者,但是總的來說好評者多於吐槽者。

近期《慶餘年》電視劇正在熱播,自播出以來到第一季完結,該劇的熱度和評分一直保持不錯,雖然也有很多的吐槽者,但是總的來說好評者多於吐槽者。今天我們不談對《慶餘年》的評價,而來看看劇中的重要機構——監察院。雖說《慶餘年》是一部架空的歷史小說,沒有具體的朝代背景,但是同樣擺脫不了依託大的古代歷史背景,總能找到相似的原型。

監察院作為《慶餘年》中的一個重要機構,是慶國中一個龐大又神秘的組織,分為八大處,各處職責明確,各司其職。如果要說古代中國歷史有沒有監察院這一機構的原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直接為皇帝服務的特務機構。這個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是完全正確。

錦衣衛是明朝的特務機構,錦衣衛一開始並不叫錦衣衛,也不是情報特務機構,而是叫「拱衛司」,後又改名為「親軍都尉府」,統轄儀鸞司,負責皇帝儀仗和侍衛工作。後來朱元璋裁撤這個機構,改名為錦衣衛。

錦衣衛主要職能為「巡查緝捕」,從事偵察逮捕、審問刑獄等活動。錦衣衛的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屬於外臣,直接向皇帝負責。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由此可以看出錦衣衛的權利很大,中國封建專制政權中一個機構擁有權利過大,就會引起皇帝的注意,皇帝一個人就兩隻眼睛,管不了這麼多事情,為了權利的制衡,又有後面的東廠,西廠,甚至內廠。

東廠全名為「東緝事廠」,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後來居上,權勢凌駕於錦衣衛之上。再後來,名為「西緝事廠」的西廠成立,存世僅有數年時間,雖然短命,但是在職權上甚至超過了東廠加上錦衣衛的職權總和。

東廠、西廠的首領是宦官,即內臣。錦衣衛報告皇帝要具疏上奏,東廠西廠報告直接口頭傳達;宦官往往伴皇帝左右,更容易受皇帝的信任,本身有監督錦衣衛人員的權利,權勢凌駕於錦衣衛之上,也是必然的。

雖然權利大小不同,但是東廠、西廠與錦衣衛主要職能都是巡查緝捕,直接對皇帝負責,針對是整個官僚集團。由此看出,「兩廠一衛」本質上是封建專制皇權的產物,是皇帝對整個官僚集團的政治監視工具。

再來看看監察院下面八大處的主要職責一處:負責監察京都的百官,二處:負責各地情報收集。三處:負責研究毒藥迷藥與暗器,四處:監察他國及各地百官情報,五處:駐紮京外的黑騎,監察院武力最強大的一處,可千里奔襲。六處:負責暗殺,七處:負責刑訊囚犯,八處:負責監督控制社會輿論,相當於文化管理局。

可以看出監察院完全擁有兩廠一衛的職權,甚至還多研究毒藥迷藥與暗器,刺殺暗殺,監督控制輿論的職權。兩廠一衛的權利都已經如此之大,可想而知,監察院的職權是多麼BUG的存在。

再來看一下監察院成立的宗旨,在監察院大門的石碑上,創始人葉輕眉寫下: 

「我希望慶國之法,為生民而立,不因高貴容忍,不因貧窮剝奪,無不白之冤,......願終有一日,人人生而平等,再無貴賤之分。守護生命,追求光明,此為我心所願,雖萬千曲折,不畏前行,生而平等,人人如龍……」

「生而平等,人人如龍」,在古代封建專制皇權制度下,這是大逆不道的話語,但是這樣的一段話,卻赫然寫在監察院的門前石碑上,跟當時的封建帝王制度格格不入,簡直就是在打皇帝的臉。

這也是慶餘年中的監察院與廠衛制度的本質區別,可惜創創人葉輕眉是用現在人權思想去改變封建專制制度,必然會觸犯封建專制下皇權的權力與利益,果不其然,葉輕眉死於慶帝聯合的謀殺。而監察院也就淪為封建專制政權下的產物和工具,跟兩廠一衛無異。

在封建專制政皇權下,監察院這一機構設立的宗旨沒有實現的可能性,早已決定它終究會淪為皇帝的政治工具。

其實歷史上各朝代都能找到與監察院相似的這種神秘組織,只是所謂名稱不同,但主要職能大同小異。

漢朝:「繡衣使者」

漢武帝時期,出現「繡衣使者」,他們身穿繡衣,手持節杖和虎符,奉詔四處巡視督察,威振州郡,官位很低,地位不低,直接聽命於皇帝,直接對皇帝負責。

隋朝:「候官」

在《隋朝官員名錄一覽》中,有直屬於皇帝的組織,獨立於三省六部之外,負責皇帝的飲食起居,負責偵查,皇室禮儀等職能,全稱為「內外侯官」,簡稱「候官」。

唐朝:「不良人」

不良人,整個唐朝最神秘的組織,而且直接對接皇帝,負責偵緝逮捕,專門審判、調查朝中大事。其中的掌權者叫做「不良帥」。

宋朝:「皇城司」

「皇城司」繼承於五代後唐的「武德司」。宋太宗改武德司為皇城司,負責宮禁護衛,刺探情報。皇城司直屬於皇帝,只受皇帝直接管轄,獨立於朝堂政治之外,幾乎可以說是明朝「錦衣衛」的雛形。

明朝:「錦衣衛」 「東西廠」

明朝的錦衣衛,東西廠前面說過了,就不在這裡詳細敘述了,還有個六扇門,電影《六扇門》原型就是明朝的六扇門機構。

清朝:「粘杆處」

「粘杆處」是由清朝雍正皇帝創立的,這個機構名稱就有點隨意了,起源於雍正還是親王身份時,因知了影響工作,命令下屬用粘杆捕捉知了而得名。「粘杆處」負責刺探情報,巡查緝捕等工作,由於「粘杆處」人員善於使用名叫「血滴子」的暗器,也被人稱為「血滴子」。

由此可見,劇中的監察院這種機構,幾乎各朝各代都有相似的機構存在。其實也很容易理解,一方面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下,需要權利下放給朝廷各部門大臣,於是有官僚集團,官僚集團權利大了與皇權又衝突,需要有監察院神秘的機構來監督處理。二是封建專制政權下,為了維護皇權和名聲,很多事情不好明面上處理,容易引發民怨和失民心,需要有人幫皇帝暗地處理掉。

只不過明朝的廠衛制度,站到歷史的明面上了,被人所熟知,其他的朝代更多的都是處於暗地秘密里,不太想讓太多人知道,自然了解知道的人就少了。

上面的說監察院都屬於神秘的,暗地裡的機構,其實古代也有正統的監察制度,明面上的監察機構。這種機構制度有其自身的歷史發展演變過程。

秦漢:監察制度的確立與形成

秦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封建社會專制王朝——秦朝,廢除了分封制,採用中央集權下的官僚體制。設立了中國首個監察機構:御史府,承擔著糾察百官、監督皇帝等多個監察職責, 御史府的掌權者叫御史大夫。御史府的成立,標誌著中國監察制度真正確立,不過秦期的御史府,並非獨立在官僚體系外的機構。

兩漢時期,承襲了秦朝的監察制度,漢朝的監察體系也有進一步創新發展。主要的監察機構仍然是御史府,同時增設丞相司直、司隸校尉等職,完善御史府的職權。東漢時期,御史府改名御史台,御史大夫一職,由御史中丞頂替。這一時期,御史台擺脫了行政體系,成為獨立的監察機構。御史台獨立,標誌著古代監察制度真正形成。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監察制度的發展與成熟

隋朝,吸取魏晉南北朝分裂混戰的教訓,王朝不斷更迭,中央集權制度受到衝擊。在實行三省六部制的基礎上,以御史台為監察機構,御史台掌權者又改成了御史大夫。為了不出現地方官員權利勾結,將地方監察機構撤銷,朝廷實行不定期巡訪,實現中央直接負責地方的監察。

唐朝的監察制度進一步完善,御史台依然是最高監察機構,下面增設立了台院、殿院和察院,以「一台三院」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監察體系。唐朝開放的國風,重視輿論,還成立專門的言諫機構,監察與言諫機構兩者相互獨立、相互配合,促進了古代監察制度的成熟。

宋代沿襲唐朝監察制度,主要變化是在地方設立通判,加強對地方機構與官員的監察。

元代較為重視監察御史,御史台與中書省相互獨立;御史大夫有權選任台院的官員,大大提高了監察官員的權利與地位。

明清:監察制度的補充與完善

明朝時期,改御史台為都察院,將唐朝的「一台三院」合而為一。明朝皇帝為限制六部的權利,維護皇權專制,又增設「六科給事中」來專門監察六部。

清朝承襲明制,同時清朝為了加強對於地方的監察,讓總督、巡撫分別擔任督察院的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負責對地方的監察,削弱了地方的監察,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從以上來看,古代的監察機構與制度,從秦漢到明清經歷了確立形成、發展成熟、補充完善等三個階段,它在封建專政制度下發揮了中央集權與統治國民的作用,同時對中國的監察制度與民主法制建設有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總結

從《慶餘年》中監察院這個神秘的機構,看出中國歷史上的監察機構與制度,不僅有正統明面上的監察機構與制度,而且有神秘暗地裡的組織與機構,沒有監察之名,卻有監察之實,一明一暗,構成了封建專制政權下的完整的監察體系。它們都是為了封建社會下中央集權的國家統治與皇權至上的產物與工具,有利有弊,對現代社會的監察制度與法制建設有影響與借鑑作用。


關鍵字: